磐安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磐安镇位于甘谷县西端(东经105°04′北纬34°43′),与武山县洛门镇毗邻,东西长13.5公里,南北宽8.78公里,距县城23公里,陇海铁路、G30连霍高速、316国道横贯全境,是甘谷县最大的商品蔬菜基地和集散地,蔬菜和果品是主导产业。总面积171.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657亩,人均1.06亩,其中川水地13227亩,山地64330亩。[1]
概述
磐安镇位于甘谷县西端(东经105°04′北纬34°43′),与武山县洛门镇毗邻,东西长13.5公里,南北宽8.78公里,距县城23公里,陇海铁路、316国道横贯全境,是甘谷县最大的商品蔬菜基地和集散地,蔬菜和果品是主导产业。总面积171.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657亩,人均1.06亩,其中川水地13227亩,山地64330亩。全镇共辖5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5788户,75785人。1999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甘肃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0年被省乡镇企业局命名为“甘肃省乡镇企业示范区(副县级)”,2006年6月被省发改委批准为“甘肃省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2006年8月被省建设厅批准为“甘肃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磐安镇是一个蔬菜大镇,蔬菜面积1.96万亩。2007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16元。
磐安镇属黄土梁状的山区渭河河谷冲击区,海拔1320—1640米,气候温和,灌溉便利,属大陆性暖温带气候,南后山区森林覆盖率高,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渭河由西到东横贯全镇,总长12公里,泾流量68154立方米,有金川河、四十铺河、南河、武家河4条支流,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开采方便。磐安素称“甘谷辣椒之乡”,所产线辣椒曾为清皇室贡品,远销东南亚。以“燕家韭菜”、“毛坪辣椒”、“裴家黄瓜”、“杨汪葡萄、草莓”、“金川苹果”等为代表的无公害精细蔬菜、瓜果畅销全国,达60多个品种1.3万亩,年产各类蔬菜、果品33万吨,销售收入1.8亿元。依托辣椒、韭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运销为主的各类龙头企业126个。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以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蔬菜运销为主的各类企业达586个,从业人员3680人,年产值7800万元。有个体工商户782户,从业人员1874人,产值1380万元。
2007年,磐安镇按照“镇区完善设施活商贸,川抓水利科技兴蔬菜,山抓扶贫开发兴林果,全镇齐抓劳务兴养殖”的发展思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中心。落实发展第一要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促进了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16元,较上年增长9.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2007年全镇各项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该乡立足于磐安实际,重点抓了蔬菜业、林果业、养殖业三大产业。一是在新窑、好稍科等11村完成架豆王种植4100亩;在潘家山、玉皇殿、毛坪等村新发展塑料大棚1380亩;在河北五坪、燕家、三十铺等村大力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不断增强质量观念和绿色品牌意识,以质量求市场,燕家韭菜再次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申请注册了“燕家韭菜”、“金鑫”牌苹果,提高知名度,形成了品牌优势。二是秋季组织全镇力量,在郭家山、榆林坪、东堡、原家庄等9村建成优质苹果基地5100亩,全镇果园面积达到2.5万亩。三是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作,对全镇1999年以来“两率”不高的1300多亩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了全面补植补造,共补植花椒、山杏等苗木5.1万株,并对各村退耕还林工程的档案资料、政策兑现进行了清理。配合县林业局在好稍科、尉家庄、马家滩、南坡寺四村完成德援造林2000亩。四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年内新发展养殖专业村燕家1个,新增规模养殖户46户,新建养殖小区1个;大力扶持李家坪联谊养殖小区,协调养殖场地4亩,饲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全镇生猪养殖技术基本上采用正大技术,养殖品种以“斯格”为主。技术和品种都比较先进,群众普遍形成“依靠科技增效,依靠品种增值,依靠规模增收”的生猪养殖认识,全镇生猪饲养量达到15万多头。全面完成春、秋两季畜禽防疫工作,全镇没有发生重大疫情事故。五是认真实施潘家山、郭家山两村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新修村组农路17公里,新建果园2200亩,新建塑料大棚300亩,种植地膜辣椒500亩,新建村小学宿舍85平方米,围墙28米,开展科技培训400人(次)。六是通过指导服务,全镇形成了六大果蔬基地,即:河北五坪的大棚蔬菜基地,西沟五村的耐寒韭菜基地,燕家为主的大棚韭菜基地,毛坪为主的辣椒基地,好稍科、新窑为主的架豆王基地,以北坡寺、原家庄为主的苹果基地,依靠基地成立了各类协会16个,果蔬经纪人119名,果蔬运售遍及西安、乌鲁木齐、西宁、兰州、银川等城市,蔬菜、林果、养殖成为全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选配毛坪、燕家庄、原家庄村主任赴天水农校进行了专题培训,提高了其理论水平;编制上报了原家庄、毛坪、李家坪、石家庄、汪家庄、燕家庄、郭家山七村的产业发展规划,毛坪、燕家庄两村建设规划通过市上评审,燕家庄硬化市场3600㎡,安装路灯15盏,毛坪自筹资金4.6万元,硬化村间巷道620米;在全镇组织开展了“三清五改”工作,使各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八是认真实施了毛坪、严家庄、玉皇殿、燕家庄沼气能源建设,目前共开挖130眼,浇铸100眼,建成池56眼。
小城镇建设顺利开展
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镇上主要以完善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为主,一是经县上主要领导协调,甘谷电厂与镇上共同投资81.4万元,实施完成磐安大道的亮化工程,共安装高档路灯96盏,极大地提高了小城镇的品位,深受群众好评。二是自筹资金15万元,对镇区三号路、南北大什字、祥和园门口进行了硬化,共计硬化2060平方米,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三是投资22万元,实施了东环路、三号路的排水工程和碱沟的清淤工程。四是依法出让国有土地1宗5.8亩,回收土地出让金190万元。优化投资环境,使江夏现代城商住2#、3#楼开工建设。五是投资8万元,对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了平整,共平整场地35亩,使市场功能进一步完善。六是筹集70万元资金对塑料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引资60万元兴办了加气砌块砖厂。七是采取集中整治与经常性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干部260人(次)对镇区交易秩序进行了整顿,有效地遏制了占路为市、随意停车揽客的不良行为。
全力配合重点项目建设
全力配合大唐甘谷发电厂技改项目工作。抽调一名主要领导,组建了12人的专门工作队伍,克服重重困难,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做了大量的入户动员工作,为电厂提供工程用地和其它协调服务工作。2007年共向电厂移交土地137亩,拆迁安置群众9户,民营企业1个。其中电厂铁路专用线回收土地24.35亩,拆迁8户;330输电线铁塔电网建设用地2.1公里52.28亩(临时用地47.8亩,永久用地4.48亩);电厂水源井进厂补给线临时用地47.03亩;电厂东北街租地13.275亩,拆迁安置1户。这些用地的顺利移交,有力地促进了电厂技改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全力配合天定高速公路征地工作。镇上抽调全镇骨干力量组成工作组,历时一月,全面顺利地完成沿线14村2512户960亩的征地任务,严格按照程序,公正、公开、透明地兑付了七村的征地补偿费,征地工作顺利进行。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公路建设。该乡抓住全县“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年”活动开展的有利时机,通过宣传动员、资金筹措和靠实干部责任等有效措施的落实,狠抓公路建设。全镇共完成了通达工程37公里,其中砂砾路11条27.3公里,水泥路4条9.7公里;对磐金公路、南坡寺至毛河、土寨至316国道、土寨至三十铺农路24.4公里重新实施了铺砂工程。同时,镇上自筹资金对董家坪至岸峪18公里、原家庄至杜家磨4公里农路实施了拓宽改造工程。裴家坪、十甲坪、东卜峪、东街四村自筹资金18万元,硬化村间巷道2.3公里,全镇目前形成了“五纵三横”的公路骨干网络,极大地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问题。二是水利建设。春、秋两季组织群众对新马渠、永济渠、东关渠进行了扩渠清淤工作,三条主干渠水未间断;配合县水利部门,认真实施磐安二期供水工程,全面完成了长8.2公里的主管道开挖、南山高位水池建设和青苗补偿工作,燕家、四十铺、石家、汪家、杨家、三十铺等6村的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目前全镇52个村有22个村的群众吃上了自来水。积极实施沐浴渠维修改造工程,组织群众200多人(次),完成了好稍科、新窑段引水渠的清淤工作,实现了恢复供水的目标。三是梯田建设。采用“机械施工,人工培埂”办法,大规模布点,多机械施工,全镇先后投入机械9台,在潘家山、榆林坪、李家坪布点实施,全年共完成梯田建设1050亩。
政法综治工作进一步加强
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月”活动,在镇区、蔬菜市场、杨家庄初中、磐安初中召开了法制宣传讲座;各村结合各自实际,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了“五五”普法宣教活动,使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继续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巩固西街“庭式调解”和燕家庄“十户联防”示范点建设。牵头派出所、司法所在电厂、学校和镇区娱乐场所周边开展重点集中整治3次,有效地维护了治安环境。在禁毒工作中,镇上加强了工作力量,确定4名干部为禁毒专干,对全镇89名涉毒人员全部建立帮教档案,系统掌握情况,抓巩固、抓提高,同时建立科级领导帮教责任制,靠实帮教责任,使帮教工作落在实处,扭转了被动落后局面。深入开展了“万名干部下基层集中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活动”,共排摸各类矛盾纠纷34起,成功调处33起,保持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平稳,有64780人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90.1%。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优惠政策,狠抓各项节育措施的落实,开展了四次计划生育集中整治,全年共计完成结扎475例,放环493例,二女扎65例,征收社抚费58.6万元,为27户计生对象兑现了优惠政策。加强干部职工计划生育管理,开展了清理清查活动,实行干部职工计划生育合同管理。高度重视社会弱势群体,妥善安排群众生活,为115名五保户办理了五保供养,发放救灾面粉1150袋,救灾款9万元,使3043人得到不同程度的救济。坚持动态管理机制,调整取消城镇居民低保对象21户21人,新纳入低保对象15人。农村低保工作全面展开,按要求上报3828人。认真开展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对符合救助条件的89户特困农户予以救助,救助金额达8.78万元。组织实施劳务输转工作,全年共输转劳动力15266人,创劳务收入6100万元。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镇政府同各村签订防火、防洪、防安全事故责任书,及时整改和消除了一些安全隐患,全镇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以提高干部理论水平和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为目标,狠抓理论学习。今年以来,镇上狠抓干部学习,建立了周一集中学和平时自学相结合的学习制度,每月制订学习计划,系统地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省市党代会精神,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十七大报告精神,全镇干部记学习笔记平均在3万字以上,撰写心得体会6篇,极大地提高了干部理论水平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
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文件精神,建立健全了16项制度,促进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继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和“双培双带”工程,创建市级党建示范点3个,县级示范点5个。在全镇52个村普遍实行规范化管理,对各类记录和上墙资料的正常运转作了专门的培训指导,并在“七一”前夕召开了现场会,有力地促进了村级活动场所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对2006年建设的1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按要求配发了办公设备,完善了服务功能。扎实组织开展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按照县、镇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按阶段实施,对软弱涣散班子进行调整,将群众信任、能力强的干部选拔到村主要领导岗位上,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完善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对全镇流动党员建立台帐,并发放了流动党员活动证。从致富能人、积极分子、退伍军人中新发展党员30名。三是全面加强干部管理。在全镇开展了干部作风集中整治活动,重点解决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脱岗、溜岗、混日子领工资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制定完善了《实绩档案制度》、《请销假制度》、《考勤制度》和《工作日志制度》等各种干部管理办法,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执行,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进一步好转。四是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工作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惩防体系实施纲要》,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同各村、各单位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严肃各村、各单位财经纪律,完善了村财镇管制度。对县上批转和部分村的违纪行为进行了查处,并上报处理结果。加强对干部工作方法的监督,督促各村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公开,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