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生殖健康

生殖健康
圖片來自新氧

生殖健康指在生命每个阶段中个体的生殖系统、生殖过程和生殖功能的状况,包括与生殖相关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1]


生殖健康不仅意味着个体有生殖能力,也包括个体可以自由决定性行为的时间、频率和方式等内容。常见的生殖健康问题涵盖:生殖系统疾病、青少年早孕、避孕、孕产妇抑郁、性传播疾病防治、辅助生殖等。[2]

我国生殖健康服务的基本内容包括:知情选择、宣传教育、技术服务、科学管理和综合服务几个部分。目前,全国所有的县级地区和95%的乡、镇级地区都有生殖健康服务中心。虽然青少年与未婚青年同样是生殖健康服务的高需求的群体,也是我国生殖健康政策的重要关注对象,但是目前针对青少年和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服务总体十分缺乏。

关于生殖健康的教育与每个人都有关,儿童青少年也有必要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生殖健康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正)明确指出,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了解生殖健康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维持自身生殖健康,并减少青少年怀孕的发生。

影响生殖健康的因素较为广泛,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妇女地位、医疗和自然环境等方面。

特殊人群的生殖健康需求长期得不到重视,但事实上,不管是心理、身体或者情感有障碍的年轻人都是性的主体,同样有权利享受性,有权在没有胁迫和暴力的情况下获得愉悦且安全的性体验,并获得高质量的全面性教育和性与生殖健康服务。

目录

定义

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上通过的生殖健康定义为:生殖健康是指与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过程所涉一切事宜,包括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因此,男女均有权获知并能实际获取他们所选定的安全、有效、负担得起和可接受的计划生育方法,有权获取他们所选定的、不违反法律的调节生育率的方法,有权获得适当的保健服务,使妇女能够安全地怀孕和生育。

常见生殖健康问题

生殖系统疾病

生殖系统包括生殖器官和产生性激素的腺体,比如垂体。生殖系统疾病主要指生殖器官和腺体的相关疾病。由于女性生殖器官的特点,女性的生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世界范围内有20%的女性和14%的男性受生殖系统疾病困扰。同时,由于性行为通常需要两性共同完成,不论男性或女性均需要注重个人卫生,减少生殖系统疾病,为自己和他人负责。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有:

初潮(第一次月经)过早或过晚;

子宫病变,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肌瘤等;

母乳缺乏;

女性不孕症;

月经失调或痛经;

多囊卵巢综合征;

孕期异常。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疾病有:

阳痿(勃起功能障碍);

少精子症;

早泄;

遗精;

阴茎异常勃起;

男性不育症。

青少年早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19岁及以下怀孕被认为是青少年早孕,全世界每年约有1600万15~19岁的青少年发生早孕。青少年早孕对女性的身体健康有严重的危害。首先,青少年早孕常伴随着不安全流产,会对女性的健康造成长期伤害。其次,顺利生产后的青少年母亲更易患因生产导致的疾病。并且,青少年早孕所产下的儿童死亡率比20~29岁母亲产下的儿童死亡率高出50%以上,母亲年龄越小则儿童死亡风险越大。除此之外,青少年早孕往往还会造成辍学、欺凌行为等社会问题。

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15年这三次跨度三十五年的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15~19岁年龄段的已婚率和生育率均经历了先下降后反弹的过程。其中,15~19岁已婚率在1990年到2000年经历了大幅下降,从4.7%下降到1.2%;但2000年到2015年之间翻了一倍,从1.2%增长到2.4%。同样的,15~19岁少女的生育率从1990年的22.0(每1000人生育率)下降到2000年的6.0;但是从2000年到2015年又反弹到9.2。

当年龄在19岁及以下的少女发生早孕时,应当尽快寻求监护人或所在社区服务机构的帮助,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前往正规医院妇产科室进行医学检查和人工流产,越早流产对女孩的身心健康伤害越小。

保护妇女儿童,全世界需要共同努力减少并消除青少年早孕。

避孕问题

避孕是指在性交中采取的避免女性受孕的措施。常见的避孕措施有:安全套避孕药宫内节育器等。因为不同避孕措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舒适性存在差异,人们的偏好可能不同,所以在选择避孕措施时应该首先考虑可接受性,确保性交行为的双方都了解并接受采取该措施。

除了避孕功能以外,因为安全套可以避免直接性接触,从而防止艾滋病病毒感染等性传播感染,所以一般推荐使用男用安全套作为避孕手段。另外,虽然已有资料表明女用安全套的舒适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均不如男用安全套,但其仍然具有很好的避孕和防止性传播感染的功效,因此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用女用安全套

孕产妇抑郁

生殖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生命活动,而怀孕、生产和抚育婴儿都会给女性的身心带来较大的负担,因此在整个生殖过程中女性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关注。在国内开展的相关研究显示,孕妇产前抑郁、产后抑郁和婴儿期抑郁症状发生比例均达到15%~30%,远高于正常人群。当孕产妇发生精神疾病症状,包括抑郁、焦虑等时,为了胎儿和母亲的健康和安全,应该及时就医。此外,来自家人的支持和安全舒适的环境可以帮助孕产妇保持良好的精神健康状态。

性传播疾病

性传播疾病是指性传播感染引起的疾病,即通过性活动传播的感染病,主要指细菌、病毒或寄生虫通过阴道性交、肛交和口交等行为从感染者传染到健康人体,部分性传播疾病可能通过母体传播给婴儿。发生性传播感染后,人体并不一定会产生症状,具有一定滞后性,所以更难被发现和预防。细菌导致的性传播疾病主要有衣原体感染、淋病和梅毒;病毒导致的性传播疾病主要有生殖器疱疹、艾滋病和尖锐湿疣;寄生虫导致的性传播疾病主要有滴虫性阴道炎。一些性传播疾病会导致生殖能力问题。

调查显示,2015年全世界性病患者数量约为11亿人。截至2018年9月,我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85万人,死亡约26万人,93%以上的患者为通过性接触(异性或同性)感染,同性接触感染约占20%~30%,男女比例接近3.5:1,男男同性恋者是高危群体;梅毒感染者中男女比例约为1:1;淋病感染者中男女比例约为5:1。

预防性传播感染的有效方法是避免直接的性接触,比如在性交过程中使用安全套。此外一些性传播疾病也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防治,比如部分导致尖锐湿疣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就可以通过接种HPV疫苗进行预防。

辅助生殖技术

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是指通过医学手段帮助无法正常通过性交实现受孕的伴侣实现生殖的医学技术,当前的辅助生殖技术主要应用于男性不育症或女性不孕症患者,帮助有生殖能力问题的夫妇实现生育。其作用原理是:在实验室环境中,绕开性交过程,直接将伴侣双方的生殖细胞进行体外受精,再将受精卵放回女性子宫中妊娠。当前的辅助生殖技术只能实现人的异性生殖细胞的辅助生殖,尚不能实现同性生殖细胞的辅助生殖。

针对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问题和操作规范,我国卫生部出台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明确禁止商业化的供精、供卵,不能受经济利益驱动而滥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比如代孕)。

生殖健康服务

概念

国际社会公认的生殖健康服务框架包含六大要素:服务对象对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提供相应信息;服务人员的技术服务能力;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的融洽沟通交流;提供随访服务;在良好服务环境下提供适当的综合服务。

中国生殖健康服务现状

一直以来,计划生育是我国重要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服务仍然是我国生殖健康服务领域的核心问题,保护妇女生殖健康及其权利也是促进我国妇女发展的优先领域。

我国政府从1994年开罗会议开始使用生殖健康和生殖健康权利的概念,已经形成了包括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在内的一系列促进生殖健康和维护生殖健康权利的法律、法规。

我国生殖健康服务的基本内容包括:知情选择、宣传教育、技术服务、科学管理和综合服务几个部分,其目标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避孕节育为重点,通过深化宣传教育、加强技术服务、组织群众参与,形成宣传、管理、服务融为一体的计划生育工作格局。整体来看,我国生殖健康服务涵盖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六大要素。全国所有的县级地区和95%的乡、镇级地区都有生殖健康服务中心。虽然青少年与未婚青年同样是生殖健康服务的高需求的群体,也是我国生殖健康政策的重要关注对象,但是目前针对青少年和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服务总体十分缺乏。

公众需要咨询或投诉生殖健康相关公共服务,可以拨打“12356”阳光计生服务热线,也可以直接前往当地计划生育服务站。

生殖健康权利

概念

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了生殖健康权利的6个主要内容,包括:(1)人们能够有满意而且安全的性生活;(2)有生育能力;(3)可以自由而负责任地决定生育时间和生育数量;(4)夫妇有权知道和获取他们选定的安全、有效、可负担和可接受的计划生育方法;(5)有权获得生殖保健服务;(6)妇女能够安全地妊娠并生育健康的婴儿。

其中,知情选择是生殖健康权利的基础,个体在性交、避孕、生殖和生殖健康服务中都享有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生殖健康是女性和男性的共同需求与权利。由于妇女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和生殖健康的各个方面均面临着比男性更大、更严峻的健康挑战,所以促进以妇女为中心的生殖健康及其权利是全球共识。

中国生殖健康权利进展与现状

在开罗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代表着全世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从数量和生育率转变为性与生殖健康,并且认识到生殖健康不仅是一个健康问题,也关乎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我国也在同一时间做出改变,于1994年在北京召开了国际妇女生殖健康研讨会,总结出生殖健康概念的基础是男女平等,提出生殖健康是为了强调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生殖权利,认为中国妇女生殖健康的定义及内涵的表述应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妇女生殖健康涉及妇女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同生理阶段,在这些阶段,她们均应得到健康、安全和幸福;(2)妇女应获得调节生育的权利;(3)妇女在妊娠、分娩过程中应获得优质保健服务,以保证母婴安全;(4)妇女有权利和义务抚育儿童健康成长,并获得社会对儿童的各项保健服务;(5)妇女能正常、和谐和安全地进行性生活,不必担心非意愿妊娠及可能发生的性传播疾病;(6)妇女应得到良好的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及与生殖有关的医疗保健服务,包括意外妊娠能获得安全的人工流产;(7)女性在生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远远超过男性,生殖健康、生殖权利与社会责任都必须将男性包括在内,男性应在维护与促进生殖健康上承担更大的责任;(8)完善和提高生殖健康的服务质量,保证和提高妇女生殖健康,必须有相应的服务体系。

对此,我国公民在生殖健康领域的法定相关权利主要有:(1)生殖健康和生殖权利是我国公民的权利;(2)计划生育男女平等;(3)获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信息和教育的权利;(4)获得避孕节育技术及生殖保健服务的权利;(5)奖励、优待、社会保障和平等发展的权利;(6)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避孕节育服务的权利;(7)实行计划生育人身、财产权不受侵害的权利;(8)获取生殖健康相关法律救济的权利。

从本质上来说,生殖健康权利自开罗会议之后便是人权的一部分。在确定了生殖健康的定义和含义之后,中国从1995年开始启动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试点项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群众的生殖健康需求,反对采用强制手段推行生育控制,保证人们可以知情、负责任和自由地做出关于性和生殖健康的选择,并随后逐步推广到全国。随后,根据我国社会和人口发展状况,又在2013年制定了单独二孩政策,并于2016年开始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为育龄夫妇的生殖健康提供更多公共服务支持。我国设有提供生殖健康服务的相关部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8年由前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多部门整合组建而成),其下设妇幼健康司和人口检测与家庭发展司,为群众提供或推广以下生殖健康公共服务:(1)宣传生殖和母婴健康、开展专家义诊和生殖健康咨询等活动;(2)覆盖全国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该项目可以为计划怀孕的夫妇免费提供孕前优生健康教育、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早孕及妊娠结局追踪随访等19项孕前优生服务;(3)针对青少年和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的综合咨询服务项目等。

相关研究

影响生殖健康的因素

影响生殖健康的因素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妇女地位、医疗和自然环境等。以下列举一些主要影响因素:

计划外生育,包括无节制生育、早孕早育;

人工流产,常见避孕失败原因包括安全期避孕、未正确使用安全套、体外排精、紧急避孕药失败;

生殖器官感染和性传播疾病;

环境污染,已有的研究中发现:铅暴露会导致生育能力下降;塑料中的双酚A(Bisphenol A,BPA)会导致女性母乳缺乏;婴幼儿时期食用大豆配方食品容易导致女性的月经失调和子宫病变等;

妇女地位和权力;

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的生殖健康教育;

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吸烟、酗酒、穿着习惯等;

滥用药物等。

特殊人群的生殖健康需求

残障人群

残障人群通常被认为是无性欲的或者有性障碍的,人们通常认为性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不必要甚至是有害的。只有少数国家尊重了《残疾人权利公约》中规定的残障年轻人的人权。研究表明,残障人更容易受到性暴力的影响且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事实上,不管是身体、心理或者情感有障碍的年轻人都是性的主体,同样有权利享受性,有权在没有胁迫和暴力的情况下获得愉悦且安全的性体验,并获得高质量的性教育和性与生殖健康服务。

LGBTI群体

LGBTI为性少数群体的简称,主要包括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性恋者(Bisexuality)、跨性别者(Transgender)和间性人(Intersex)等 [56] 。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对于LGBTI群体有严重的限制和惩罚,对其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包括:直接向个人发起刑事诉讼;未能保护个人因其性倾向、社会性别身份或性别表达免受骚扰、污名、歧视和伤害;未能保护间性儿童和年轻人免受不必要的手术,从而对其造成精神折磨等。

另外,关于LGBTI群体的性与生殖生活和需求的研究较少。一些性教育课程常常省略关于LGBTI群体的内容,包括对间性儿童和年轻人具有重要意义的关于性特征或者生物变异的信息。在学校里的LGBTI年轻人尤其容易受到伤害或歧视。比如,学校里的恐同现象或跨性别恐惧现象会妨碍LGBTI群体的正常学习,并为他们将来遭受更恶劣、更严重的欺凌埋下隐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