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点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内容简介
《石点头》又名《醒世第二奇书》。明代拟话本集。题“天然痴叟著”。虽多因果说教,但自清道光十八年(1838)以来,仍被列入淫词小说禁目中。《花案奇闻》抨击了社会的黑暗,抨击了淫僧、恶棍。但此书写狎妓,又写男风盛行,清政府认为有伤风化,故而禁之。 书从合理性的角度来评论同性恋,并让潘文子自己承认同性之间的情比夫妇的情爱更深。这样肯定,与全书的意旨相乘违了。篇中有一段话,对同情恋的称呼作了介绍,不仅集中了当时各地对龙阳的称谓,可供研究俗语者参考,也反映了当时男风盛行的社会状况。《花案奇闻》这部小说选用的是传统的才子佳人的题材,但又不落窠臼,表现了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观念。《花案奇闻》抨击了社会的黑暗,抨击了淫僧、恶棍和甘愿任人玩弄的小官王子弥,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对了解当时世情均有认识意义。 《石点头》共十四卷,其实是十四篇短篇小说。据明末叶敬池刊本,扉页题“绣像传奇”、“石点头”,署“憨墨斋评”。卷前题“天然痴叟著”、“墨憨主人评”,前有龙子犹作的序言。“墨憨主人”及“龙子犹”即冯梦龙,“天然痴叟”已无可考。 本书的书名,冯梦龙在序中作了解释:“《石点头》者,生公在虎丘说法故事也。小说家推因及果,劝人作善,开清静方便法门,能使顽夫俗子,积迷顿悟,此与高僧悟石何异?”题旨了然:“石点头”即取“高僧悟石”的寓意,明确以此书劝惩世事人心为目的。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和它们的集子,常常重视书的教化劝惩功能,在题目上大做文章,冯梦龙本人的几本书——“三言”——分别以“喻世”、“警世”、“醒世”为名,都高举教育世人之标帜,《石点头》也循此旧例,以后的小说,多不外此,如《醉醒石》、《照世怀》、《警世奇观》、《娱目醒心编》均是如此。 列为禁毁小说 与书旨相违,书中有几篇“同性恋”题材不但不持批评态度,反而以歌颂男女间纯真爱情的态度处之,社会效果不仅大乖封建伦理,连人之常情也冲突了。书中从合理性角度对“同性恋”作了介绍,倒有民俗学价值,摘录如下:“那男色一道,从来原有。这事读书人的总题叫做翰林风月,若各处乡语,又是不同:北边人叫炒菇菇,南方人叫打蓬蓬,徽州人叫塌豆腐,江西人叫铸火盆,宁波人叫善善,龙游人叫弄苦葱,慈溪人叫戏虾蟆,苏州人叫竭先生,大明律上唤作‘以阳物插入他人粪门淫戏’。语虽不同,光景则一。至若福建有几处,民家孩子若生得清秀,十二、三上,便有人下聘;漳州词讼,十件事倒有九件是为鸡奸事。” 这段话对当时各地对龙阳的说教,也反映了当时男风盛行之社会状况,然而却大违其编书初衷,所以,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被列为禁毁小说。
创作背景
此书多有取自前人野史笔记敷衍成篇的作品。书首冯梦龙《序》中说:“石点头者,生公在虎丘说法故事也。……浪仙氏撰小说十四种,以此名编,若曰生公不可作,吾代为说法,所不点头会意,翻然皈依清净方便法门者,是石之不如者也。”可见作者作此书的目的系讽世说教。该书成书于明崇祯年间。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第三卷《王本立天涯求父》,写孝子王原万里寻访父亲并设法接父亲回家团聚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李卓吾的《续藏书》和《明史》卷二百九十七《王原传》中都有记载。《石点头》保持了情节的基本真实,进行了再创造,丰富了情节,辅以环境烘托、景物描写、细节描叙和心理刻画,把故事渲染得有声有色。写出王本立之父实在不堪忍受官府的征敛紧逼,不得已而抛妻离子远逃他乡的悲苦状况,实际上是反映了明末赋税苛重,官府层层勒逼,民不聊生,不得不背井离乡的社会现实。肯定了王本立长大后常常思念父亲的质朴情缘,以及他对奉行孝道的虔诚,作者对王本立天涯寻父孝心的描画,并不是一种愚孝,而是对正常的人伦道德的阐叙。 第一卷《郭挺之榜前认子》,是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伦常观,宣扬有子乃命中注定的宿命观,而这又体现了善有善报的报应观念。故事的主人公郭乔满腹经纶,却屡试不第,便厌倦科场,离乡远游。途中见米天禄老人因欠朝廷的钱粮,被县衙捉去。其女儿便自卖自身以赎出父亲。郭乔同情他们的遭遇,赠银十两完税,老人得救。后郭乔在荒山野岭中碰到米老人父女,米老人为报恩,非将女儿送郭乔为妾不可。不久,郭乔回原籍,一别近二十年。郭乔与妾分别时,妾已怀孕,后生一男儿。郭正妻所生的男儿在十八岁时死去。郭乔不知妾生了男儿郭梓。再后郭乔科场中式,郭梓也金榜题名。起初,父子二人并不相识,后来才相认,父子同回家乡,全家团圆,后继有人,皆大欢喜,完成了作者的伦常观和宿命论的主题。 第七卷《感恩鬼三古传题旨》曲折地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弊端。鬼传题旨是无稽之谈,人传题旨才是事实。这篇小说让我们了解当时官场的虚伪和士风的糜烂。第八卷《贪婪汉六院卖风流》是写官僚恶霸盘剥百姓,尤其是对工商业者的敲榨。故事中的主人公吾爱陶官荆湖路条例司监税提举,驻扎荆州城外。他利用职权,捏造罪名,霸占了王大郎家产,并害王家七条性命,他榨取、毁掉徽州富商万金货物,又肆意污辱殴打徽商汪某,百姓们都叫他“吾剥皮”。这是一篇正面写官僚地主阶级与工商业者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作品,是难能可贵的。不过故事结局仍陷入因果报应,让吾爱陶不得好死,家业彻底败落,女儿为娼,儿子穷得成了偷儿。 值得提出的是,该书作者对于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遭遇寄予深深的同情,与同时代的某些作家歧视妇女的作品明显不同。《侯官县烈女歼仇》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作品。故事写大地主、大恶霸方六一为图谋秀才董昌之妻申屠氏,便结交盗匪,买通官府,诬陷董昌致死。申屠氏以智为夫报仇,连杀仇家五命,大快人心。作者对申屠氏的义烈作了热情的颂扬,肯定了她的智慧、刚强与勇敢。在《乞丐妇重配鸾俦》中,着力描写了一个叫化丫头的聪明智慧、可贵的品质与美丽的外貌,最后重配鸾俦,过上了幸福生活,形象丰满,不落俗套。《玉箫女再世姻缘》写出了奴婢的悲剧命运,令人同情与钦敬。不过,有些卷目中的色情描写是露骨的,反映了明末靡烂的世风,如《潘文子契合鸳鸯冢》写畸形的男恋,就是深受了当时世风的影响。 作者一方面对妇女的生活、思想等生存状况给予相当大的人文关怀,同情女性的悲惨遭遇,承认女性应有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用愚昧的封建愚孝愚节思想来要求女性。两者明显的矛盾反映出作者本人复杂的思想,进而体现出整个明代后期的社会风气中进步人文思潮与落后封建思想的激烈斗争。
艺术特色
作者在艺术上有较高层次的追求,他不满足于改编前代故事,而是根据当代史实,进行了生动的再创造。在这之前,哪怕是典范性的拟话本《三言》《二拍》,也只是收辑修改历代民间作品。尽管其中有少量是作家自已的创作,但整个作品集在题材、笔法、风格等方面多有因袭原作的痕迹,创作风格、艺术质量并不统一。《石点头》不仅继承了话本文学的优良传统,而且汲取了史传、诗词、戏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长处,形成了统一的风格。 作为作家文学,《石点头》在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其一,承继发扬了史传文学实录的笔法,打破了“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古老艺术传统,开始由写单一的、净化的人物性格向写多面的、复杂的人物性格起步。其二,用悲剧性冲淡了大团圆式中国小说、戏曲的套子。如前所述,这本拟话本集在内容上孕育着大大小小的悲剧,十四篇中即有五篇是在悲剧性的高潮中结局的。因此,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因素大大加强,传奇性有所减少。其,从某些方面逸出了讲唱文学情节化的描写,从侧重于反映外部现象,扩展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其四,是在整体上汲取了中国古典诗词和戏曲的审美意识,追求诗的韵味和舞台效果。 《石点头》的体制与《拍案惊奇》比较接近,充分利用入话及篇中穿插的说话人道白,宣传做人的道理,为主题服务。与前后的一些话本小说比,《石点头》既有大胆突破传统看法的部分,如歌颂爱情,不强调妇女贞节观;又有很多浓于其他小说的劝惩味。比如说,一般小说写男女私订终身,然后私奔,当男子状元及第或考中进土,衣锦还乡时,女子的父母总是不记以前的羞愧屈辱,转而欢天喜地;私奔的男女,也总是夫妇和睦,富贵荣华,高寿多子。
作品评价
现代作家郑振铎:全书十四卷,包含平话十四篇,有的写得很庸腐,像王本立天涯寻亲(第三卷)江都市孝妇屠身(第十一卷)等。但也有写得很生动,结构也比较得不很坏的,像卢梦仙江上寻妻(第二卷)、贪婪汉六院卖风流(第八卷)、王孺人离合团鱼梦(第十卷)之类。
内容预览
石点头者,生公在虎丘说法故事也。小说家推因及果,劝人作善,开清净方便法门,能使顽夫伥子,积迷顿悟,此与高僧悟石何异。而或谓石者无知之物,言于晋,立于汉,移于宋,是皆有物焉凭之。生公游戏神通,特假此一段灵异,以耸动世人信法之心,岂石真能点头哉?是不然。人有知,则用其知,故闻法而疑。石无知,因生公而有知,故闻法而悟。头不点于人,而点于石,固其宜矣。且夫天生万物,赋质虽判,受气无别,凝则为石,融则为泉,清则为人,浊则为物。人与石兄弟耳! 盲人不知视,聋人不知听,粗人不知文,是人亦无知也。月林有光明石,能照人疾,则石而知医;阳州北峡中有文石,人物、溪桥、山林、楼阁毕具,则石而知画;晋平海边有越王石,郡守清廉则见,否则隐,则石而知吏事;是石亦有知也。望夫江郎,登山而化,人未始不为石。金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