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拱寺石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拱寺石窟,在華亭縣上關鄉半川村北側山樑崖面上,是隴東地區北朝時期重要的佛教石窟寺遺存。現存窟龕14個[1],造像皆為石雕。最大的洞窟是第2窟和第6窟,規模相當宏偉,窟內均造三佛及脅侍菩薩,前壁門兩側雕天王。第6窟高8米,佛高6米。

石拱寺石窟簡介

兩窟的造像在清同治年間(1862—1874)被破壞,唯有第6窟壁門側浮雕供養人尚存數排,均着袍服,是北魏改胡服以後供養人的形象。該窟開鑿造像的時代大體相當於北魏中、晚期到西魏。多數窟龕已破壞,現存較好的有九和十一窟。

第九窟格局

平面為馬蹄形,穹窿頂,窟內分正中龕,西龕,東龕三組造像。

正中龕雕釋迦,多寶對坐說法相,兩側侍立二菩薩二比丘。二佛高肉髻,面部清秀,着袈裟,半結跏跌座。二菩薩均著衣蔓冠,上身袒露,下着衣裙曳地,披巾自雙肩搭下於胸前交叉。旋上卷攏於臂,拖垂至地。二比丘均着袈裟。

第十一窟格局

平面呈馬蹄形,穹窿頂,窟三壁各開一圓形淺龕。保存比較好[2]

正龕雕一佛二菩薩,龕外兩側各浮雕一立佛,龕外下方兩則各浮雕三供養人。佛高肉髻,內着僧祗於胸前打結垂下,外着褒衣博帶袈裟,半結跏跌座。二菩薩高髻寶冠,帶項圈,上皮袈裟,下着裙,裙裾曳地外揚。龕外二佛高肉髻着袈裟,通身背光為蓮瓣形。

窟內南壁頂雕一園拱淺龕,內一佛二菩薩。龕西東兩側分三層雕像。上雕維摩及文殊對坐圖,浮雕眾比丘聽法,中層,下層均雕供養人,供養人頭束巾幘,寬袖長衣,女高髮髻,寬衣長裙。

窟頂正中浮雕一園蓮,蓮瓣形尖瘦,蓮四周分四格,每格內浮雕對稱雙手捧衣飛天各二身,似一男一女。飛天均高髮髻,長裙裹足,披巾搭於雙肩向後飄揚,體態生動。

此窟是保存最好的一窟,造像布局,雕刻手法,姿態表情均有獨到之處。造像、浮雕,比例適中,衣紋流暢,面部表情生動端莊,笑中含情,栩栩如生。此窟開鑿於北魏晚期(公元512年),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現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石拱寺石窟 相關視頻

甘肅衛視·中國石窟走廊
《甘肅歷史》》微課 石窟文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