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矿砂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矿砂船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术语。

随着社制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的汉字也在不断演化着,从最初的甲骨文[1]渐渐发展到了小篆[2],后来文化进一步发展后,才出现了”汉字”这种说法。

名词解释

矿砂船是专门用于载运散装矿砂的船舶,是属于散装货船一类,它是一种单向运输船。由于矿砂是重货,比重大、容积小,易损坏船体。为此,矿砂船构造坚固,货舱的舱底多半是呈斜面的,货舱内还装有纵向档板,它既能防止矿砂纵向滚动,又能增强船体强度。矿砂船货舱为单层甲板,舱口较宽大,且一般由两道纵舱壁将整个装货区域分隔成中间舱和两侧边舱,在中间舱下部设置双层底,中间舱装载矿货,两侧边舱作压载舱。由于矿石密度大,积载因素小,故所占舱容小,这样会使船舶的重心过低,在航行中产生剧烈摇摆。为提高重心高度,矿砂船的双层底设计得特别高,有的矿砂船货舱的横剖面设计成漏斗形,这样既可提高船舶的重心高度又便于清舱。同时,矿砂船货舱两侧的压载边舱也比散装货船大得多。矿砂船均为尾机型船,航速较低。为适应所载货物的特点,一般采用高强度钢,且内底板等构们:均采取加厚的措施,有的则直接对货舱采取重货加强措施。

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铁矿石的需求迅速增长,市场对运输铁矿石专用矿砂船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加之船舶大型化规模效应的推动、航道条件的改善和港口建设的发展为矿砂船大型化奠定了基础,大型矿砂船市场逐步升温,订单和新造船的数量明显增多。仅在2007年,国内23万吨和30万吨矿砂船的订造总数就达16艘。与此同时,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生产商和出口商的巴西淡水河谷矿业集团公司,正在计划建造35艘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使其总运力超过1 000万吨,以便降低铁矿石运输成本、掌控铁矿石议价主动权和实现对整条产业链的控制。因此,为了参与国际竞争,掌握铁矿石的海上运输权,我国研究和开发大型矿砂船具有重要意义。

大型矿砂船(Very Large Ore Carrier,简称VLOC)是运输铁矿石的专用船舶。由于SOLAS和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对散货船的定义角度不同,矿砂船不列在IACS制定的结构共同规范(CSR)的使用范围之内,因此矿砂船的设计无需满足结构共同规范。但其尺度大、载重量大、经济性高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该船型设计的特殊性。本文将以30万吨矿砂船的开发设计为例阐述VLOC的主要船型特点。

主尺度及要素

VLOC 运载货品单一,停泊港口及码头设施对船舶主尺度有一定的限制,又由于主要航行于巴西、澳大利亚至中国、日本、远东、地中海地区和部分欧洲国家的航线上,因此,大型矿砂船为特定用途、特定航线和特定设计船型。30万吨VLOC 的主尺度选择除考虑经济性外,还要重点关注相关港口/码头的相关资料:

(1)允许靠泊的船舶最大载重量;

(2)允许靠泊的船舶总长;

(3)航道和码头所允许的船舶最大吃水;

(4)码头装货设备对船舶air draft(船舶货舱口至水线的高度)的限制;

(5)码头装/卸货设备的数量及抓斗能力;

(6)装载机的装载速率;

(7)码头装/卸货设备对船宽的限制。

该船主尺度选取参照了国外建造的30 万吨级VLOC 的相关参数。根据船东要求,考虑到可以停靠大多数装/卸货港,将目标船的总长限制在330.0m 以内。为了提高船舶营运经济性,在型深不变的基础上,尽量增加吃水,采用B-100 干舷,并通过合理的分舱满足破舱要求。最终,将结构吃水增大到22.1m,载重量达到315 000 吨。通过主尺度的对比分析,确定该船的主尺度要素。

线型设计

该船在主尺度限制的前提下,为达到载重量指标,就尽量增大方形系数,这给线型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采用低速肥大型船常规的球鼻、球尾线型设计,以达到最佳的阻力和推进性能,其平行舯体的长度接近两柱间长的1/3。由于受到总长的限制,最大限度地缩短球鼻长度,并优化其形状,使前端呈竖直状。考虑该船满载工况下合理的纵倾范围(~1% Lpp)和改善尾部伴流场,参考一般肥大型船设计吃水下的纵向浮心位置LCB,并根据空船重量及重心位置和浮态情况,选择最佳的LCB(舯前2~4%Lpp)。

该船在既定方形系数和纵向浮心位置前提下,通过改变前后体的浮力分布,借助CFD 计算工具优化线型,降低阻力并提高推进性能,在确保快速性的同时,兼顾良好的操纵性能。优化后的型线,在瑞典SSPA 水池进行了船模试验,预估实船在考核条件下的航速为15.04kn。首制船的试航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该型船首制船交付后实际营运情况表明,与同类船相比,该型船航速较高,油耗较低,经济性良好。

总布置

该船主甲板以下由水密横舱壁划分为:首尖舱(空)、货舱区、机舱区和尾尖舱(空)。机舱区上部设8 层甲板室(含驾驶室),首部设1 层首楼。共设两对双壳结构的燃油深舱,其中一对布置在机舱,另一对设在货舱区后部边空舱内。

3.1 货舱

VLOC 在满载工况时出现最大静水中垂弯矩。该船在船长确定的前提下,力求货舱长度尽可能大,以达到分散货物重量降低中垂弯矩的目的。一般而言,30 万吨级VLOC 的货舱数为5~7 个,舱口数为6~10 个,货舱数/舱口数的不同组合有5 / 8、5 / 10、6 / 6、7 / 7 等。针对货舱划分,该船采用7 货舱/7 舱口和5 货舱/8 舱口两个方案比较选优的方法来确定最终方案。通过比较发现,5 货舱/8 舱口有如下优点:其一,从营运角度来讲,货舱数量少,有利于缩短卸货后的清舱时间。其二,装/卸货步骤、时间和装运2 票货的灵活性与7 货舱方案相似。其三,从建造成本来讲,槽形横舱壁数量少,简化了建造工艺。最终,该船通过4 道货舱槽形横舱壁,将货舱区划分为5 个货舱,中部3 个货舱长度相同,首尾货舱稍短。共设8 个舱口,中间3 个货舱各设2 个舱口,首尾货舱各设1 个舱口。每舱口各设1 个舱口盖,且尺度相同,舱口盖为单边开启,开启方式为电动液压。

3.2 压载水舱

由于铁矿石密度大,与载重量相当的VLCC 相比,VLOC 的货舱容积约为前者的50%,而可以用作压载水舱的边舱要富余许多。VLOC 船型压载水舱的合理规划,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在满足各种装载要求情况下,压载水舱容积尽量小;

(2)满足IACS UR S11 对压载工况的纵倾值和压载水舱不满舱的相关要求;

(3)满足码头装载机对压载到港工况船舶的air draft 要求;

(4)尽量降低压载工况和压载水置换工况的中拱弯矩。

该船通过大量的组合计算,并适当调整边舱横舱壁的位置,确定了合适的压载水舱的数量及分布。货舱区的边舱共分为10 对,其中8 对为压载水舱,总容积约182 000m,其余2 对为空舱。压载水舱的分布确保所有压载工况最多出现1 对不满舱。该船设置了3 种压载工况供船东实际应用:轻压载工况(light ballast)、正常压载工况(normal ballast) 和风暴压载工况(heavy ballast)。可根据海况及航行情况,只需注入或排空1 对或2 对舱就可实现不同压载工况之间的转换:即由轻压载工况改变到正常压载工况时,只需在轻压载工况下将No.2 后压载舱(左和右)打满即可实现;同样,由正常压载工况转换为风暴压载工况时,只需在正常压载工况下将 No.3 后压载舱(左和右)打满即可实现;反之,只要排空相应压载舱即可。三种压载到港工况均满足装货港的浮态和air draft 要求。另外,压载水舱优选过程中,通过大量试算,合理选用不同压载工况的压载水舱的数量及分布,尽量降低总纵弯矩。最终规划的压载水舱方案与最初的方案相比,使该船最大中拱弯矩的设计值约降低5%。

3.3 燃油深舱

根据续航力要求,该船携带的燃油总量约8 600m。如果全部放在机舱区,会给机舱布置带来一定困难,同时对船舶浮态和弯矩的影响也较大。为此,将2 对燃油深舱中的1 对设在机舱,另1 对深舱布置在货舱区后部的边空舱内。燃油舱设双底双壳保护。

装卸货

VLOC装/卸货效率是船东关注的重点之一,甚至有些船东提出Single Pass Loading(每个货舱或舱口一次性完成装载)要求,这在7货舱/7舱口的VLOC上较容易实现,如果货舱数量为5个或6个则较难做到。为了提高装卸货效率,VLOC的装卸货程序需优化设计,尽量一次装完一个货舱或舱口,减少装载机的移动次数和时间。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考虑:

(1)在满足总纵强度基础上进行局部结构加强;

(2)控制整个装载过程中的船舶浮态,避免大纵倾的产生,重点关注装载过程中的码头air draft 的限制;

(3)满足cargo mass curve(装载量曲线)对货舱装货量与吃水的限制条件;

(4)确保压载水的排空速率与装载速率相匹配,避免出现装货须等待压载水排空的情况,造成延迟装载。

通过多种组合计算与分析,对该船装/卸货程序进行了优化,并总结出5货舱/8舱口大型矿砂船装卸货的规律。在总纵强度不变的条件下,适当加强结构局部强度,可大大简化装卸货步骤,提高装货效率。通过对比选优,使该船装/卸货时压载水自首向尾依次排空,没有前后压载水舱穿插排放或单舱多次排放的情况,并且将整个过程的纵倾控制在1% Lpp之内,这不仅方便了实际操作,而且有效降低了装料臂的移动次数,提高了营运效率。

空船重量

空船重量是船舶设计者、船厂和船东共同关注的指标,是船舶设计水平的重要体现,直接涉及船厂和船东的经济效益。本船在设计之初,就从货舱及舱口数量的选取、压载水舱合理分布、总纵强度控制和高强度钢应用比例等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考虑,尽量降低空船重量。为了控制结构重量,本船对包括所有结构在内的分区域舱段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结构拓扑优化、形状优化和尺度优化等对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该型船的首制船倾斜试验结果表明,与国内同等吨位的矿砂船相比,该船结构重量约轻15%;日本建造的30 万吨级VLOC 每吨结构重量所对应的载重量约为9.7 吨,与其相比,本船的相应指标略高于该值。该船的空船重量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船型特点

通过30 万吨矿砂船的开发,并参考相关资料,将大型矿砂船的主要船型特点总结如下:

(1)艏楼长度和高度的设置值得关注。艏楼长度只要满足载重线公约对艏楼有效长度的要求即可,如果进一步加大,可能会影响艏部货舱舱口盖的布置。而高度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对视线的影响,由此可能导致生活楼层高度加大或层数增多。

(2)压载水舱优化布置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大型矿砂船的边舱宽、容积大,合理确定边压载水舱的数量和分布,不仅要考虑船舶浮态、破舱要求、压载到港工况下码头装货设备对船舶air draf 的限制,还需要关注压载水置换或压载水处理的能量消耗以及总纵强度。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压载工况出现的某1 对或2 对压载水舱不满的情况,需要增加全空和全满状态的结构强度校核计算,而非常繁琐。因此,VLOC 压载水舱的确定要经过大量计算比较才能优选出合理方案。

(3)要求装/卸货程序简便、易操作。提高VLOC 装/卸货效率是大型矿砂船设计需要突破的难题之一,尤其是达到Single Pass Loading 要求。除了对货舱数量和舱口数量进行论证优选外,还要考虑舱口面积和舱底面积以及纵舱壁倾斜角度等方面的设计,尽量减小卸货死角。通过采取局部结构加强、控制船舶浮态、实现压载水排空速率与装载速率的匹配、减少装载机移动次数和时间等措施,优化装/卸货程序,提高船舶营运经济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