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矾清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矾清湖

作品名称:矾清湖

创作年代:明末清初

文学体裁:诗词

作者:吴伟业

矾清湖,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娄东诗派开创者吴伟业所作的一首诗词。

作者介绍

吴伟业 朝代:清代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1]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代表作品《永和宫词》、《洛阳行》、《萧史青门曲》、《圆圆曲》等。

吴伟业他一生写诗千余首。著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 

诗以宗法唐人为主,兼取宋代苏轼、陆游。《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颇能概括其特色及前后变化。[2]

正文

吾宗老孙子,住在矾清湖。湖水清且涟,其地皆膏腴。

堤栽百株柳,池种千石鱼。教僮数鹅鸭,绕屋开芙蕖。

有书足以读,有酒易以沽。终老寡送迎,头发可不梳。

相传范少伯,三徙由中吴。一舸从此去,在理或不诬。

嗟予遇兵火,百口如飞凫。避地何所投,扁舟指菰蒲。

北风晚正急,烟港生模糊。船小吹雨来,衣薄无朝哺。

前村似将近,路转忽又无。仓皇值渔火,欲问心已孤。

俄见葭菼边,主人出门呼。开栅引我船,扫室容我徒。

我家两衰亲,上奉高堂姑。艰难总头白,动止需人扶。

妻妾病伶仃,呕吐当中途。长女仅九龄,余泣犹呱呱。

入君所居室,镫火映窗疏。宽闲分数寝,嬉笑喧诸雏。

缚帚东西厢,行李安从奴。前窗张挂网,后壁挂耒锄。

苦辞村地僻,客舍无精粗。剪韭烹伏雌,斫鲙炊彫胡。

床头出浊醪,人倦消几壶。睡起日已高,晓色开烟芜。

渔湾一两家,点染江村图。沙嘴何人舟,消息传姑苏。

或云江州下,不比扬州屠。早晚安集掾,鞍马来南都。

或云移民房,插箭下严符。囊橐归他人,妇女弃军俘。

里老独晏然,催办今年租。馌耕看赛社,醵饮听呼卢。

军马总不来,里巷相为娱。而我游其间,坦腹行徐徐。

见人尽恭敬,不识谁贤愚。鱼虾盈小市,凫雁充中厨。

月出浮溪光,万象疑沾濡。放楫凌沧浪,笑弄骊龙珠。

夷犹发浩唱,礼法胡能拘。东南虽板荡,此地其黄虞。

世事有反覆,变乱兴须臾。草草十数人,盟歃起里闾。

兔园一老生,自诡读穰苴。渔翁争坐席,有力为专诸。

舴艋饰于皇,蓑笠装犀渠。大笑掷钓竿,赤手搏于菟。

欲夺夫差宫,坐拥专城居。予又出子门,十步九崎岖。

脱身白刃间,性命轻锱铢。我去子亦行,后各还其庐。

官军虽屡到,尚未成丘墟。生涯免沟壑,身计谋樵渔。

买得百亩田,从子游长沮。天意不我从,世网将入驱。

亲朋尽追送,涕泣登征车。吾生罹干戈,犹与骨肉俱。

一官受逼迫,万事堪欷歔。倦策既归来,入室翻次且。

念我平生人,惨憺留罗襦。秋雨君叩门,一见惊清癯。

我苦不必言,但坐观髭须。岁月曾几何,筋力远不如。

遭乱若此衰,岂得胜奔趋。十年顾妻子,心力都成虚。

分离有定分,久暂理不殊,翻笑危急时,奔走徒区区。

君时听我语,颜色惨不舒。乱世畏盛名,薄俗容小儒。

生来远朝市,谓足逃沮洳。长官诛求急,姓氏属里胥。

夜半闻叩门,瓶盎少所储。岂不惜堂构,其奈愁征输。

庭树好追凉,剪伐存枯株。池荷久不闻,岁久填泥淤。

废宅锄为田,荠麦生阶除。当时栖息地,零落今无余。

生还爱节物,高会逢茱萸。好采篱下菊,且读囊中书。

中怀苟自得,外物非吾须。君观鸱夷子,眷恋倾城姝。

千金亦偶然,奚足称陶朱。不如弃家去,渔钓山之隅。

江湖至广大,何惜安微躯。挥手谢时辈,慎勿空踌蹰。[3]

作者生平

吴伟业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二十日出生于江苏太仓的一个读书人家中。吴伟业出生时,他母亲梦见一位身穿红衣的使者送来会元坊,因此,父母对小伟业寄寓了深切的期望。伟业七岁开始读家塾,十四岁能属文。著名学者张溥见到伟业的文章,感叹地说:“文章正印在此子矣!”于是收留吴伟业在门下受业,传授通今博古之学。

天启四年(1624年),张溥创立复社,吴伟业即成入室弟子,名重复社。崇祯四年(1631年),吴伟业参加会试,遭到乌程党人的诬陷,被指控徇私舞弊,幸亏崇祯帝调阅会元试卷,亲自在吴伟业的试卷上批上“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才得以高中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同年,吴伟业奉旨归娶先室程氏,荣极一时。陈继儒描绘当时盛景说:“年少朱衣马上郎,春闱第一姓名香。泥金帖贮黄金屋,种玉人归白玉堂。”(《送吴榜眼奉旨归娶诗》)张溥也高兴地夸奖自己的弟子:“人间好事皆归子,日下清名不愧儒。”(《送吴骏公归娶诗》)

崇祯十年(1637年),吴伟业迁东宫讲读官,与温体仁党斗争剧烈。崇祯十一年(1638年),崇祯帝临场视学,观看皇子就学情况,亲问《尚书》大义,讲毕,获赐“龙团月片,甘瓜脆李”。十二年(1639年),再迁南京国子监司业。十三年(1640年),升中允谕德(太子官属)。十六年(1643年),升庶子。这段时期,吴伟业仕途之上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而这一切与崇祯帝对他的殊遇是密切相关的,他从内心感激崇祯帝。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先生里居,闻信,号痛欲自缢,为家人所觉。朱太淑人抱持泣曰:‘儿死,其如老人何?’乃已”(顾师轼《梅村先生年谱》)。出于对明王朝的依恋,特别是对崇祯帝的感恩心理,吴伟业在其编撰的《绥寇纪略》中,极力诋毁、攻击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政府召拜吴伟业为少詹事,居官仅两月,因与马士英、阮大铖等权臣不合,谢官归里。 对清朝政权,吴伟业开始采取的是消极的不合作的态度,在明亡以后长达十年的时间内,一直屏居乡里,保持名节

顺治十年(1653年),“诏举遗佚,荐郯交上”,有司再三敦逼,吴伟业控辞再四,二亲流涕相求,不得已乃应诏入都,授秘书院侍讲,寻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伟业借口身体有病,辞官请假归里。

对这段历史,吴伟业内心深感耻辱,晚年以仕清为“误尽平生”之憾事。民国蒋芷侪《都门识小录》载:“昔吴梅村宫詹,尝于席上观伶人演《烂柯山》(即《买臣休妻》),某伶于科白时,大声对梅村曰:‘姓朱的有甚亏负于你?’梅村为之面赤。”他的好友侯方域(朝宗)在顺治九年(1652年)贻书相约,终隐林泉,杜门不通。后侯方域去世,吴伟业在《怀古兼吊侯朝宗诗》中万分悲痛地自责:“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尊。”

康熙十年(1671年)夏季,江南酷热,吴伟业“旧疾大作,痰声如锯,胸动若杵”(《致冒辟疆书》),他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便留下遗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险,无一境不尝艰辛,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装,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日:‘诗人吴梅村之墓’。”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代大诗人吴伟业病逝,葬于苏州元墓山之北。[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