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石店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店镇安徽省霍邱县辖镇。1949年建石店乡,1958年成立先锋公社,1983年复改乡,1984年撤乡设镇。位于县境西北部,通公路。辖井岗、双庙、桥岗、高庄、宽店、水晶宫、石店、韩老楼、双庄、彭桥、郑塔、杨桥、三连塘五塔寺14个村委会。

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12054公顷,常住人口57055人。[1]

基本信息

石店镇位于霍邱西部,安阳山东麓,城西湖南畔,东与邵岗乡接壤,距邵岗街道15公里,西与马店镇毗邻,距马店街道6公里,北与高塘镇相连,距高塘街道10公里,南与白莲乡搭界,距白莲乡牛集街道5公里,东南距白莲街道12公里。

辖区以石店街道为中心,东至郑塔村东沿,西至彭桥村西端,南至杨桥村南堰,北至井岗村北边,内辖井岗、双庙、桥岗、高庄、宽店、水晶宫、石店、韩老楼、双庄、彭桥、郑塔、杨桥、三连塘、五塔寺14个村委会,287个村民组。[2]

历史沿革

石店镇石店村韩堰台孜出土的周代文物与人骨考证;这里在2500年以前东周时期就有人群居住,繁衍后代,生产生活,从东周后期以来,多次饥荒、战乱、瘟疫,人口少、伤亡重。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连年大旱、蝗灾,民大饥,食草木,饿死十分之三四,人口锐减。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从山东移民,迁一部分人到此地居住,人口随之增加。200多年以前手工业、商业向农村拓展,在霍邱县至固始县和高塘集到河口集的陆路通道的交叉点上,逐渐聚集了十几户人家,为来往客商服务,由于离山场近,一些磨刀石、火石和石器在这里销售,从而得名石店铺。

石店从明、清有史记载以来,就隶属霍邱县。民国36年(公元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南下,10月中共鄂豫区党委和行署决定在霍邱县西部、南部和金寨县北部及固始县东北部,分设置霍邱、霍固两个县,石店隶属霍固县。1949年1月霍邱全县解放,2月1日撤霍固县,以原霍邱县的区域恢复霍邱县,石店隶属霍邱县,是镶嵌在霍固公路线上的重镇。霍邱县石店镇十一五期间上级共确定村村通GPS定位指标任务35.6公里,06年至08年底,实际完成38.6公里,三年超额完成了村村通工程指标任务。

行政区划

石店区。民国初年(1921)始设区的建制;石店隶属西二区(区公所在马店)。民国36年(1947),国民党为加紧反共反人民,设立联防区,石店隶属马店联防区。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南下,10月设置霍固县,1948年2月成立马店区,马店区隶属霍固县,石店隶属马店区。1949年1月霍邱县全县解放,2月撤霍固县,马店区隶属霍邱县,3月区政府迁至石店赵益吾圩子里。1949年3月19日区新收编的土匪阴谋里应外合攻打区政府,区武装部队打死土匪一人,抓俘叛匪12人,击败了敌人进攻,使人民政权得以巩固。1950年9月改马店区为石店区,辖马店、石店铺、五岗、张井、上楼、邵岗、水晶宫、郑塔、牛集、韩店、孔集、杭庙、尚塘、溜山、刘集、谢店16个乡,1952年11月又增设彭桥、曹店、梓园、许集、韩楼5个乡,计辖21个乡。1958年10月撤区乡,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石店区建立先锋公社,社址在马店,下设营(大队),连(中心队),排(小队)。1961年7月公社、大队均划小,撤中心队一级,公社划为马店、茶庵、牛集、石店、郑塔、邵岗、刘集、五塔8个小公社。1972年1月恢复区建制,不设区政府仍为石店区。1973年1月撤郑塔公社,并把白莲、白庙、吴集、高塘4个公社划为石店区,辖11个公社。1983年11月25日建立石店区公所,并改公社为乡、大队为村、生产队为村民组。1984年10月石店、马店乡改为乡级镇,至此石店区辖9乡2镇,至1992年2月22日撤区并乡为止。

石店镇。民国初年(1912),石店属于区下设的1个保。民国34年(1945),为了加紧抓壮丁,准备打内战,撤区并乡,建石店铺乡辖10个保(分东5保西5保),五塔乡10个保(分南5保北5保)。1949年1月全县解放,建立石店铺乡人民政府。1950年3月大乡划小,石店、韩店、孔集、郑塔、五塔、上楼、水晶宫7个乡,在现石店镇境内。1952年11月又增设彭桥乡共8个乡。1958年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石店隶属先锋(马店)公社。1961年7月公社划小,划为石店公社和五塔公社。1983年11月公社改为乡,名称和范围未变,1984年10月石店乡改为级镇。1992年2月22日撤区并乡,石店镇同五塔乡合并为石店镇,辖25村287组。

辖区集镇

石店,东至五里井支渠,西至三叉路,南至郑塔分干渠,北至镇政府,占地1.6平方公里,七条街、八条路,"匡"字形结构,老街、新街形成块状,霍固公路纵贯东西,供电、通信、广播电视设施齐全,86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货物充足。集镇上居住居民、商户1826户,6056人。建筑面积13.37万平方米、机关、商贸、教育等几十幢楼,坐落其间。石店法庭、国税分局、中心医院等覆盖其他乡(镇)的单位,设在此镇,对周边发挥了中心镇的辐射作用。

五塔,位于城西湖南岸,是原五塔乡政府机关所在地。五塔原为五塔寺,建成早于石店。城西湖形成以后,水患不断,百姓遭灾。为祈求神灵,保护人财安泰,镇住水患,就进行建塔修庙,建成五个塔和寺庙,名为五塔寺,后发展为小集镇。东至五塔中学,西至兰桥湾,南至付桥村上庄组,北至井岗村陈洼组。占地0.8平方公里,居民、商户和农户1123户,3096人。军民路,五-邵撤退路在此交叉,离沿岗河仅2公里,水陆交通方便。集镇建设初具规模,老街、新街、市场已经形成,是城西湖南岸的一个重要集镇。

郑塔,原名为郑塔铺,是石店镇的东大门和紧靠霍邱至固始公路线上的小集镇。东西长600米,南北宽300米,居住着郑塔村4个村民组的干群和商店、市场、粮站等,小集镇为周边村的村民服务,是小集镇周边村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和销售农副产品的重要场所。

气候水文

石店属亚热带向温暖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季风较明显。冬寒夏热,四季分明,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但因地处过渡性气候带,天气多变,特别是降水的年际和季节的变化较大,往往导致旱涝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气温年平均为15.4℃,最低年为14.4℃,最高年为16.9℃,高低差不大,年际间较为稳定。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为4975℃,持续时间228天,大于或等于0℃的活动积温5628.7℃,持续时间为340天。无霜期年平均222天,初霜最早在10月10日,最迟在11月24日,平均11月14日;终霜期最早2月28日,最迟4月14日,平均3月27日;年度内以1月气温最低,年平均为1.8℃,最低为1.3℃;7月气温最高,年平均为28℃,最低为26℃。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16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9%。常年风力平均2-3级,最大风力7-8级,一、二、三、十一、十二5个月多东北风,雪霜多,四、五2个月多西南风,干旱多,六、七、八3个月多东南风,降水多。

石店镇自身水资源不充足,梅山水库给予支援。地表水主要来自降雨,年平均降水量951.3毫米,地面径流深324.5毫米,有效集水168.5毫米,全镇年总径流量1967.1立方米。降水量最多的月份为六、七、八3个月,占全年降水量45.5%,降水量最少的月份为一、二、十二3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2%。降水最多的是1991年和2003年降水量分别为1398.6毫米和1280毫米。沿岗河和湖泊,径流大,蓄水少,以排泄水为主,用水次之。

该镇处于波状平原区二级阶地,属上更新统孔隙水,地下水的贫乏水区。1986年和1988年,石店区、镇先后在冷冻厂和石店粮站后面打井,打深井100多米,出水很少,不能使用,予以废弃。由于是"孔隙水",有的地方地下水还较为丰富,石店镇在郑塔打深井和石店职高在校内打深井,单井涌水量1000吨-1200吨/日。特别是城西湖一级阶地及其周围地下水丰富,涌水量大,与淮河存在互补关系。

招商引资

2008年,石店镇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抓在手中,取得了新成果。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1亿元,同比增长80%,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

2008年该镇新建项目6个。黎鑫机械于2008年2月引进浙江永康别特门业生产技术,投资600万元,以生产防盗、防撬等非标和标准门为主要产品的新项目。该项目自5月上旬第一批产品面市以来,深受客户欢迎,产品供不应求。经过多次恳谈,利用闲置10多年的原造纸厂存量土地,引来了张家港市面行航塑胶制品厂来该镇投资。11月21日签约,随即镇里成立的一套跟踪服务班子就进驻场地,11月25日就处理清了原造纸厂遗留问题,同日该项目开始施工,2008年底进行了安装调试。该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投产后产值超亿元。随着以拉链等为主要产品生产的霍邱县远航再生物质利用有限公司的成立,填补了我县在拉链生产方面的空白。艰苦起步的霍邱县铁芯贸易公司于2008年4月成立并投产,所生产的铁芯和矽钢片远销河南、湖北和省内,产品供不应求。经过多次协调,回乡投资者李超红的玻璃彩钢瓦厂终于破土动工,春节前第一幢厂房可以齐工;同是回乡创业的周明星家具厂800平方米厂房已经建成,11月安装调试设备,年底已投产。育才中学占地20亩,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大型养猪厂项目已完成投资250万元。

该镇还续扩建项目2个。中谊不锈钢制品厂续建厂房1幢,并正式投产;旺丰面业新建包装车间1幢,现正在筹划上第二条生产线。技改项目1个。万年红米业2008年投资1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该企业产值已超1.2亿元。

几年来,石店镇招商引资硕果累累。镇内引资企业由少变多,由小逐渐变大,全镇500规模工业企业5家,其中超亿元产值企业1家,尤其是江苏张家港市行航塑胶制品厂投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的霍邱远航再生物质利用有限公司在该镇的落户,终于打破了该镇引资企业投资超千万元的瓶颈。形势的发展强烈地冲击了全镇干群的创业观念,强烈地刺激了全镇干群企业理念的转变,引资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率逐年大幅提高。[3]

经济建设

06年1-9月石店镇已完成营业收入10818万元,同比增长17%,工业部产值7660万元,同比增长19%。协议引进资金539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410万元,占县下达任务1420万元的99.2%。新建工业项目6个,续建项目2个,引资盘活项目1个。总投资700万元,一期工程投资500万元的旺丰面业公司,年初上马,8月底试产,所产"旺丰"牌系列面条、面皮投放市场后,因品质优良而深受代理商和消费者的欢迎。该公司全部投产后,将成为目前霍邱县设备最先进、年生产能力最大的面条、面皮生产企业。总投资750万元,已完成投资260万元的中亿不锈钢管厂,是该镇倾心引回的"凤还巢"。该厂6月初动工,8月底已建成大型厂房1幢,办公用房1幢,定购了生产线和检测设备各1套,完成了附属配套工程建设,该企业可望于今年年底试产。该厂的建设填补了我县在不锈钢管生产方面的空白。当年引资,当年投产的黎鑫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金满地"牌系列手扶机拖车、耙等,定单等产品。拥有木工技术,在外闯荡多年,完成资本原始集累的陈术山,引资回乡创办了华强实木家具厂。该厂年初投资,5月份投产,生产的"华强牌"系列实木家具很受消费者青睐,产品主要销往合肥等大中小城市。刚出校门的何心尧在其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老师关海搏的支持下,引资创办总投资110万元的皖西机制木炭厂。该厂7月份动工,现已完成投资30万元。该项目不仅填补了霍邱县机制木炭项目的空白,更是一个资源再利用型的朝阳企业。总投资500万元,已完成投资450万元,新成立的兴发木业有限公司,其前身是石店板材厂。年初,通过多方努力,终于引来杜相球等3位股东,投资盘活了已停产频临倒闭的板材厂。该公司全部投产后,其生产能力在霍邱西乡无一家能敌。该镇彭桥村支部书记、金城房地产公司老总梁昌广引资2400万元开发的菱湖公寓和蓼都锦园,已经成为和既将成为霍邱城关建筑中的一个个亮点。年加工能力分别为6万吨、5万吨、4万吨以上的万年红米业公司、环宇米业公司、蓼西精米加工厂,产销两旺。尤其是"全市百强企业",500规模工业企业万年红米业公司,年初拆资50余万元购进一套日本产大米精选设备,使其所产大米的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旺丰面业旗下的顺达面粉厂昼夜生产,供不应求。其旗下的维利康调味品公司生产的"味美仙"、"领仙"牌系列酱油,"领仙"牌系列饮料市场进一步拓宽。建材业生产同样十分红火。彭桥、桥口、兰桥轮窑场,石店等一批预制板厂,石店彩钢瓦厂等老企业,加班加点生产,向总量、向质量、向节约成本要效益。2005年又新上免烧砖场7家,预制板厂11家,该镇的建材业规模效应凸显。

为了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该镇在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发展,促进镇城经济发展的同时,正在着手开展三项工作:一是围绕铁矿工业园区,规划筹建石店镇(彭桥)工业园区,争取政策和资金,力争多做一些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发挥招商宝地作用,吸引投资商落户,形成集聚效应。二是狠抓在建项目,争取缩短基建工期,早日投产。三是狠抓老企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争取进一步做大做强。

2006 年-2010 年引进了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6个,100万元以上的项目14个。不但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而且还为镇域经济发展培育了财源,增添了发展后劲。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与"十五"时期相比,"十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60928万元,年均增长22.25%;财政收入累计完成2109.7万元,年均增长10.26%;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0507万元,年均增长20.64%;农民人均纯收入3517元,比2006年增长1391元,在县委、县政府三个文明目标考核中都获得较好的成绩。 一一镇村面貌彻底改观。我们坚持承接城区和矿区转移谋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和部署,突出特色,在霍马路沿线和五塔寺社区建立2平方公里工业集中区和农民返乡创业园区,入驻千万元以上企业8家,其中5000万元以上企业4家,亿元企业1家。依托快速通道规划建设,高品位、高起点规划5平方公里10万人口的石店新镇,使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互促进。共投入2200余万元,对集镇进行了规范化建设与改造,同时对霍马路沿线和五塔寺街道可视范围内进行环境整治及穿衣戴帽,镇容村貌得到根本性改变,得到县领导的肯定与表扬,集镇的品味和档次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打造"城建美镇"战略夯实了基础。

一一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有了新突破,土地流转初具规模,三产发展势头良好,万年红米业、环宇米业等一批现代化农业企业迅速成长壮大,农业结构调整强力推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种养殖等特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五年开展水稻提升行动7万亩,水稻统防统治面积7万亩,小麦高产攻关7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1万亩。每年培训养殖户1500多人次,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34家,2010全镇获得国家奖励20万元生猪养殖户达10家,获10万元奖励的2家,年存栏生猪2.2万余头,双郢种猪厂被批准为省级种猪繁育厂,年出栏种猪3000头以上,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井岗村富民种鸡厂被批准为市级种鸡繁育厂,年出栏种鸡300万只以上,商品鸡远销到重庆、湖北、江浙等省市,年产值500万元以上;朱氏牧业引进黑白花奶牛300多头,生产无抗奶,以合同形式专供伊利集团,年产值1000多万元;双庄村陈守礼獭兔厂,存栏獭兔1200只,年繁育獭兔6万只,辐射高塘、冯井周边乡镇,产品远销山东、浙江等省,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祥林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万年红稻米专业合作社等6家专业合作社在提升农业规模效应、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一民生工程稳步实施。各项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各种涉农补贴资金3471.8万元,办理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99.6万元,办理家电下乡补贴380.5万元。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五年共争取各项扶贫资金2098万元,其中投入310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6个,全面完成镇卫生院及村级卫生室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新农合参合率每年达90%以上,有效防治了手足口病、狂犬病、甲型H1N1流感。十分关注弱势群体,对五保户、低保户进行了全面清理和规范。

一一新农村建设强力推进。始终以创"精品"为目标,强调度,重督导,稳步推进全镇新农村建设,利用集镇规划修编的土地资源平台,有效对接新农村建设和村庄布点规划,按照高标准定位、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的原则,以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为手段,成功走出一条集新农村建设和集镇建设为一体的新机制。彭桥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已初具规模,双庄村新农村建设在完成基础建设后,正向高品位发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稳步推进,境内霍马路沿线、双水路及五塔街道实现了亮化,改水改厕工程正逐步实施,硬化入村主路89千米,整修下水道14.2千米,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一交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过农村水电管网改造、整村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村村通工程建设,全镇基础设施得到了巨大改善。"十一五"期间,共争取上级各项资金690余万元用于改扩建道路16 公里,新修村村通水泥路92.9公里,使公路等级明显提高,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实现了镇内交通大循环。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共整修开挖大塘60余口,新修整修干支渠6000余米,新建和修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7件,新增灌溉面积12000亩,改善灌溉面积23000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100亩,争取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142个,投入资金229万元,完善了镇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一顺利完成村级区划调整。按照地理环境、历史人文、渠系水系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把原来的26个村(街)合并为14个村(社区),顺利完成了村级区划调整,全镇干群情绪稳定,思想统一。

一一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一是科技兴镇步伐全面加快。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一把手抓科技目标责任制,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和以农函大为主的各类培训,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基本实现。"十一五"期间,共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420期,培训2.5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300人次,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二是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全面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投入资金400余万元,排除学校危房608平方米,争取外援资金75万元,救助贫困学生和贫困儿童546人,全镇辖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三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突出宣传教育,狠抓源头治理,推行动态管理制度,坚持每月考评,兑现奖惩,实现计生重心下移,每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政策符合率达86%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

人民生活

石店是农业大镇,人民生活实际上就是农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70%为地主、富农所占有,贫农、雇农占有土地不到10%,依靠帮工或租地耕种为生,帮工收入少,租地每年收获粮食后,交租、还债,所剩无几,生活困难,时有断炊。1952年实行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生活有了保障。经过三年努力,到1955年绝大部分农民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并开始使家庭用品增长幅度大于食品增长幅度,副食品增长幅度大于主食增长幅度。1958年人民公社以后,出现了"共产风"、"浮夸风"、"生产瞎指挥风"等"五风",影响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一直到1978年"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二十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0元至50元之间,农民生活提高缓慢。1979年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发展加快,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全镇1984年农业总产值7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1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10.2倍、13.3倍。撤区并乡后的第一年-1992年农业总产值35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4元,分别比1984年增长4.8倍、近1倍。2005年农业总产值65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20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0.83倍、5.4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