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留智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留智镇隶属于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地处景县南部,东隔南运河与山东省德州市相望,南与德州市区毗连,西南与故城县夏庄镇为邻,西连王瞳镇,北接北留智镇,区域面积82.54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户籍人口39914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为景县二区。1961年,析出,成立留智庙公社。1984年,改为留智庙乡。1996年,八里庄乡并入。2002年,留智庙乡改为镇。截至2020年6月,留智庙镇下辖46个行政村。

2018年,留智庙镇有工业企业41个,其中规模以上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9个。[1]

沿革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为景县二区。

1961年,析出,成立留智庙公社。

1984年,改为留智庙乡。

1996年,八里庄乡并入。

2002年,留智庙乡改为镇。

区划

2011年末,留智庙镇辖留智庙南街、留智庙北街、留智庙西街、留智庙东街、牛庄、押庄、王园子、义和庄、北吴庄、南留智、王老庄、西王家、东王家、范庄、前枣林、后枣林、南马庄、南梁庄、白草洼、甘官屯、于庄、西营、东营、八里屯、八里庄东、八里庄西、陈庄、南武庄、小洋东、小洋西、大洋、南万庄、西高海、胡高海、北高海、南高海、阁上、南朱庄、马营、南苏庄、郑庄、南大屯、南贾庄、宋道口、李门楼、叶园46个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留智庙镇下辖46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留智庙。[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留智庙镇地处景县南部,东隔南运河与山东省德州市相望,南与德州市区毗连,西南与故城县夏庄镇为邻,西连王瞳镇,北接北留智镇, 区域面积82.5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留智庙镇境内最高点位于南万庄,海拔24.9米;最低点位于牛庄,海拔22.6米。

水文

留智庙镇境内河道属黑龙港流域,流域面积83平方千米。境内主要河道有南运河、跃进渠、惠民渠等,河流总长度17千米,河网密度0.2千米/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500万立方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南运河,境内长19千米。

人口

2011年末,留智庙镇辖区总人口37893人。另有流动人口4247人。总人口中,男性19029人,占50.22%;女性18864人,占49.78%;14岁以下6909人,占18.23%;15~64岁27615人,占72.88%;65岁以上3369人,占8.89%。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7583人,占99.18%;回族310人,占0.82%;2011年,人口出生率14.58‰,人口死亡率7.97‰,人口自然增长率6.61‰。

2017年,留智庙镇常住人口40857人。

截至2018年,留智庙镇户籍人口39914人。[3]

经济

综述

2011年,留智庙镇财政总收入946.39万元,比上年增长41%。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254万元,增值税369万元,企业所得税10万元,个人所得税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27%、24%、11%。人均财政收入250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2万元,比上年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6910元。

农业

留智庙镇有农业耕地面积7.2万亩,人均1.9亩,全部为水浇地,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蔬菜为主。2011年,农业总产值2.86亿元,比上年增长29%,农业增加值2.1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4%。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3.8万吨,人均1003千克,其中小麦1.9万吨,玉米1.8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4.2万吨,主要品种有芹菜、油麦、生菜、韭菜、小葱、茴蒿、茴香等,其中芹菜0.6万吨,油麦0.5万吨。

留智庙镇畜牧业以饲养肉蛋鸡、猪为主。2011年,肉蛋鸡饲养量220万羽,年末存栏140万羽;生猪饲养量0.8万头,年末存栏0.5万头;畜牧业总产值1.01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0.83万亩,其中防护林780亩,经济林48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1万株,林木覆盖率18%,活立木蓄积量0.03万立方米。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0.08万亩,产量982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桃,其中苹果产量747吨。2011年,大型农业机械150台(辆);名优特农产品有芹菜、小葱、茴香及肉蛋鸡。

工业

留智庙镇工业初步形成了矿山机械、橡塑制品、铁塔钢构、商贸物流四大主导产业。2011年,工业总产值10.5亿元,比上年增长21%;工业增加值3亿元,比上年增长17%。有工业企业36家,职工1024人。

2018年,留智庙镇有工业企业41个,其中规模以上9个。

商业

2011年末,留智庙镇有商业网点748个,职工2413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4亿元,比上年增长16%;城乡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1亿元,比上年增长12%。

2018年,留智庙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9个。

金融

2011年末,留智庙镇有农村信用社1家金融机构开设分社;各类存款余额1.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78%;人均储蓄10.4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812万元,比上年减少7.03%。[4]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留智庙镇有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610人,专任教师19人;小学8所,在校生1969人,专任教师17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7%;初中2所,在校生312人,专任教师8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98%。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6所。主要学校有留智庙镇中学、八里庄中学、留智庙镇完小、前枣林小学、万庄小学和白草洼小学等,其中留智庙镇中学建于1987年,占地40亩,建筑面积4606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3人,在校生329人;学校配有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等。

2011年,留智庙镇有教育经费814万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810万元,比上年增长20%,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8%,比上年增长11%。

科技事业

2011年末,留智庙镇有各类科技人才202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56人,经营管理人才75人,技能人才765人,农村实用人才930人。各类科技人才37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留智庙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46个;各类图书室52个,藏书5.2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人员达到170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

2011年末,留智庙镇有学校体育场2个。78%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62%。

2011年末,留智庙镇有广播喇叭46只,入户率100%,通响率100%,广播综合覆盖率100%;现有线电视用户2000户,入户率21%,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留智庙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47个,其中门诊部(所)46个;病床19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4张,固定资产总值85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7名,其中执业医师2人,执业助理医师9人,注册护士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21万人次,出院病人380人次。

2011年,留智庙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0,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3648人,参合率95.8%,孕产妇死亡率为0。

社会保障

2011年,留智庙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9户,人数103人,支出12.3万元,比上年增长9.6%,月人均100元,比上年增长7.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10户,人数532人,支出48万元,比上年增长25%,月人均75元,比上年增长25%。农村五保集中供养43人,支出9.3万元,比上年增长15%;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27人,支出18.3万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医疗救助27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1人次,共支出4.7万元,比上年增长11%;农村临时救济35人次,支出0.5万元,比上年增长0.1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40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4万人,参保率95.8%。[5]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2011年末,留智庙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84千米,投递点52个,乡村通邮率100%;征订报纸865份、期刊0.1万册,业务收入20万元。有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26个;固定电话用户4121户,电话用户普及率47%;移动电话用户2.3万户,宽带接入用户3985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340万元。

给排水

2011年末,留智庙镇镇区有自来水厂1座,深水井3眼及成套净化设备,年供水6万立方米,铺设排水管道5千米。

供电

2011年末,留智庙镇镇区有35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电器10台。年售电量完成3000万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9.9%,供电可靠率99.9%。

园林绿化

2011年末,留智庙镇镇区有花坛5个,绿化面积240平方米;绿化带7个,绿化面积0.3公顷;绿化覆盖率26%,人均绿地0.73平方米。

交通运输

2011年,留智庙镇客运总量0.6万人次,货运总量2万吨。境内有衡德高速公路过境,境内长8.3千米,双向6车道,有景州(留智庙)1个岀口,通往衡水和德州。衡德公路、富德公路过境,其中富德路境内长10.2千米,双向4车道,通往富镇镇和德州。有县乡(镇)级公路5条,总长21.5千米。

2011年末,留智庙镇镇区开通公交汽车线路4条,运营总里程1000千米,年客运量0.46万人次;出租车42辆,年客运量1.2万人次。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因镇政府驻地位于留智庙而得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