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甘肃桃 |
中文名 甘肃桃 学名 Amygdalus kansuensis Skeels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蔷薇亚纲 目 蔷薇目 |
甘肃桃,学名:Amygdalus kansuensis Skeels(又Prunus kansuensis Rehd)是蔷薇科桃属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甘肃、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2,300米的地区,常生于山地。
信息
亚目 蔷薇亚目
科 蔷薇科
属 桃属
种 甘肃桃
分布区域 产陕西、甘肃、湖北、四川
命名人及时间 Skeels-1925
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高3-7米;小枝细长,无毛,绿褐色,向阳处转变成红褐色,具不明显小皮孔;冬芽卵形至长卵形,顶端稍钝,无毛。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12厘米,宽1.5-3.5厘米,在中部以下最宽,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上面无毛,下面近基部沿中脉具柔毛或无毛,叶边有稀疏细锯齿,齿端有或无腺体;叶柄长0.5-1厘米,无毛,常无腺体。花单生,先于叶开放,直径2-3厘米;花梗极短或几无梗;萼筒钟形,外被短柔毛,稀几无毛;萼片卵形至卵状长圆形,先端圆钝,外被短柔毛;花瓣近圆形或宽倒卵形,白色或浅粉红色,先端圆钝,边缘有时呈波状或浅缺刻状,基部渐狭成爪;雄蕊约20-30;子房被柔毛,花柱长于雄蕊。果实卵圆形或近球形,直径约2厘米,熟时淡黄色,外面密被短柔毛,肉质,熟时不开裂;果梗长4-5毫米;核近球形,两侧明显,扁平,顶端圆钝,基部近截形,两侧对称,表面具纵、横浅沟纹,但无孔穴。花期3-4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2,300米的地区,常生于山地。
分布范围
产陕西、甘肃、湖北、四川。
历史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之地“桃花源”。然而这种“仙国圣地”却在甘肃境内展现。每到玫瑰盛开,新麦登场,甘肃的兰州安宁区、张掖临泽鸭暖乡、天水秦安县一带,桃林连绵。绿叶之间,盈盈“仙桃”,咧嘴酣笑,好似玉浆顺嘴滋流,真叫人望而生津,垂涎欲滴。
桃,是我国的传统珍果。据《花镜》花木类考:桃,原产于我国西北之地,距今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汉武帝时,由甘肃、新疆等地沿丝绸之路传到世界各国,成为充实人类生活,象征延年益寿,点缀人间美景的“仙果”。甘肃是我国种植桃树最早的地方之一,早在汉代就已有广泛栽培。据《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各献鲜果,有湘核桃、紫纹桃、金城桃。”其中金城桃即指兰州安宁区的迟水桃,紫纹桃即是张掖临泽鸭暖乡的紫桃。到了明清,兰州东岗还盛产一种实大如碗,醇甜芳香的焦桃,被列为贡品。每当桃子成熟,朝廷强迫乡民铎马传送鲜桃。当时释站每10里或5里一站,从兰州到京都需48释站,每到一释站就换人马,日夜不停地驰往皇官。乡民们不堪其苦,忍痛将大片桃林毁之殆尽,致使这一珍贵品种绝迹。今东岗桃树坪就是当年焦桃产地的遗址。[1]
传说
传说夸父追日,临死前将神木抛出化成了一片桃林,传说桃木可以辟邪驱鬼,因此古代人们就把桃树做成木板,上刻神荼、郁垒二神,挂门两旁,令鬼邪不敢入,称之为“桃符”,后来演化成“春联”。而关于桃木辟邪的传说,如今依然流行,不少地方还在家中摆放桃木剑辟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