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登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登州,是中國歷史上位於山東境內的一個州,地處山東半島。唐初曾在文登置登州,不久廢除。如意元年(692年),於黃縣(龍口)復置登州。唐神龍三年(707),登州移治蓬萊,蓬萊升縣,省黃縣入之。明清為登州府,仍治蓬萊。

登州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經歷了一個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曲折過程,這與我國社會歷史的發展存在緊密聯繫。登州始於唐初,止於民國,歷時1200餘年。[1]

歷史沿革

登州作為古代山東地方行政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千二百餘年發展歷程中,登州政區的歷史沿革主要經歷了四個時期:

肇始唐朝

唐朝沿襲隋朝地方行政區劃,實行州、縣二級制。五代因之。這一時期,除了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至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的十幾年時間裡實行郡、縣二級制外,其他大部分時間皆實行州、縣二級制。唐朝初期,全國設有州360個、縣1557個。唐朝鼎盛時期,山東地區至少劃分為14個州,80多個縣,總體上構成了現代山東行政區域的框架。

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首次設立登州,治文登,領文登、觀陽縣(一說治在今海陽縣發城鎮),屬河南道。起初,登州行政區的名稱、管轄範圍和治所並不固定。

武德6年(623年),割觀陽屬牟州,置清陽、廓定兩縣屬登州。貞觀元年(627年),廢登州和清陽、廓定兩縣。如意元年(692年),於黃縣復置登州,轄黃縣、文登、牟平等3縣。神龍三年(707年),蓬萊置縣,黃縣省入,登州移治蓬萊。先天元年(712年),又析蓬萊縣置黃縣。

天寶元年(742年),改登州為東牟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登州,治蓬萊,領蓬萊、黃縣、文登、牟平等4縣。

為加強對眾多州、縣的統治,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依山川自然形勢劃全國地域為10個道。至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增為15個道。道並不是一級行政實體,而是巡視、監察機構。當時,山東地區以黃河為界,分屬河南道和河北道。登州、萊州、齊州、曹州、兗州、密州、青州、淄州、濟州、鄆州、沂州等11州屬河南道。

五代十國時期,山東地區先後歸屬梁、唐、晉、漢、周等政權,行政區劃基本承襲唐朝。

發展宋金元

宋朝改革唐朝地方行政制度,確立了中央政府領導下的路、州(府、軍、監)、縣三級政區制。據史籍記載,政和元年(1111年),山東大部分地區劃歸京東東路、京東西路,僅有少數州、縣屬於河北東路,合計26州(府、軍),89縣。登州、萊州、青州、淄州、密州、沂州、濰州等7州屬於京東東路,登州轄蓬萊、黃縣、牟平、文登等4縣,治蓬萊。

金基本沿襲唐制,並參照宋制,實行中央政府領導下的路、州(府)、縣三級政區制。將宋朝京東東路、京東西路改名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山東」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成為行政區劃名稱。大定年間,山東地區歸屬山東東西路、河北東路、大名府路和南京路,共設28州(府),94縣。其中,登州、萊州、濱州、沂州、濰州、密州、莒州、淄州、棣州、寧海州等10州劃歸山東東路。登州管轄區域有所變化,析登州之牟平、文登2縣設寧海州,以登州所屬的兩水、楊疃2鎮置福山、棲霞2縣。登州轄4縣: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治蓬萊。

元地方行政區劃的最大特點就是在全國確立行省制度,形成行省、路、府州、縣四級政區制。山東與河北、山西內蒙等地處於元大都周圍,通稱為「腹里」,由中書省管轄,故沒有設行省,而是直接設路和直隸州。由於中書省區域廣大,為便於管理,在路之上設立肅政廉訪司和宣慰司,作為檢察區。

山東地域分屬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和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的一部分,登州歸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據古文獻記載,元朝在山東地區共設置6路,23州,97縣。登州、萊州2州,元初隸屬益都路,後歸屬淄州路、淄萊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屬般陽路,登州領蓬萊、黃縣、福山、棲霞等4縣,治蓬萊。

穩定:明清

明朝實行的省、府、州、縣制,登州歸屬山東省(後改為山東布政使司)下的萊州府,1376年升登州府,治蓬萊,轄寧海州、蓬萊縣、黃縣、福山縣、棲霞縣、招遠縣、萊陽縣和文登縣。明末設登萊巡撫於此,登萊巡撫袁可立曾在此操練水師,登萊成為關防重鎮。在《明實錄》一書中曾提到登州昇州為府的原因,「時以登、萊二州皆瀕大海,為高麗、日本往來要道,非建府治,增兵衛,不足以鎮之。」

清沿明制,登州府轄區基本無變化。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登州被開放為通商口岸,1862年登萊青膠道由萊州遷往煙臺。

消亡民國

1912年1月15日,蓬萊同盟會會員孫丹林等人組成的敢死隊與山東支部負責人徐鏡心組織的起義部隊一舉攻占了蓬萊城,登州府和蓬萊縣的文武官員全部投降。當天下午,山東(登州)軍政府在登州府衙宣告成立,辦事機構設在登州考院。

1914年5月,北洋政府置膠東道,治煙臺,登州作為行政區劃劃上了句號。

清末開埠

1858年,中英不平等《中英天津條約》,把登州闢為通商口岸。

1861年,清政府派人督辦開闢"登州"等通商口岸事宜,英方勘察代表認為登州"灘薄水淺",看中煙臺芝罘灣這一天然良港,清政府便下令煙臺為通商口岸。同年,8月22日,煙臺正式開埠。

1862年在煙臺設立"東海關",這是近代山東第一個對外開放口岸。英國、美國、日本、德國等17個國家先後在煙臺設立領事館,洋學堂、洋行、洋醫院相繼在煙臺建立,洋貨洋品也相繼由煙臺上岸。中國的花生、大豆、絲綢、礦產等土特產也由煙臺出口海外。上世紀初年,煙臺先後鋪設至上海、大沽、大連的水下電纜,成為中國最早設水纜電報的商埠。

視頻

登州 相關視頻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引領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特大」城市青島未來有多大?

參考文獻

  1. 登州的歷史,東坡文化聯盟,2017-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