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学舍书怀 范仲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睢阳学舍书怀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表达出远离朝廷的落寞和无奈;颔联以鹪鹩自喻,虽才疏学浅,但仍能以诗赋自遣,写出面对国难家愁的无力感;颈联借颜回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了虽处困境,但心怀乐观,有知音相伴则愁恨顿消的豁达情怀;尾联是假使之语,实则是说文雅不存,庸才世袭高位,自己却才高位卑。
原文
范仲淹〔宋代〕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译文
看到天空中无所依赖的流云,不由得思绪万千,想到飘渺不可期的遥远的京城,此时此刻,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在那皇家官苑歇奏洞箫呢?
对于我来说,尽管世路艰难,遭遇诸多不幸,也绝不会应该唱着“凤兮凤兮”,在心中生出遁世归隐的念想。虽说我才华微薄,但也应该像张华一样写出《鹪鹩赋》以自我寄托。
我向往着如颜回一般,就算身处贫穷也能处之泰然,不因贫穷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与乐趣。如果能够得到像钟期一样的知音,我辛苦求学的遗憾会立即消解。
只要是上天没有来使礼乐斯文消失,我这棵涧底之松又何必埋怨长在山顶的苗木呢?
简析
《睢阳学舍书怀》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表达出远离朝廷的落寞和无奈;颔联以鹪鹩自喻,虽才疏学浅,但仍能以诗赋自遣,写出面对国难家愁的无力感;颈联借颜回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了虽处困境,但心怀乐观,有知音相伴则愁恨顿消的豁达情怀;尾联是假使之语,实则是说文雅不存,庸才世袭高位,自己却才高位卑。整首诗情调低沉,诗人不遇于时,虽强自宽解,仍不可自持地流露出人才被埋没的愤怒与悲哀。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