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盛泽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盛泽镇隶属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重要的丝绸纺织品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历史上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闻名于世,有“绸都”的美称。

盛泽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区的中心地带,属于北亚热带季风区,有先蚕祠、白龙桥目澜洲公园等景点,曾位列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第10名。

地理介绍

地理位置

盛泽镇位于江苏省 苏州市吴江区的最南端,富饶的沪宁杭金三角中心,东连上海,西濒太湖,北依吴中区,南接浙江,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苏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和江南大运河穿境而过,与沪宁、沪杭、沪苏浙高速公路、318、312国道和太浦河相衔接,交通十分便捷。

气候特点

盛泽镇地处太湖流域,湖荡密布,沃野平展,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宜稻麦,宜蚕桑,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都。

行政区划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辖8个社区和35个行政村。新社区怎样划分:老镇区“两横三纵” 坛丘一分为二 南麻保持不变调整后,盛泽镇设立8个社区。这8个社区的具体划分方式为:盛泽老镇区以道路、河流为界,“两横三纵”一分为五,分别以东方中路—东港路、舜湖路(舜湖中路—舜湖东路)为“两横”,以红安路、东方南路、长江浪河为“三纵”,划分为桥北社区、衡悦社区、镜湖社区、目澜社区、山塘社区;原坛丘社区以烂溪荡—京杭大运河为界,划分为坛丘社区、舜湖社区;南麻社区保持不变。

重新划分后,桥北社区范围为东至红安路,南至东方中路—东港路,西至桥北荡,北至盛虹村(如意路)。衡悦社区范围为东至东方南路,南至舜湖路(舜湖中路—舜湖东路),西至环湖路(西白漾),北至东方中路。镜湖社区范围为东至前跃村(227省道,含湖东会馆),南至舜湖东路,西至红安路—东港路—东方南路一线,北至盛虹村(如意路)。目澜社区范围为东至长江浪河,南至南环路(红洲村),西至滨河南路(红溪河,含尊龙苑),北至舜湖路(舜湖中路—舜湖东路)。山塘社区东至227省道(兴桥村),南至南环路(红洲村、杨扇村),西至长江浪河,北至舜湖东路。坛丘社区范围为烂溪荡—京杭大运河以西的现坛丘社区部分。舜湖社区范围为东至环湖路—滨河南路(桥北荡—西白漾—红溪河),南至郎中村、茅塔村,西至烂溪荡—京杭大运河,北至荷花村、永和村。

村:东港、红洲、圣塘、兴桥、群铁、前跃、幸福、黄家溪、北角、胜天、荷花、坛丘、双熟、人福、龙桥、溪南、北旺、南塘、坝里、大谢、桥南、永平、龙北、沈家、七庄、庄平、寺西洋、茅塔、杨扇、永和、盛虹、渔业(盛)、渔业(坛)、郎中、西白洋。 [1]

镇名由来

   盛泽地处江浙两省的交界处,春秋时期是吴越两国的边城之地,故盛泽最早的地名叫“合路”。清乾隆《盛湖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盛泽古名合路。因春秋间吴越相争,而古檇里在王江泾,名射襄城,盛泽与黄溪皆边城之地,可为吴,可为越,难为分析,故名合路。后禾城(嘉兴)迁徙,是处化为青草,故(三国)孙吴时名为青草滩。至唐宋时仍名合路村。”根据此说来推断,既然唐宋时犹名“合路”,那么盛泽之名最早只能起于南宋。

关于盛泽地名的来历,有几种说法。

其一,“盛斌结寨”说。清同治《盛湖志》载:“汤豹处贮真斋笔记曰:‘明天启三年,耕夫锄地得南宋单升墓碑,称阡(迁)于澄源乡盛寨荡之漘。’豹处引《祥符图经》谓:‘吴赤乌初,盛斌结寨于此,故名。寨讹为泽,音近耳。’此说似确。”汤豹处是明末清初之盛泽名人,《盛湖杂录·汤豹处轶事》称其好吟咏,善鼓琴,书画尤工,其绘水之作被誉为“旷世仙笔”。他的笔记所载之事应该可信。

三国孙吴240年(赤乌三年),吴大帝孙权命上大夫倪让、将军徐杰、司马领濠寨盛斌分拨地界建围、作田、屯兵,自青草滩筑寨至野和溪(即今黄家溪)。后人称盛斌故址为“盛寨”,至于“盛寨”之讹传为“盛泽”,是因为当地吴方言中“泽”与“寨”读音接近。从现有的史料看来,盛斌应该算是开发盛泽最早的一位先人了。

其二,“盛章食邑”说。清乾隆《盛湖志》称:“宋南渡后,临安盛章以建都之所第宅丛集一廛,月数十金,遂迁吴江之二十都(亦有它志称迁一都)。后论功封章为吴江开国伯,食邑于此,土田第宅在在有之。一都为盛庄,二都为盛家舍,四都为盛乌田,十七都为盛墩,其地(他)若盛家田、盛家廊、盛家汇,不一而足。而二十都其旧居也,东西连大泽,遂名盛泽;市东犹有盛家港、盛家荡,至今子孙犹居之。”

盛章,字如晦,临安人,南宋1187年(淳熙十四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敷文馆学士,后因功封为吴江开国伯,食邑于此。由于盛章在吴江一带拥有大量的田产,其子孙繁衍散居于城乡各处,因此留下了许多冠以“盛”字的地名。盛泽因东西两边都是大湖,故而名为盛泽,似乎也很说得通,但同治《盛湖志》认为:“盛泽因章得名,无可征考,姑从阙疑。”

其三,“望文生义”说。认为盛泽镇乡湖泊众多,“盛”者大矣、众矣,“泽”者水矣、湖矣,盛泽之名或源于水乡泽国之意。间或有人以为盛斌结寨屯田开发在前,盛章食邑于此繁衍在后,盛泽之名莫非暗指二“盛”之恩“泽”于民。当然,此说尚无“典”可据,只是一家之言罢了。

以上几种说法虽然都还难以确认,但是盛泽地名的出典似乎与盛氏有关联。盛泽南境尚有盛家埭盛塘村、盛家木桥等小地名,还有聚族而居的盛氏后人。 [2]

经济建设

总体状况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2.5亿元,增长11.15%;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13亿元,增长15.3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增长20.02%;东方丝绸市场交易额达到945亿元,增长15.1%,经济总量和经济竞赛成绩继续位居全区前列。

位于盛泽镇区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创建于1986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市场区域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余家丝绸商行云集场内,经营10多个大类、数千个品种的纺织品。2011年市场交易额实现821亿元,连续七年市场交易额居全国同类专业市场首位,东方丝绸市场被授予“国家级面料出口基地”,市场管委会被授予“全国纺织工业协会先进集体”称号。。“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被誉为行业的晴雨表,《中国纺织化纤面料编码(部分)》正式成为国家标准。盛泽纺织业已初步形成一条从缫丝、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到服装制成品的产业链,及集研发、生产、市场、物流、服务为一体的配套体系。盛泽镇先后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级丝绸星火密集区”,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丝绸名镇”。盛泽已成为我国丝绸纺织的主要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产品集散地,并向建设国内最大、世界著名的丝绸纺织生产基地迈进。

盛泽镇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后异军突起,迅猛发展,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迅速成长为全镇工业经济的主力军,1995年盛泽镇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乡镇企业示范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乡镇企业经营机制与产权指导的改革不断地深化,至2000年,镇村集体企业已基本完成改制,其中1个企业改制为股份公司并成功上市,其余改制形式主要是产权明晰、自负盈亏的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

进入20世纪90年代。盛泽镇外向型经济蓬勃兴起,先后创办了60多家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出口创汇成倍增长,1993-2001年连续9年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五强乡镇和出口创汇先进单位。

农副业是盛泽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加快农田基本建设布伐,连年实现稳产、高产,农业机械化程度逐不提高。多种经营发展迅猛,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建成驼鸟、特种水产、苗猪、蔬菜、蚕桑、苗木等种养基地数十个。

副工贸的持续发展,促进了经济全面繁荣,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镇供销、商业、金融、保险、餐饮、通讯、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发展迅速。

丝绸特色    盛泽的丝绸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当地生产的“吴绫”就成为贡品;到了明清时期,这里出现了一批专业生产丝绸的作坊和进行丝绸交易的“绸市”,成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重要工商业城镇,来自全国各地的绸商汇聚在这里采购丝绸,市面兴旺,会馆林立,盛泽很快就以发达的丝绸织造业和繁荣的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绸都。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曾对盛泽绸市的繁荣作了详尽的描述,而“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日出万绸,衣被天下”就是对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盛泽的丝绸纺织业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形成一个规模庞大、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配套完善的产业系统,纺织业已成为盛泽经济的支柱,占据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90%以上,盛泽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

盛泽的传统纺织产业由于现代技术的注入而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呈现了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

截止2008年盛泽镇拥有纺织工厂2000家,纺织品贸易商行6000家,拥有工业资产500余亿元,其中资产在3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4家,超亿元的骨干企业80多家,形成一个以恒力集团、盛虹集团、吴江鹰翔化纤有限公司、江苏新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企业为龙头,在中国纺织业内颇具影响纺织企业集群。全镇拥有年产200万吨涤纶长丝与桑蚕丝、70亿米化纤织物和真丝绸的生产能力,是国内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基地。盛泽的纺织产业不断向邻地区辐射,形成一个以盛泽为中心,包括江苏、浙江许多相邻乡镇的纺织产业基地,盛泽的产业集聚优势更趋突出。

全镇已经形成一条从缫丝、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到服装等纺织制成品的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社会化分工明确,环环紧扣,这种完善的产业链分工既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又降低了成本,方便了客户。产品从以往较为单一的真丝绸和薄型化纤织物扩展到中、厚型化纤面料以及各类交织面料、棉织品、针织品等十余个大类、数千个品种,产业的门类日趋完善。同时,还形成了研发、生产、市场、物流、服务为一体的配套体系,这样完善的纺织产业配套体系全国少有,是盛泽纺织业能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盛泽纺织业的技术装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部分设备国际领先。拥有8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20万吨熔体直接纺丝生产线,主要设备从德国、日本等国引进,全镇拥有的8.5万台无梭织机中有三分之一是国际最先进的设备,织造无梭化率在国内遥遥领先。盛泽还拥有一大批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工人和技术、管理人才,而已经熟练掌握的许多关键技术,如熔体直纺技术、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生产技术、真丝绸织造技术和无梭织造技术等都具有较大的优势,保证了盛泽生产的真丝绸、超细旦涤纶纤维和化纤织物在市场的竞争力,这是一个产业兴旺的必要条件。[3]

文化建设

“科教兴镇”战略得到深入贯彻实施。一批科技成果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和应用:截止2008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达到52.8%。全镇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学前幼儿入园率98.8%、 九年制义务教育 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达到100%,高中段教育基本普级,投资4000万元、具有现代化水平的 盛泽中学新校园建成并通过了省点中学验收,形成盛泽中学、盛泽实验小学、中心幼儿园和成人教育中心等多个中心教育基地。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繁荣,每年一界的“中国盛泽丝绸文化节”弘扬了传统的丝绸文化,并进一步扩大了绸都的知名度。

盛泽镇风景

同时,计划生育、人武工作、民政优抚、土地管理、文化体育、社会治安等各项社会事业得达到协调发展,党建、宣传、纪检、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塑造跨世纪盛泽人现象”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盛泽镇先后荣获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集体、群众文化先进乡镇、体育先进乡镇、苏州市拥军优属模范乡镇、科普文明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4]

交通概况

盛泽镇东临上海、西邻太湖、北依苏州、南接浙江,位于江苏、浙江、上海二省一市交汇的金三角地区,是中国沿海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中心区域, 苏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和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与318、312国道、沪宁、沪杭、沪浙高速公路和太浦河相衔接。处于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内,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

旅游景点

盛泽仲子庙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小口圩,该庙又称御赐仲子庙,又名御赐河内公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系宋高宗赵构御赐。

这里的仲子,即先贤仲子。先贤仲子,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大弟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卫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河内公,南宋度宗咸淳二年进封卫国公,明世宗嘉靖九年追称先贤仲子,清世宗雍正十一年上尊号为卫圣。

北宋末年子路四十九代嫡长孙仲基随康王赵构从济州南渡,以军功授台州知府,后定居吴江膳字圩,即盛泽镇。宋高宗为表彰仲基及其始祖仲子路的忠勇,特下诏在盛泽镇划地百亩,修建御赐河内公庙,宋高宗亲撰匾额与庙记。宋高宗所撰《御赐河内公庙记》,由陈康伯誊写刻碑,南宋时济宁仲德懋撰有《谒大宗祖庙》、宁阳仲正琮撰写的《之盛寨祭庙怀祖二首》等诗歌,都是描写该庙的。

该庙是仲氏家族历史上唯一一座御赐祖庙,而且是全国仲庙中占地面积最大祭祀规格最高仲子庙。历经宋元明清,主体建筑仍在,民国期间改名仲氏家祠,49年前后因族长仲少梅渡海赴台,祠庙荒败。

御赐仲子庙的建庙原委在盛泽镇仲尔侗撰写的《仲氏统谱·序》中有详细体现,该文写于南宋淳熙年间,其中这样记载:“吾先世乃济州人焉。靖康丁未,中兴皇帝次济州,先祖考益庵公以河内公嫡裔,率宗人父老自请出战保国。帝甚褒之,遂遣祖考如扬。五月,帝登坛受命于应天,改元建炎。至帝自扬抵浙,祖考扈之,遂赐复庙于吴,雕梁画栋,以续河内公祀。”这一点在元朝至正十二年济宁籍仲衍撰写的济宁横坊村《仲氏族谱·序》也得到了佐证:该文提及“宗子迁吴已历年所。绍兴初,宋皇加赐庙额,宗祊有序,春秋祭祀仍其旧。吾济域仲氏,自靖康以前旧谱颇详。靖康季,金主南游,宋皇渡江。吾族宗庙、大宗主皆迁于吴。”

对于御赐仲子庙在南宋初期的规模,仲基的墓志铭做了如下记载:“公讳基,字址生,号益庵,卫侯河内公仲由四十九世嫡孙。父讳爽,本生父讳洁,性刚直有勇力,大儒之风,元符己卯时济州,公率而,靖康丁未上次济,公奏曰,侨寓秀水天字圩,后迁吴江膳字圩,遂赐复庙于吴,庙方一顷有余,画栋饿民公疏财以赈之享寿配享河内公。虽然墓志铭字迹模糊,但“庙方一顷有余”赫然可见,也就是说御赐仲子庙在南宋初期就已经占地百亩。

而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使胡祖广所撰写的《济宁侯吕鲁重修庙记》将御赐仲庙与衢州孔庙做了对比:“素闻吴越分歧间有子路祠庙,始于宋高宗南渡,大宗即嫡支主祀,其规制不逊于衢城。”这个庙记写于元至正九年,这则文献记载了御赐仲庙在元朝的时候规模已经不次于衢州孔庙。

盛泽镇御赐仲子庙在明清两朝,由于年久失修以及兵灾频仍,规模一度有所缩小。但祖庙主体建筑仍在。崇祯戊子仲时铉所撰写的《仲氏族谱·序》便提到了这一点:“益庵祖扈跸,功昭日月,御赐庙堂犹在,祖训犹存,即前朝博士亦诚心拜谒,未有僭越。”对此,修撰于康熙年间的赣榆县仲氏旧谱也做出了记载“基,字址生,号益庵,爽公嗣子,洁公长子,主祀事。宋靖康间以武功授高邮判,建炎戊申间,偕胞弟白庵、履庵随衍圣公孔端友扈跸而南,遂籍吴江县膳字圩。累官台州知府,迁秘书学士,节制军国检校,诰封中宪大夫,妻张氏、王氏俱封夫人,合葬吴江小口圩,墓旁有先贤祖庙。”这里面提到的“墓旁有先贤祖庙”,吴江盛泽镇大宗谱注说得更明白,其中提到“合葬小口圩。墓旁有御赐河内公庙。子三:世登、世第、世资。”

这个信息不仅提供了御赐仲子庙在康熙年间仍存在的信息,还指出了御赐仲子庙的位置——在仲基墓地旁边。由于《盛湖志》没有记载任何姓氏的家庙,故而御赐仲子庙在《盛湖志》中也付阙如。但该志提到了仲基墓地的位置。

中山古茔

查《盛湖志》十四卷本卷五“墓域”页九“秘书学士仲基墓在小口圩普福桥北堍,明万历间裔孙大绩修。环以石城,建坊,墓门前华亭陈继儒题“中山古茔”四字,是为仲氏南渡始祖。宋建炎时,从山左扈跸至此,子孙遂家焉。国朝钱云《谒中山古茔》“人来泽畔始诛茅,地择牛眠卜(乾隆两卷本作向)近郊。鼻祖巳占椒衍实,耳孙重见凤扬苞。”

对于小口圩的“普福桥”,刊于民国时期的《盛湖志》十四卷本记载:“普福桥,跨小口圩、具字两圩。”清末民初的普福桥在清初又名“小口桥”,刊于乾隆三十七年的《盛湖志》二卷本载“小口桥:此桥下即中山古茔,仲氏子姓祭祀不绝。”

目澜洲

目澜洲在吴江市盛泽镇之南,建于元至元年十四年,因其四面皆水,波澜在目,所以称“目澜洲”。此处历来为文人墨客吟诗唱和,挥毫作画之所。

目澜洲分为内外两园,内园即为“圆照庵”遗址,四周环以小溪,溪中遍植荷花。园内花木遍植,各式盆景点缀其间,走道两旁冬青树修剪整齐。目澜洲最南端有一临水而筑的长堤,西半堤垂柳如丝,水影似墨,东半堤遍植紫藤,参差有致,均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些古藤盘根错节,枝蔓繁出,每年四月,藤架四周紫色一片,堪称目澜一绝。

沈周诗云:“开洲水中央,四面水如镜;忽然微风起,澜生波不静。”游人可从诗中领略这座水园的意境。

先蚕祠

先蚕祠又名 蚕花殿或蚕 王殿,位于盛泽镇五龙路口。清道光年间盛泽丝业商人公建。

中国向来具有祭祀祖先和行业祖师的传统,先蚕祠就是祭祀蚕丝行业祖师的公祠,它还是盛泽丝业公所和农会的办事处所。

先蚕祠是古典庙堂式建筑,正面门楼飞檐斗拱,气势轩昂。旁侧是八字形清水砖壁,朴素雅洁,再前过栅门是小广场,原是香客集散处。三座拱门正中竖匾为祠名,两侧上方分别书写“织云”和“绣锦”是为当年盛泽丝绸业繁荣的写照。过门楼不远就是戏楼,戏楼两侧与厢楼相通,戏台朝北。下面的石板广场延至正殿前,场地开阔,可容万人。

正殿雄伟高敞,供奉中华民族始祖轩辕、神农和嫘祖三座塑像,轩辕就是黄帝,神农是中国的农业祖先,又称炎帝。至于那位远古女子嫘祖是黄帝的妻子,是她教会百姓养蚕缫丝,可以说她是中国丝绸行业的祖师。这在殿上“先蚕遗泽”、“衣被苍生”的匾额就看得出。以往养蚕之前或养蚕期间,乡民都要到祠里去拜一拜,祈求神灵保佑,取得蚕茧丰收,所以,以往先蚕祠里香火鼎盛。

正殿西南,月洞相隔是三上三下的议事厅,晚清民国年间盛泽大小丝行百家,从业者千人,可以想象在此集会议事之盛况,议事厅前有水池曲桥,亭榭回廊,树石花卉,幽雅清逸,别有洞天。

旧时,祭拜蚕神的祠庙在江浙蚕区比比皆是,不过以盛泽先蚕祠最为恢宏壮丽,名闻遐迩。江南各地的类似祠庙俱已消失,盛泽先蚕祠可以说是硕果仅存,现已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坛丘白龙桥

白龙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坛丘白龙桥村,其东为蚬子墩,西为小牛荡,所跨河面开阔。清康熙初年建。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建,至宣统三年(1911)告竣。南北走向,三孔拱型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全用花岗石构筑,为抗波、防坍,两头筑有泊岸。宽3.80米,长40.60米,中孔矢高5.60米,跨径9.90米。两次孔小于中孔,使桥形变化多姿,犹如长空雁序。桥顶面石和拱券龙门石分别刻有“笔锭如意”、“瓶升三戟”和“云龙”、“太极”等吉祥图案。 桥上共镌有四副对联,其中一副为:“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尺浪,好以饮水更思源。”形象地描绘了盛泽纺织业兴盛的图景,当年水乡的富庶可见一斑。

1986年7月1日,白龙桥被市政府列为第二批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9月,由于吴江行政区划变更,调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5]

历史名人

仲基介绍

先贤仲子(子路)四十九世嫡长孙,主盛泽镇御赐河内公庙祀事。字址生,号益庵。父讳爽,本生父讳洁。性刚直,有勇力,笃厚而靖夷,端庄而和裕,蔚有大儒之风。靖康丁未,中兴皇帝次济州,公以河内公嫡裔,率宗人父老自请出战保国。帝甚褒之,以武功授高邮州判,遂遣公如维扬。有胞弟曰白庵、履庵,皆依倚播迁。五月,帝登坛受命于应天,改元建炎。至帝自扬抵浙,公与白庵扈跸南渡,履庵公不以家累随,久之遂为扬民焉。以功升台州知府,擢江南东路安抚司参议,历官至秘书学士兼节制军国检校。建炎已酉(1129年),公侨寓秀水天字圩。绍兴元年(1131年),因横坊旧庙为金宼所毁,中兴皇帝感公忠勇,遂赐复庙于吴越分歧间之盛寨荡(今盛泽镇小口圩),以续河内公祀。庙方一顷有余,雕梁画栋,其规制不逊于衢城。绍兴初,遂迁吴江膳字圩朝潭浜(今盛泽目澜州正南),主祀河内公庙,子孙因家焉。享年六十有八。卒葬吴江县盛泽镇小口圩普福桥北堍,傍有御赐河内公庙。诰封中宪大夫,配享河内公庙。元配张氏,享年三十八,封“二品夫人”;继配王氏,享年八十二,封“南国二品夫人”。明万历间裔孙大绩重修其墓。环以石城,建坊,墓门前华亭陈继儒题“中山古茔”四字,旁有两行小字曰:“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十一世孙大绩重修,云间陈继儒题”,定期三月初十日,合族子姓备物祭祀。是为仲氏南渡始祖。国朝钱云《谒中山古茔》:“人来泽畔始诛茅,地择牛眠卜近郊。鼻祖已占椒衍实,耳孙重见凤扬苞。”《元至正十二年济州仲家浅仲氏北谱》载有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赵构)亲撰、陈康伯誊写之《御赐河内公庙记》济宁仲德懋所撰《谒大宗祖庙》宁阳仲正琮所撰写《之盛寨祭庙怀祖二首》

盛章介绍

字如晦,临安人,南宋1187年(淳熙十四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敷文馆学士,后因功封为吴江开国伯,食邑于此。由于盛章在吴江一带拥有大量的田产,其子孙繁衍散居于城乡各处,因此留下了许多冠以“盛”字的地名。盛泽因东西两边都是大湖,故而名为盛泽,似乎也很说得通,但同治《盛湖志》认为:“盛泽因章得名,无可征考,姑从阙疑。”[6]

特色美食

   盛泽镇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苏州菜肴。其特点是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因才施艺,四季有别。烹饪上擅长炖、闷、蒸、烧、炒,并重视调汤,保持原汁原味,风味清淡。  苏州气候温润,草木葱茏,有丰富的饮食资源。春秋时期,吴国贵族凭依丰盛物产,过着钟鸣鼎食、甘脂膏粱的豪华生活。秦汉直到明清,苏州一直是王室内廷食物的供应基地之一,香粳米、三破糯、洞庭红桔、南荡菱藕、碧螺春茶等都成为皇家贡品,而莼菜、鲈鱼成了牵动游子思乡,不惜弃官而归的盛名食品。千百年来,苏州食品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已有苏式菜肴、糕点、糖果、卤菜、蜜饯、糕团、名茶、炒货、特色调味品、特色酱菜等十个大类一千余个品种,使天下有“吃在苏州”之说。松鼠桂鱼、三虾豆腐、清蒸大蟹、鸳鸯莼菜汤、常熟叫化鸡等传统菜肴享誉中外。花色繁多、制作精良的糕点糖果与岁时节令关系密切,仅据《清喜录》记载,节令糕点就有二十八项之多;至于人生礼仪,诸如婴孩满月、新娘归宁、父老祝寿,糕点糖果更是不可或缺的吉祥物。苏州的风味小吃,同样脍人口。食俗厅陈列着“骆驼担”、苏式厨房的模型、小摆设――缩至方寸的炊具、餐具、厨房用品。并且在不同的季节,游客可以品尝到应时的苏州风味小吃。著名的苏式菜肴有:松鼠桂鱼、清汤鱼翅、响油鳝糊、西瓜鸡、太湖炖菜汤、翡翠虾斗、荷花锦炖等。[7]

荣誉记录

2016年6月25日,2015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镇名单出炉,盛泽镇排名第13。

2018年10月,2018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公布,盛泽镇排第10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