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命之歌(赫尔曼·黑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生命之歌》是憧憬东方思想的抒情诗人黑塞的作品。它描写一位音乐家因少年时期的恋爱事件而意外残废。当他经过艰苦奋斗的历程而以作曲家身份出现时,却遭遇到热情化身的友人歌手夺取了他的爱人。最后男主角库恩成了大音乐家,歌手莫德与女主角葛特露德缔结良缘,却因性格不相容而以悲剧结束了这场三角恋爱。故事中男主角库恩以伟大纯洁的意志,克服了艰苦的命运,谱成爱情与生命的凯歌。

这是一部满含哲理,以高歌音乐与纯洁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是孤独者追求幸福的悲怆心曲。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德国文学家、诗人、评论家。出生于南德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复学后又在高中读书一年便退学,结束他在学校的正规教育。日后以《彷徨少年时》《乡愁》《玻璃珠游戏》等作品饮誉文坛。

1946 年获歌德奖,同年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他的世界声誉达于高峰。1962 年病逝,享年85 岁。黑塞的作品以真诚剖析探索内心世界和人生的真谛而广受读者喜爱。

一生追求和平与真理的黑塞,在纳粹独裁暴政时代,也是德国知识分子道德良心的象征。

原文摘录

我认为,人生可以在青年和老年时代之间画出一条清楚的界线。不再自私自利,青年时代便终止;为他人而生活,是老年时代开始的标志。我的意思是:年轻人的生活有很多快乐和痛苦,因为他们只为自己生活。他们的每一个愿望和想法都是很重要的,他们要尽情享受每一次快乐,同时也要品尝每一种痛苦,看到自己的愿望不可实现,有些人就马上放弃整个生命。这就是青年。但大多数人都会过渡到一个时期,这时一切都变得不同,他们更多是为别人而活,绝非出自道德,而是自然而然的。大多数人是因为有了家庭。如果有了孩子,人们就很少考虑自己和自己的愿望。还有一些人是因为职业、政治、艺术或科学而不再自私自利。青年人想玩耍,老年人想工作。没有人是为了要孩子而结婚的,但是如果他有了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改变他,最终,他领悟到这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年轻人虽然喜欢谈论死亡,但是从来不会想到死亡。老人则相反。年轻人认为可以永远生活下去,因而所有愿望和想法都围绕自己。老人们则已看出生命会在某个地方结束,只为自己一个人做的一切到最后都是一场空,没有任何价值,因此他需要另一种永恒,需要这样一种信念:他不是只为养活自己而工作。于是人就有了妻子和孩子,还有事业、工作和祖国,这样人们就清楚每天的辛劳都是为了谁。在这一点上你的朋友说得很对:如果一个人更多地为他人而不是自己而生活,那么他就会更满足。只不过老人不应该觉得这是英雄风范,因为实际上也不是。最优秀的老人也是从最勤奋的年轻人成长起来的,而不是那些在学生时代就像祖父一般生活的人。 命运不愿与人为善,生活变幻无常、残酷无情,自然中没有善良和理智。偶然喜欢捉弄人,但我们人类的内心存在着善良和理智,我们可以比自然和命运强大,即使只是几个几个小时。必要时,我们能够紧密相依,互相理解地看着对方,能够彼此喜欢,互相安慰,共同生活。有时,当我们内心停止阴郁时,我们所能做的就更多了。我们可以在短暂瞬间成为神明,发出指令,创造出以前不存在的东西,这些东西一旦被创造出就能独立地继续存在下去。我们能够从声响、话语以及别的易破碎的无价值的东西中创造出音乐作品,充满意义、慰藉和善良的旋律和歌曲,这些比偶然和命运的声响更美好、更永恒。我们可以将上帝放在心里,如果我们跟他心意相通,他就能偶尔透过我们的眼睛和言语观察世界。也可以跟那些不认识他或者是不想认识他的人沟通。我们无法让心灵摆脱生活,但是我们可以塑造心灵,让它超越偶然,让它能够坚强面对悲痛的事情。

书评

最近有些失眠,但是每天晚上读几段《盖特露德》后就能安心入睡。正如另一位网友所说,对黑塞,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我就是喜欢他的文字,他的风格。字字句句,那么真切,读得非常舒服,心灵会被触动,会有共鸣。

以下是我读的时候用铅笔浅浅划下的字句。仅作珍藏。 我生命中如此多的笔记,都是这样保存下来的。

人们之间怎能只存在谎言、恶意、嫉妒和憎恨?

纯洁、和谐和明朗声响的友爱共鸣会打开天堂之门。

虽然我感觉到了内心深处不容拒绝的敦促,如饥似渴地要求一种纯粹、悦耳和幸福的奏响和余音;但是我的生活却充满了偶然和不和谐,不管我走到哪里,也不管我轻叩哪里,处处都听不考纯粹和清晰的回音。

音乐占据了我的思想,能给我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

孤独的宁静像一座兼顾的城堡般包围着我,我再次找回了曾被扰乱的心灵的平静。

在内心快乐或者痛苦的时候,有一股力量安静地超脱在外,它观察着,认识到光明和黑暗是姐妹般休戚相关的,认识到痛苦和宁静都是同一种伟大音乐的节奏力量和组成成分。

在内心我能感受到世界的完美。

我拥有了好天气的阳光、值得感激的回忆以及面对前途的愉悦勇气。

尽管从某些方面来看我也是孤独的,不被人们所理解,尽管我也许跟其他人不同,由于命运和天资的关系跟大多数人有距离,不过我丝毫不想张扬。

人是不可能将痛苦写到纸上并以此来解脱的。

我想痛苦和快乐是来自同一源泉的,是同一种力量的活动,同一种音乐的节奏,都是美好而必需的。

一个人自己是什么样的,经历过什么,他的成长、疾病和死亡,这一切都是无法讲述的。

如今爱情降临,而非迷恋,仿佛一层薄薄的灰纱从我的眼前退去,世界向我露出了它最初的神圣光芒,就像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像我们在天堂梦幻中所见到的世界一样。

孩子般的灰蓝色眼睛机灵而又欢快地瞥了我一眼,他的双眼好像从未见过世界的肮脏和不幸。

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才能,便不想让别人感受到我们那无用的力量。因为没有什么令我们高兴的事情,所以我们要为人们表演一些美好的东西,看到它们,那些迟钝的人会认识到生活不仅限于表面。

我认为,人生可以在青年和老年时代之间画出一条清楚的界线。不再自私自利,青年时代便终止;为他人而生活,是老年时代开始的标志。我的意思是:年轻人的生活有很多快乐和痛苦,因为他们只为自己生活。他们的每一个愿望和想法都是重要的,他们要尽情享受每一次快乐,同时也要品尝每一种痛苦,看到自己的愿望不可实现,有些人就马上放弃整个生命。这就是青年。但大多数人都会渡到一个时期,这时一切都变得不同,他们更多是为别人而活,绝非出自道德,而是自然而然的。大多数人是因为有了家庭。如果有了孩子,人们就很少考虑自己和自己的愿望。还有一些人是因为职业、政治、艺术或科学而不再自私自利。青年人想玩耍,老年人想工作。没有人是为了要孩子而结婚的,但是如果他有了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改变他,最终,他领悟到这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年轻人虽然喜欢谈论死亡,但是从不会想到死亡。老人则相反。年轻人认为可以永远生活下去,因而所有愿望和想法都围绕自己。老人们则已看出,生命会在某个地方结束,只为自己一个人做的一切到最后都是一场空,没有任何价值,因此他需要另一种永恒,需要这样一种信念:他不是只为养活自己而工作。于是人就有了妻子和孩子,还有事业、工作和祖国,这样人们就清楚每天的辛劳都是为了谁。在这一点上你的朋友说得很对:如果一个人更多地为他人而不是自己而生活,那么他就会更满足。只不过老人不应该觉得这是英雄风范,因为实际上也并不是。最优秀的老人也是从最勤奋的年轻人成长起来的,而不是那些在学生时代就像祖父一般生活的人。

出于自私和独立感,年轻人会因为一个未能满足的愿望就放弃生命;可是知道自己的生命和其他生命相联系的人,个人的愿望就不可能让他做出这样的决定。

人生在我看来就像是悲哀的长长黑夜,如果不是偶尔有闪电的亮光,这黑夜是不堪忍受的,只有闪电的亮光是如此令人安慰,它那么神奇,短暂几秒的光芒能够抹去黑暗的长久,使黑暗具有意义。

您心里不知不觉产生一种幻觉,认为自己是孤独的,没有人与你相干,没有人理解你。是不是这样?

事实上每个人都在绝对孤独中漫游,不可能让别人真正理解自己,不能与他人分享或共同拥有什么。

你不应该总想着,别人不太理解你,跟你也许不大合拍。你应该首先去尝试理解他人,给他人带来快乐,适应他人。

为别人生活,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

这片七叶树林枝叶茂盛,在黑漆漆的树梢之间可以看见深蓝色缀满星星的天空,明亮的星星悬挂在天上,无忧无虑地照射远方。在星星闪烁的亮光中,七叶树展示着它们的蓓蕾、花朵和疤痕,不管这是代表快乐还是痛苦,它们把自己交付于强大的生命意志。蜉蝣成群飞舞着迎接死亡,每个生命都有它的光辉和美丽。我思忖了片刻,理解并认同这些,也肯定了自己的生活和痛苦。

最美好的当然一定是将要到来的,否则付出这么多辛苦就不值得了。

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快乐艺术家。

一个高尚的艺术家在生活中一定是不幸福的。当他因饥饿打开包裹时,里面总是只有不能充饥的珍珠。

制造一个漂亮的烟火得话多少时间啊,可燃放它的快乐却延续不了一秒钟。因此人也必须储备快乐、灵魂的宁静和无悔的良知,以便能够偶尔拥有这样美妙的时刻。

我们无法让心灵摆脱生活,但是我们可以塑造心灵,让它超越偶然,让它能够坚强面对悲痛的事情。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