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甲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原图链接马甲竹

甲竹(学名:Bambusa remotiflora Kuntze)是禾本科、簕竹属灌木或乔木状竹类植物,竿直立或近直立,通常高可达12米,顶端稍弯曲;深绿色,贴生有排列为条纹状的褐色柔毛,毛脱落后竿表面无凹痕;节稍隆起,竿环平坦;箨环凸起,竿每节分数枝,箨鞘厚革质,箨耳呈狭长圆形,质硬而曲折,基部粗糙;箨片外翻,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背面无毛,腹面被短刺毛。叶鞘背面通常无毛,具突起的纵肋纹;叶耳小,质脆而早落,鞘口繸毛密集,纤细,劲直;叶舌短,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两表面均无毛。花枝无叶。假小穗披针形,宽卵形,外稃宽披针形,背面及边缘无毛;内稃与外稃通常近等长,背面无毛,花药线形,花柱极短,羽毛状。

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和海南。越南也有分布。适生肥沃、石砾少、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形平坦的土地。

甲竹的篾性坚韧,所编织的竹器经久耐用。

  • 中文名甲竹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亚 科竹亚科
  • 族簕竹族
  • 属簕竹属
  • 亚 属单竹亚属种甲竹
  • 命名者及年代Kuntze,1891
  • 中文学名Bambusa remotiflora Kuntze

形态特征

竿高8-10米,直径5-7厘米,尾梢略弯拱,下部挺直,节间长40-46厘米,幼时被白蜡粉,竿壁较厚;节处不隆起,基部数节于箨环之上方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并生有气根;分枝常自竿基第一节开始,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显著较粗长,竿下部分枝向下弯拱,竿中部分枝则近水平伸展;箨鞘早落;厚革质,背面于幼时被白蜡粉,并密生脱落性暗褐色贴生刺毛,先端呈不对称的宽三角形拱凸,但其顶部则圆拱,边缘被极短的纤毛;箨耳显著不相等,波状强皱褶,边缘具弯曲繸毛,大耳明显向下倾斜,其下斜程度可达箨鞘全长的1/3,长肾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4.5-5厘米,宽约1.5厘米;箨舌高1.5-2毫米,全缘,无毛或被极短的纤毛;箨片直立,近于对称的宽卵形,背面无毛,腹面被糙硬毛或粗糙,先端急尖而具硬尖头,基部约作心形或圆形收窄后向两侧外展而与箨耳相连,此相连部分为1-1.3厘米,箨片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5/8,近基部的边缘呈波状,并被短纤毛。叶鞘无毛,纵肋明显,背部具有脊;叶耳常不发达或无,鞘口繸毛每边仅1-2条或不存在;叶舌近截形,高1毫米,边缘微齿裂;叶片宽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20厘米,宽1.5-2.5厘米,上表面无毛或有时近基部被短硬毛,下表面淡绿色而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具扭曲的粗糙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叶柄近无毛,长约2毫米。假小穗单生或以2-5枚簇生于花枝各节;小穗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2.5-7.5厘米,宽约5毫米,含小花4-6朵,顶端有1或2朵不孕小花;小穗轴节间呈棒状,近内稃一面扁平,具条纹,顶端边缘被纤毛;颖1或2片,多脉,先端急尖;外稃卵形至长圆形,长1.2-2.5厘米,宽7.5毫米,无毛,亦具多脉,先端急尖或渐尖而具细短尖头,有时边缘稍被纤毛;内稃稍短于其外稃,具2脊,脊上被纤毛,顶端具画笔状毛,脊间5-7脉;鳞被3,长约3.8毫米,前方2片基部增厚,具5脉,边缘被长纤毛,后方一片的基部不增厚;花药紫红色,长7.5-10毫米,先端钝或微凹缺;子房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顶部增厚而被长硬毛,花柱极短而被长硬毛,柱头3,羽毛状。颖果长圆形,长7.5毫米,腹面具纵沟槽状种脐,顶端被长硬毛。

生长环境

生于丘陵旷地、溪河边或村落附近。

分布范围

产于广东、广西、西藏南部

主要价值

该种竹竿坚实而挺直,可作建筑用材。[1]

参考资料

  1. 马甲竹,《中国植物志》第9(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