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百姓”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File:百姓.jpg|32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i16.yd166.com/file/img/4w2266060526u4153270392t26.jpg 原图链接][http://www.yd166.com/pic/7032351868.html 来自 原点军事网 的图片]]]
 
[[File:百姓.jpg|32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i16.yd166.com/file/img/4w2266060526u4153270392t26.jpg 原图链接][http://www.yd166.com/pic/7032351868.html 来自 原点军事网 的图片]]]
  
百姓,字面意为一百个姓氏,引申指一般平民,如“老百姓”、“平民百姓”,古称庶民、庶人。
+
''' 百姓''' ,字面意为一百个姓氏,引申指一般平民,如“老百姓”、“平民百姓”,古称[[ 庶民]] 、庶人。
  
西周奴隶制时期,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
[[ 西周]] 奴隶制时期,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 王公贵族]] ,“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百姓成为贵族的统称,属于统治阶级,包括王族、诸舅族和百工三个等级。这时的黎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和奴隶与百姓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大阶级。
+
 百姓成为[[ 贵族]] 的统称,属于统治阶级,包括王族、诸舅族和百工三个等级。这时的黎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和[[ 奴隶]] 与百姓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大阶级。
  
 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没落,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后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来。因此,后来就将黎民与百姓统一称谓,共同指称普通老百姓,也就是现在的黎民百姓。
+
 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没落,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后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来。因此,后来就将黎民与百姓统一称谓,共同指称普通老百姓,也就是现在的[[ 黎民百姓]]
  
 
==由来==
 
==由来==
  
 几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等。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 最后形成了以黄帝、炎帝族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属于这一百个氏族的人统称“百姓”,而被战败的九黎族民就称作“黎民”。也就说“百姓”是炎黄的子孙,“黎民”是蚩尤的子孙。
+
 几千年前,在[[ 黄河]] 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 黄帝]] 族、[[ 炎帝]] 族和[[ 九黎族]] 等。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 最后形成了以黄帝、炎帝族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属于这一百个氏族的人统称“百姓”,而被战败的九黎族民就称作“黎民”。也就说“百姓”是炎黄的子孙,“黎民”是[[ 蚩尤]] 的子孙。
  
 
 “黎民”和“百姓”现在都泛指普通大众和劳动人民,但在古代却有很大区别,“黎民”专指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而“百姓”则指平民,拥有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土地和财产,并有自由人身份,甚至还可通过努力上升为贵族身份。
 
 “黎民”和“百姓”现在都泛指普通大众和劳动人民,但在古代却有很大区别,“黎民”专指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而“百姓”则指平民,拥有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土地和财产,并有自由人身份,甚至还可通过努力上升为贵族身份。
第17行: 第17行:
 
==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
  
 在周代封建制度下,指非贵族阶层平民,与贵族有较明显不同的权利义务甚至法律上的不同对待,例如《礼记·曲礼》记载“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西周时庶人与贵族之间的流动较少,至春秋时代,庶民因军功昇贵族,贵族没落成为庶民的情况日多;战国时代时这种贵族庶人之分的秩序更被打破。此后“庶人”泛指没有官爵亦非贱民阶级的平民,虽然政治经济地位上有所不同,但庶人与有官爵者之间同是编户齐民中的一分子,其法律上的差异就不像西周和春秋时代有这么大的差异。
+
 在周代封建制度下,指非贵族阶层平民,与贵族有较明显不同的权利义务甚至[[ 法律]] 上的不同对待,例如《礼记·曲礼》记载“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西周时庶人与贵族之间的流动较少,至春秋时代,庶民因军功昇贵族,贵族没落成为庶民的情况日多;战国时代时这种贵族庶人之分的秩序更被打破。此后“庶人”泛指没有官爵亦非贱民阶级的平民,虽然[[ 政治]] 经济地位上有所不同,但庶人与有官爵者之间同是编户齐民中的一分子,其法律上的差异就不像西周和春秋时代有这么大的差异。

2020年2月26日 (三) 15:40的版本

百姓,字面意为一百个姓氏,引申指一般平民,如“老百姓”、“平民百姓”,古称庶民、庶人。

西周奴隶制时期,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百姓成为贵族的统称,属于统治阶级,包括王族、诸舅族和百工三个等级。这时的黎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和奴隶与百姓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大阶级。

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没落,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后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来。因此,后来就将黎民与百姓统一称谓,共同指称普通老百姓,也就是现在的黎民百姓

由来

几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等。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 最后形成了以黄帝、炎帝族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属于这一百个氏族的人统称“百姓”,而被战败的九黎族民就称作“黎民”。也就说“百姓”是炎黄的子孙,“黎民”是蚩尤的子孙。

“黎民”和“百姓”现在都泛指普通大众和劳动人民,但在古代却有很大区别,“黎民”专指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而“百姓”则指平民,拥有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土地和财产,并有自由人身份,甚至还可通过努力上升为贵族身份。

古代中国

在周代封建制度下,指非贵族阶层平民,与贵族有较明显不同的权利义务甚至法律上的不同对待,例如《礼记·曲礼》记载“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西周时庶人与贵族之间的流动较少,至春秋时代,庶民因军功昇贵族,贵族没落成为庶民的情况日多;战国时代时这种贵族庶人之分的秩序更被打破。此后“庶人”泛指没有官爵亦非贱民阶级的平民,虽然政治经济地位上有所不同,但庶人与有官爵者之间同是编户齐民中的一分子,其法律上的差异就不像西周和春秋时代有这么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