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熙宅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甘熙宅第 原图链接
甘熙宅第 原图链接
甘熙宅第 原图链接
小君子传统文化体验馆 原图链接

甘熙宅第(Ganxi Mansion)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又名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俗称"九十九间半",“甘家大院”,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而是和南京高淳、六合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建筑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致使宅第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统一的等级规定。

甘熙宅第现已开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甘熙宅第始建。

清道光十二年(1832),建成津逮楼。

咸丰三年(1853),津逮楼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之中,损失了大部分藏书。

1951年,甘氏旧宅出售。*[1]

1986年开始,南京市市政府动员搬迁部分居民住户,成立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并对外开放。[2]

建筑特点

甘熙宅第由毗邻的四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构成。古建筑占地面积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多平方米。[3]

宅第建筑群建筑均坐南朝北。甘熙宅第规模宏大,历经甘家几代人建设完成,因此在院落组合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其南北纵向空间组织较为严谨,而东西横向空间组织便稍显散漫,使得建筑群内空间丰富多变。但其在意中央轴线,在此讲究对称布局,主次分明、中高边低、前低后高。宅第整体为多进穿堂式建筑,由多重院落组成,院落为典型的南方“四水归堂”形制,体现了甘氏家族“以聚为本”的家族经商理念。院落轴线上依次有门厅、轿厅、大厅、响厅、内厅等建筑,还有主人房、佣人房、厨房、备弄及其他服务用房等建筑。建筑群内虽有房间“九十九间半”,但却只设一个主入口,想进入宅内,必须通过该入口,体现了中国封建家庭不另立门户的传统观念。几组房屋最终均通向宅第东南角落所营建的花园。园中理水叠山,架桥辟径,种植花木,体现了“前实后虚”的大府邸建造理念。甘熙宅第建筑特色南北交融,既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的娟秀雅致,又有北方“跑马楼”的浑厚大气,被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吴良铺先生评为“民俗瑰宝”。[4]

甘熙宅第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士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甘熙宅第建筑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统一的等级规定。[5]

文物遗存

甘熙宅第每组建筑之间由马头墙相隔,庭院及天井内铺地均以石板、砖、瓦或卵石等拼成图案,空间较大的庭院内点缀有山石花木。建筑的门窗、梁枋、天花、栏杆、隔断、铺地等处均有木雕或砖雕装饰,其上所饰题材丰富,有人物、花鸟、走兽、文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图案精美、寓意吉祥。[6]

保护措施

2001年,南京市开展南铺厅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保护一期工程。投入1598万元对甘熙宅第主体——南捕厅15号、17号、19号内的居民进行拆迁,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文物建筑进行维修。2003年开始南捕厅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保护一期后续工程的准备工作。

2006年5月25日,甘熙宅第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2006年5月,南京市启动甘熙宅第古建筑群补充和配套,一期后续工程总占地面积约1.55万平方米,保护和修复大板巷42号、45号、47号古建筑及相邻的同时期建筑,按原貌复建“津速楼”和后花园,展示甘熙宅第的完整风貌。一期后续工程总投资1.7亿元,其中1.5亿元用于拆迁,维修及环境整治2000万元。[8]于2007年6月完工。

2008年,南京市完成甘熙宅第后花园部分的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包括假山驳岸堆砌,东、南门围墙建设,绿化景观等。[9]

文化贡献

金陵甘氏是江南望族,甘熙是清代文人和方志学家,甘熙宅第为甘熙之父甘福修建。[10]

甘熙故居从古到今有三大贡献。首先,这九十九间半大规模的清代私人住宅,具有很高的古典建筑艺术价值。第二,津逮楼藏有大量珍贵古籍,甘贡三于解放后悉数连同《白下琐言》,《建康实录》仿宋木刻版数百块无偿捐赠南京图书馆,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第三则是为宏扬京昆艺术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甘贡三自幼爱好戏曲,对道教音乐有深刻研究,对民乐精于笙、箫、笛、三弦、琵琶等的演奏,并精研昆曲,1935年曾于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寄子》、《扫松》等数折。1957年曾应江苏广播电台邀请录制笛子曲牌十首。正是这位老艺术家培养了第二代的京昆人才,并惠及第三代,继续京昆事业。

甘熙故居这三大贡献是不朽的。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网. 甘熙宅第与金陵民间文化  . 2018年03月09日 [29 三月 2020] (中文). 
  2. 李兰主编. 南京年鉴2009. 南京年鉴编辑部. 2009年. 
  3. 南京年鉴编纂委员会编. 南京年鉴2007. 南京年鉴编辑部. 2007年. 
  4. 汪晓茜编著. 南京历代经典建筑. 南京出版社. 2018年. 
  5. 唐艺设计资讯集团有限公司编. 中国文化商业古街开发与规划资料集 现代清明上河图 上.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年. 
  6. 汪晓茜编著. 南京历代经典建筑. 南京出版社. 2018年. 
  7.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2006年06月2日 [29 三月 2020] (中文). 
  8. 南京年鉴编纂委员会编. 南京年鉴2007. 南京年鉴编辑部. 2007年. 
  9. 李兰主编. 南京年鉴2009. 南京年鉴编辑部. 2009年. 
  10. 贾鸿雁,张天来编著. 中华文化遗产概览.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