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白尾地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尾地鸦

中文学名: 白尾地鸦
拉丁学名:Podoces biddulphi
别 称:新疆地鸦、沙喜鹊、沙漠鸟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
目:雀形目
科:鸦科
属:地鸦属
种: 白尾地鸦
亚   种: 无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Hume, 1874
英文名称: Xinjiang Ground-jay
英文名称: Biddulph's Ground Jay
保护级别: 近危(NT) IUCN标准

白尾地鸦[1](拉丁学名:Podoces biddulphi),俗称“沙喜鹊”、“沙漠鸟”,是杂食性鸟类,也是新疆唯一的特有鸟类,全世界只有4种地鸦。体小(29厘米)褐色地鸦。嘴向下弯,具紫黑色短宽冠羽,颊及喉偏黑,眼先、眼圈、头侧及颈部皮黄,翼覆羽黑色而具紫色辉光,飞羽大多白色,羽轴及羽尖近黑。分布区域仅限于中亚地区从伊朗至蒙古一带。据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介绍,新疆是地鸦属的发源地,全世界4种地鸦中有2种分布于中国,而这2种地鸦的模式标本产地都分别采集于新疆的莎车县和巴楚县。

外形特征

白尾地鸦雌雄羽色相似。全身羽毛主要为乳褐色,头顶至枕黑色紫蓝色金属光泽。枕部羽毛延长,形成一个阔而短的羽冠披于枕部,在淡色的头上极为醒目。眼先、眼周、头侧和颈侧乳皮黄色,翅上大覆羽黑色具紫蓝色金属光泽,最外侧羽缘白色。初级飞羽中部白色,基部和端部黑色,越往内黑色端部越缩小,而白色范围范围越大,到最内侧初级飞羽全部白色,在翅上形成大型白色端斑。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色具紫色光泽和白色尖端。最内侧三级飞羽不仅尖端白色,内翈白色。中央尾羽乳皮黄色具黑色中央纹,其余尾羽白色具黑色羽干纹。颊黑色具乳皮黄色羽缘,颏、喉亦为黑色具较宽的乳皮黄色羽缘。

虹膜褐色,嘴、脚黑色。

生活习性

习性:白尾地鸦活动于植被稀疏的荒漠环境,他们常常在荒芜的大漠中飞速奔跑,但很少飞行,即便偶尔飞行,距离也会非常短,本物种有时会在枯树的枝头鸣唱,亦会穿梭于荒漠仅有的灌丛之间。多在地面快速行走,但也停栖于灌丛。白尾地鸦属小型鸦类,其体羽毛呈沙褐色,嘴锋较长,并稍向下弯曲,具有挖掘和埋食的功能;鼻孔被稠密的羽毛覆盖,极其适应荒漠干旱及多尘暴的环境;翅短而圆,很少长距离飞行;遇见人时,能发出“嘀、嘀、嘀”的鸣叫。它只出现在松软的沙质地面上,腿长而强健有力,善于在沙地上奔跑。

食物:白尾地鸦的主要食物是荒漠中可以找到的昆虫,其中又以鞘翅目的各种步甲为主,此外还有直翅目、双翅目昆虫以及小型蜥蜴和少量植物的种子及果实。白尾地鸦是荒漠中的精灵,拥有高明的储食本领[2]叫声:重复的三音节chui-chui-chui声,最后一音上扬,另有快速而下抑的一连串低哨音。

栖身环境

主要栖息于山脚干旱平原和荒漠地区,尤以植被稀疏的沙质荒漠地区较常见。分布仅限于中国新疆环塔克拉玛干荒漠东至罗布泊的山麓地带海拔900-1300米有胡杨生长的一个环状范围内。

生长繁殖

繁殖期3-6月。营巢于枯树的枝干间,巢用枯草、枯叶、兽毛等材料搭建。巢呈杯状,大小为外径35厘米,内径15.2厘米。每巢产卵1-3枚。

分布范围

白尾地鸦是中国特有鸟种,仅分布于西部的荒漠省份,可见于新疆的南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周围。中国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种群现状

白尾地鸦生活在中国西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该地区的东部有一些记录,例如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和甘肃省敦煌。在1929-1930年间很常见,但在1988年在同一地区很少和很难找到。然而,2011年后发现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内部广泛存在并且在当地普遍存在。由于栖息地转换和退化,数量被认为正在下降。有人提出,由于荒漠化和气候变化,该物种正从原来生活的地区向东部范围扩大,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有证据表明该物种至少从19世纪开始在甘肃也存在(Stein 1921 in :Londei 2013)。

白尾地鸦在20世纪的数量非常可观,在比德尔夫等西方探险家的考察报告中,白尾地鸦被描述为“常常可以看到”的鸟类。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学者来中国考察白尾地鸦时,便发现其数量已经开始减少,“常常见不到”。1997年2月至3月,马鸣参加了“中日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活动,在一个月的考察期间,在从塔中到罗布泊自西向东约400公里的区域内,考察人员只发现了21只白尾地鸦。

保护级别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

已被IUCN等国际组织纳入“全球濒危鸟类”名单 和“世界狭布鸟种”之列,同时亦被编入《亚洲鸟类红皮书》。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3]

白尾地鸦—地上跑的鸟

①白尾地鸦是一种鲜为人知的荒漠鸟,只分布在中国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它们没有绚烂的外表,甚至不如披着一身黑得发蓝的羽毛的乌鸦来得华丽,个体也不如乌鸦壮硕,但却是全球分布最狭窄、最濒危的鸟类。“地鸦”是名副其实“在地上跑的鸟”,它们能在沙漠上健步如飞,被当地维族人形容为“克里尧丐”(拐来拐去、大步流星、奔跑如飞意)。

②白尾地鸦生活在沙漠绿洲边缘地带和沙漠腹地,在沙丘间,在有稀疏植被、胡杨林的地段,甚至在沙漠公路两旁或临时停车场的垃圾堆里,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成为沙漠里生活工作的人类为数不多的鸟类伙伴,一些养路工、石油工人经常见到它们单独或成对活动。

③白尾地鸦在百年的进化历史中发展出一系列适应沙漠环境的特征。白尾地鸦被覆密毛的鼻孔,能抵御干旱和沙尘,而沙褐色的羽毛经常让人们与之插肩而过。白尾地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嘴峰长而稍向下弯曲,有时候会像乌鸦一样挖掘、运输和埋藏食物。真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上定位,找到自己埋藏的宝藏。我们最不解的是,有时它会对着隔壁上一块形状奇怪的石头快乐的尖叫。

④根据粗略的计算,白尾地鸦的数量是7000只。这种分布很狭窄的鸟类,种群数量本身就受到沙漠极端环境的制约,随时面对着环境改变可能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今天,绿洲和河流上游的大规模开发,下游的无节制拓荒,以及沙漠边缘的过度放牧,已经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由于塔里木河流域1999年来开垦种植棉花,白尾地鸦的栖息地与营巢地正在迅速消失;大小河流上游的水利工程造成下游断流,植被严重退化;烧荒开垦瓜地破坏了地鸦重要的繁殖地……更令人担忧的是,白尾地鸦在我国至今仍未被列入国家和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因而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一坚强而脆弱的物种正面临着并不乐观的未来[4]

视频

面包吸引了沙漠中的新疆白尾地鸦,看起来它们很饥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