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石莲姜槲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莲姜槲蕨

中文学名 石莲姜槲蕨

拉丁学名 Drynaria propinqua

(Wall. ex Mett.) J. Sm. ex Bedd.

拼音 shilianjianghujue

蕨类植物门

薄囊蕨纲

水龙骨目

槲蕨科

槲蕨属

石莲姜槲蕨 (Drynaria propinqua (Wall. ex Mett.) J. Sm. ex Bedd.)附生树干上,螺旋状攀援,或生岩石上,匍匐生长。根茎长而横走,分枝,径1-2毫米,密被鳞片,鳞片贴生,盾状着生,三角形或卵形,长3-6毫米,宽1-1.5毫米,边缘具长齿,先端纤细或渐尖。叶二型,基生不育叶圆形或卵圆形,长10-20厘米,宽7-18厘米,分裂至叶片2/3或更深,边缘不规则齿状;叶两型,不育叶阔卵形,羽状深裂。能育叶半米左右,裂片大小近似相等。据此可排除同属的小槲蕨,因为它只有能育叶。其次,能育叶裂片数相对少,8-12对。而中华槲蕨、川滇槲蕨、毛槲蕨裂片均大于等于15对,硬叶槲蕨更达30-40对,显然这四种都排除在外。据说根状茎可治跌打损伤。第三,孢子囊群靠近裂片中肋着生,每侧各排成整齐的1行,在裂片上呈双行结构。据此可明确排除栎叶槲蕨、槲蕨、团叶槲蕨,因为这三个种孢子囊群散布面较大,不呈整齐的双行结构。[1]

形态特性

株:附生树干上,螺旋状攀援,或生岩石上,匍匐生长。

茎:根茎长而横走,分枝,径1-2毫米,密被鳞片,鳞片贴生,盾状着生,三角形或卵形,长3-6毫米,宽1-1.5毫米,边缘具长齿,先端纤细或渐尖。

叶:叶二型,基生不育叶圆形或卵圆形,长10-20厘米,宽7-18厘米,分裂至叶片2/3或更深,边缘不规则齿状;计脉明显,能育叶叶柄长8-20(-25)厘米,窄翅不明显;叶片三角形或卵形,长(20-)30-50(-60)厘米,宽(12-)20-30厘米,裂片7-15对,裂片近等宽,长(5-)10-15厘米,宽1-2.5厘米,分裂距叶轴不及2毫米,边缘锯齿状,顶端尖头,顶生裂片与侧生裂片同形;叶脉明显。

果:孢子囊群圆形,叶片下面全部分布,在下部裂片多生于基部,在中脉两侧各排成整齐的1行,近主脉,生于2-4个小脉交汇处。孢子囊环带具(12)13-14(15)个加厚细胞,孢子囊无腺毛。孢子有圆形和刺状突起。

产地分布

分布:越南泰国缅甸老挝印度北部、尼泊尔不丹

产地: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及西藏。

生境:海拔500-1900(-2800)米,附生树干或岩石上。

主要价值

药用:根茎浸酒服,治跌打损伤

参考来源

  1. 石莲姜槲蕨和细裂小膜盖蕨, 新浪网, 2018-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