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白腰文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腰文鸟
White-rumpeg Munia

原图链结 图片来自flickr
林孙锋 拍摄

基本资料

学名     Lonchura striata

目/科/属  雀形/梅花雀/文鸟

迁徏状态   留鸟

普遍性    普通

体长/体重  11-12cm/9-13g

别名:尖尾文鸟,黑嘴撇,雌雄同型。它们飞行姿态也呈上下波浪型,但没有鹡鸰科鸟类的优雅;总有一种彷似太重将要掉下来的感觉。它们在农作物即将收割时较容易看到,平常则躲在杂草间活动或觅食。[1]

亚成鸟羽色较淡,喉偏白,白头部及身体的颜色对比并不明显。

  • 头:虹膜暗栗色,上嘴黑、下嘴铅灰,头顶、脸棕褐,具白羽轴
  • 背:灰褐,具白羽轴,翼、尾覆羽暗褐,腰白色横带
  • 腹:下胸及腹污白,尾黑长尖
  • 脚:铅灰

栖地&习性

低海拔山区丘陵森林边缘及灌木丛、农村、草原。[2]

适应力高,会啄食落在地面的种子,也会站在草茎上啄食上面的草籽,以谷物及种子为食。

繁殖期

白腰文鸟的繁殖期为4至7月间,筑巢于树木或竹丛上,巢为圆球形,开口于侧面,巢材为草叶及竹叶等。在繁殖季节,常可以看到雄鸟探头探脑的进入长草丛中采取草叶,然后像衔著一条缎带似的飞过天空。繁殖时雌鸟负责大部分筑巢的工作,而雄鸟则负责采集新鲜的草叶,然后带回巢位交给等在那儿的雌鸟使用。

每窝产卵4至7枚。雌雄轮流孵卵期约14天,幼雏约经3周长成离巢,离巢后由亲鸟照顾2周后可独立生活。

幼鸟长成后整个家族仍然共同生活,夜间会回到原来的巢中过夜,是少数真正会“倦鸟归巢”的鸟种。

著名笼鸟“十姊妹”,是本种与其他文鸟杂交的混血种。[3]

保育

黑头文鸟在东南亚相当普遍,整体物种并未遭受重大的威胁。黑头文鸟在台湾的数量稀少,平地及低海拔丘陵不十分常见,目前并没有针对黑头文鸟的任何保育措施。台湾有引进东南亚的亚种做为笼鸟饲养,西部地区所记录到的黑头文鸟大多为引进的外来亚种,本土原生亚种在东部较容易看到。[4]

鸣声

似如上扬的“去─去─”[5]

外观相似性

Restall (1995) 建议 malacca 应是一个独立种 (L. malacca),ferruginosa 也是一个独立种(L. ferruginosa),其它则是 L. atricapilla,包台湾的 formosana 亚种。Clements (2007) 大致接受 Restall (1995) 的看法,将台湾的黑头文鸟视为 L. atricapilla formosana。但 Dickinson(2003) 仍采取保守的做法,将 malacca, atricapilla以及 ferruginosa 视为同一种。

分布

它原产于热带亚洲大陆和一些邻近的岛屿,并已在日本的部分地区归化。其家养的杂交后代,社会雀科或孟加拉雀科,在世界范围内被发现是宠物和生物模型生物。[6]

  • L. s. striata (Linnaeus,1766年)–印度西部和东北部的斯里兰卡和斯里兰卡。
  • L. acuticauda (霍奇森,1836年)–印度北部(北阿坎德邦的E)和尼泊尔南部 E,在喜马拉雅山麓到孟加拉国,阿鲁纳恰尔邦,缅甸(南部除外),泰国西北部,北老挝和越南西北部(汤金)。
  • L. fumigata (瓦尔登,1873年)–安达曼群岛。
  • L. semistriata (休H岛,1874年)–尼科巴岛。
  • L. s. subsquamicollis (ECS Baker,1925年)–缅甸南部(Tenasserim),泰国(西北部除外),老挝C&S,越南和柬埔寨S到新加坡,苏门答腊和BangkaI。
  • L. swinhoei (古巴,1882年)–南北中国(E从云南到上海),越南东北(E Tonkin),海南和台湾;也是琉球群岛,也许是自然殖民者。[7]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视频

高雄市的白腰文鸟觅食(2014-09-11)
白腰文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