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由蜀国大将魏延被杀想到的(卢乃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由蜀国大将魏延被杀想到的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由蜀国大将魏延被杀想到的》中国当代作家卢乃红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由蜀国大将魏延被杀想到的

近日,重读《三国演义》,为蜀国赫赫有名的大将魏延被杀而深感惋惜。曾几何时,这个曾经“事业心、责任感”都很强的“中高层干部”,最后为何由理想动摇、信念丧失、起兵谋反乃至最终走上“不归之路”呢?思索良久,觉得魏延的悲剧除了其个人原因外,与诸葛亮在用人上的不公,实实在在有着难以摆脱的“干系”。

实事求是地讲,从大战文聘那时起,魏延已有“弃暗投明”之心;而且,论功名,他与“五虎上将”黄忠之间恐怕难分伯仲,这些都是群众“公认”的。但是诸葛孔明却认为魏延年纪太大,长得胡子拉渣,加上说话“没个数”,便多次做老魏的“思想工作”,“哼哼”教导他服从大局,不要“计较”。魏延原本是个只知道拉车,不懂得“看路”的人,既然“首长”都这么说了,哪还能有“意见”呢?每逢作战尤其是碰到大仗、恶仗、硬仗时,诸葛亮都让魏延先出面“咋咋唬唬”,然后便装作落荒而逃,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关键时刻,再有赵云出面“搞定”敌军。于是每次战后庆功,领奖台上的赵云赢得的都是鲜花掌声,而魏延这个“败将”只能默默无闻地坐在角落里。

不甘人后的魏延,也曾多次要求一马当先来个“斩首”行动,力求摘掉“败将”的帽子。每当这时,诸葛亮便“语重心长”地开导说:分工不分家,这只是个“革命分工”问题,你老魏还是要有“一盘棋”意识;不能只顾个人抢彩头,出风头。尽管到头来,魏延有时着实憋了一肚子气,但还是心甘情愿地服从了“组织安排”。

其实魏延之所以如此“沦落”,还是缘于同诸葛亮的第一次见面。当初,号称“卧龙”的“诸葛村夫”,一看见魏延,便得出了“不是好鸟”的结论,“想当然”的理由,竟然是魏延的脑后有块“反骨”。从此,魏延便背上了这个莫须有的“迟早要造反”的罪名,终生难以洗刷。在不信任、冷漠,甚至压制中,魏延逐渐被“边缘化”,这个真心真意想干点事业的“英雄”,内心时常无比压抑、苦闷和无助,事业心责任感也由此受到了巨大的顿挫。在这样的“政治生态环境”下,“很受伤”的魏延终于在“半梦半醒”之间认识到,要么平平淡淡地“过日子”,碌碌无为地“拿工资”,要么就得重新“浪迹天涯”,寻找新的“出路”。果然,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逐渐变得“不听招呼”,最后不得不“铤而走险”,被少壮派马岱“做掉”了。

“是非成败转头空”,“英雄”末路,自然有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失和蜕变等方面的主观原因。但客观上讲,用人不公、扼杀人才、打压个性等所造成的遗害亦留下了足以让人警醒的教训。正如一篇文章所说的:“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也不是轻而易举的,既需要个人的主观努力,也需要客观环境的熏陶;既需要领导的长期教育,也需要组织创造有利的条件;既需要内在的自觉,也需要外在的督促。这些,就是干部事业心责任感的源泉和保证。”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可事实上,自古以来,更多的人却因为缺乏“支点”而难有建树,终老林泉。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人上的“厚此薄彼”,有欠公允。有的基层干部感叹:条件差点,生活苦点,工作累点,所有这些加起来,都不如心情好那么一点点。诚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公平公正,才能启人自觉,催人奋进;“不拘一格”,才能生机勃勃,百舸争流。千年之后,重读“冤大头”魏延,留给现实的启示,依旧值得回味。[1]

作者简介

卢乃红,河南济源人,现在浙江温州工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