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石氏星经

石氏星经,原名《天文》,西汉以后被尊称为《石氏星经》。由战国时期魏国天文学家、占星家石申所著,共八卷,原著已失传。

目录

记载

《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中引有《石氏星经》中有关五星运动、交食、恒星等方面的一些片断,并且在唐代天文学家瞿昙悉达编撰的《大唐开元占经》(又称《开元占经》)中有大量节录。于宋代王应麟作《汉书艺文志考证》之中,首都被收录于艺文志。

内容

《石氏星经》原著和石氏学派其他著作都已失传。不过﹐在唐《开元占经》中有大量节录。其中最重要的是标有“石氏曰”的121颗恒星的坐标位置(今本《开元占经》中佚失 6个星官的记载)。计算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标值(如﹕石氏中﹑外星官的去极度和黄道内﹑外度等)可能是汉代所测。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则确与公元前四世纪﹐即石申的时代相合(见三垣二十八宿)。自三国时代吴太史令陈卓总合石氏﹑甘氏﹑巫咸三家星官成283官﹑1﹐464星的星座体系后﹐出现了综合三家星官的占星著作[1]﹐其中有一种称为《星经》或《通占大象历星经》。”因此﹐自宋以后又称它《甘石星经》。但该书中有唐代的地名﹐而且有巫咸这一家的星官。因此﹐它与战国﹑两汉时代所流传的《石氏星经》完全是两回事。

影响

《开元占经》中保存下来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内容中,最重要的是标注为“石氏曰”的121颗恒星的坐标位置[2],是世界上最第二古老的星表,晚于巴比伦星表,早于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测编的欧洲第一个恒星表大约一百多年。现代天文学家根据对不同时代天象的计算来验证,并根据这些坐标考虑岁差的影响加以推算,证明大部分坐标值确系战国时期所测。

三国吴国太史令陈卓总合石氏、甘氏和殷商天文学家巫咸三家星图,整理出了一份标准的恒星表,并绘制了一套标准星图,以各种形式流传下来,其中,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档号P2512一卷唐初写本中的三家星经最为著名。陈卓整合三家星官之后,出现了综合三家星宫的占星著作,其中有一部重要著作称为《星经》,又称为《通占大象历星经》,曾收入《道藏》,在宋代称《甘石星经》。

视频

石氏星经 相关视频

天文科普:6分钟了解宇宙到底有多大
探索天文——星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