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居易《賣炭翁》原文、注釋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居易

賣炭翁》此詩是作者《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於元和四年(809)。題下自註:「苦宮市也」,說明了詩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於宮市的巧取豪奪;二是指宦官的惡行,敗壞了宮市之名,毀了皇家的聲譽,既為民生叫屈,又為皇上擔憂。「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自唐德宗貞元(785—805)末年起,宮中日用所需,不再經官府承辦,由太監直接向民間「採購」,謂之「宮市」,又稱「白望」(言使人於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監常率爪牙在長安東市、西市和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百姓深受其害。此詩描寫一個燒木炭老人謀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惡,對朝廷官吏肆意掠奪勞動人民果實的罪行予以有力鞭笞。此詩不像《新樂府》中的有些篇那樣「卒章顯其志」,而是在矛盾衝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1]

原文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上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官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注釋

伐薪:砍柴。

鬢:臉旁邊靠近耳朵的頭髮。

蒼蒼:蒼白,灰白色。

冰轍:冰凍的道路。

黃衣使者白衫兒:一個是穿黃衣的太監,一個是穿白衫的太監的爪牙。「兒」字的繁體字為「兒」,古時通「齯」字,指老年人脫舊齒後又生新齒。所以此詩里的這個「兒」字可讀為ní。

口稱敕:說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來採辦貨物。

串譯

有位賣炭的老頭,在終南山砍柴燒炭。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髮灰白,十個手指烏黑。賣炭得到錢做什麼用?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裡吃的食物。數九寒天可憐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擔憂炭的價錢便宜,還是希望天氣更寒冷。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着炭車軋着冰凍的車轍趕路。牛疲乏了,人也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兩位騎馬的人輕快地趕來,他們是誰?是穿黃衣服的太監和穿白衣服的差役。他們手裡拿着公文,嘴裡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後拉轉車頭,吆喝着趕着牛車就往北面去。一車炭,一千多斤,宮市使者們硬是要趕走,老翁捨不得卻也沒辦法。宮市使者們將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算是當做炭的價錢。

賞讀

詩一開頭就把我們帶到當時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讓我們看到一個燒炭的老人過着十分窮苦的生活。「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燒炭的老翁連一寸土地也沒有,全部賴以為生的東西只不過是一把斧頭、一掛牛車,再加上十個被煙火熏黑的手指頭。他沒有妻子兒女,孤苦伶仃地一個人在南山上伐薪、燒炭,弄得「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勞動的艱苦可想而知。燒炭的老人對生活並沒有過高的要求,「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僅僅希望有吃有穿,維持一種最低的生活。按理說,一個人養活自己一個人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可是就連這樣一個簡單的願望他也難以實現。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東西,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燒了炭,給別人帶來了溫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卻單薄得可憐。衣服單薄總該盼望天氣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憂炭賤願天寒」,寧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也願能多賣一點炭錢。這種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現出賣炭翁悲慘的處境。「夜來城上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寒冷的天氣果然來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車,踏着冰凍的道路到長安市上賣炭。從終南山到長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麼呢?作者沒有告訴我們,但是可以想象得出來,他一定是滿懷着希望,因為這一車炭直接關係着他今後的生活。這裡我們覺得自己和這位老人更親近了,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這車炭究竟能不能賣上一個公道的價錢。可是作者並沒有馬上告訴我們結果,而是讓賣炭翁歇下來,喘一口氣然後寫道:「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來的人一個是穿黃衣的太監,一個是穿白衫的太監的爪牙。他們裝模作樣,說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來採辦貨物,也不管賣炭翁同意不同意,趕上炭車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趕車的又是宮裡的太監,一個賣炭的老人能有什麼辦法對付呢!「一車炭,千餘斤,官使驅將惜不得」,千餘斤炭不知道要幾千斤柴才燒得出,而這幾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來!為了把柴燒成炭,這孤苦的老人又在塵灰里、在煙火旁邊受了多少熬煎!可是這一切所換到的是什麼呢?「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連紗帶綾合起來不過三丈,難道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勞動嗎?他們奪走的不只是一車炭,而是奪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剝奪了他生活的權利!《賣炭翁》直接干涉了下層老百姓的生存狀態,對皇宮官府的無理敲詐盤剝做了最辛辣的揭斥。

誦讀應做兩個層次的隔斷,其一,自開句至「市南門外泥中歇」,單獨寫賣炭老翁天寒地凍中賣炭營生的辛苦,寫這些只是鋪墊,接下來的才是此詩的矛盾衝突的焦點,也是高潮所在。重點應放在後面,用語態表現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