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白樟,中药名。为樟科植物云南樟的果实或木材。具有祛风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主风寒感冒;咳嗽;风湿痹痛;脘腹胀痛;腹泻。
目录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臭樟
拼音名:Chòu Zhānɡ
别名:白樟、香樟, 芳樟、油樟、瑶人柴、栳樟、臭樟、乌樟,小叶樟、樟木子、香蕊、番樟、木樟、樟木、樟树,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nnamomum glanduliferum(Wall.)Nees[Laurus glandulifera Wall.]
来源
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云南樟的果实或木材。
采收和储藏
果实8-10月成熟时采收,晒干。木材在树龄达到中龄和接近成熟时采伐,宜在冬季或早春进行。采伐时应尽量使伐根接近地面。
原形态
云南樟常绿乔木,高达20m。树皮灰褐色,纵裂,具香气;枝条无毛。
叶互生;叶柄长1.5-3.5cm,近无毛;叶片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
长6-15cm,宽4-6.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或近圆形,
两侧有时不对称,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绿色,幼时下面被微柔毛,
后脱落无毛,或略被微柔毛,羽状脉,稀离基三出脉,侧脉4-5对,侧脉脉腋在上面明显隆起,
下面有明显腺窝,窝穴内被毛或近无毛,网脉微细不明显;革质。圆锥花序腋生,
长4-10cm,无毛;花两性,长约3mm,淡黄色;花梗长1-2mm,无毛;花被筒倒锥形,
长约1mm,花破裂片6,宽卵圆形,长约2mm,花被外面疏被白色微柔毛,
内面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花丝被短柔毛,第1、2轮雄蕊长约1.4mm,花药卵圆形,
与花丝等长,4室,内向瓣裂,花丝无腺体;第3轮雄蕊长约1.6mm,花药长圆形,
长约1mm,4室,外向瓣裂,花丝近基部有1对心形腺体;退化雄蕊3,长三角形,
连柄长不及1mm,柄被短柔毛,位于最内一轮;子房卵圆形,直径约1.2mm,无毛,
花柱长约1.2mm,柱头微3裂,果实球形,直径约1cm,黑色;果托倒圆锥形,
长约1cm,先端直径约6mm,边缘波状。花期3-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南部及西南部、贵州南部、云南中部及北部、西藏东南部。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常生于山麓、溪谷石岩缝隙或次生阔叶林中。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在疏松湿润的土壤生长最快,萌芽力强。
栽培技术
一般采用分蘖法繁殖,但繁殖系数低,发展极慢;种子繁殖又难以保持品种特性。
试验证明,采用扦插繁殖既可以有效地增大繁殖系数,并有利保持母株的经济性状。
扦插繁殖宜在湿热季进行,干热季效果差。新梢迅速生长期,取当年生枝条扦插最宜。
成龄树砍伐后的萌生枝、根蘖苗和实生苗的当年生枝条,扦插成活率高,扦插成活率随木质化程度的增强和年龄的增大而降低,
即年龄小,半木质化的当年枝条,扦插成活率高。
扦插后温度为20-30℃,插条10-15d形成愈合组织,25-50d生根;温度24-26℃,
插条7-10d形成愈合组织,20-35d生根,
为了培育壮苗,苗期须嫩苗移植,培育1年,按行株距2.2m植树造林。
田间管理
幼林抚育须连续5-6年,一般造林的头3年,每年要中耕除草2-3次,中耕时进行深翻、扩穴、抹芽和修枝,促进主干形成。
化学成分
叶含挥发油,油中含樟烯(camphene),α-蒎烯(α-pinene),对聚伞花素(p-cymene),芳樟醇(linalool),α-松油醇(α-terpineol),樟脑(camphor),柠檬醛(citral),癸醛(capric aldehyde),甲基庚烯酮(methylhepteneketone),桉叶素(cinoole),丁香油酚(eugenol)。
性味
辛;苦;温
归经
肺;脾经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行气止痛。主风寒感冒;咳嗽;风湿痹痛;脘腹胀痛;腹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浸酒,果实6-9g,木材15-30g。[1]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