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瓜尔佳·文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瓜尔佳·文祥

瓜尔佳·文祥(1818年-1876年)[1],字博川,号文山,满洲正红旗人,世居盛京(今辽宁沈阳)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人之一。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历任工部主事、工部员外郎、太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署刑部侍郎。辛酉政变后受重用,担任军机大臣及总理衙门大臣,倡导洋务"新政",成为清朝中央政府中著名的洋务派领导人之一,同治前期甚至被看做是"文祥和沈桂芬的时代" 。曾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职。

光绪二年(1876年),文祥去世。追赠太傅,谥号"文忠",入祀贤良祠。文祥好书、画,篆、隶得古法。有《巴林纪程》、《蜀轺纪程》等存世。

人物生平

  • 嘉庆二十三年九月十七日(1818年10月16日 ),文祥生于盛京的穷官宦之家。
  •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进士,入工部任主事。
  • 咸丰四年(1854年),升任工部员外郎。
  • 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天国军北伐时,北京一带许多工匠逃走,文祥被调至在北京设立临时的巡防处作事,因巡防出力加知府衔,赏戴花翎。六月又因验收海运漕粮,论功加道员衔。十月升工部郎中。十一月因襄办孝静成皇后葬礼有功而赏加三品顶戴。
  • 咸丰六年(1856年),在京察中,文祥被列为一等,"记名道府",但他因母亲年迈,而请求留京任职。
  • 咸丰七年(1857年),文祥担任太仆寺少卿,十二月又擢升为詹事府詹事。
  • 咸丰八年(1858年),署任刑部侍郎,不久升为内阁学士并兼礼部侍郎衔 。四月,署镶黄旗汉军副都统。五月,奉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后历任礼部、户部、吏部右侍郎。
  • 咸丰九年(1859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同年历任镶红旗蒙古副都统、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又历任户部、工部右侍郎以及户部左侍郎 。
  • 咸丰十年(1860年)三月,署理工部右侍郎;五月,充任朝考阅卷大臣,被授予左翼总兵之职。
  •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僧格林沁密疏请求咸丰帝避敌热河(今河北承德),文祥"以动摇人心,有关大局,且塞外无险可扼"为由坚持反对。八月,因局势日益紧张,咸丰帝还是出走热河,命文祥署步军统领,随恭亲王奕欣留北京与英法议和。他对于列强的非分要求,能够据理力争。九月,圆明园遭焚后又遇土匪劫掠,文祥受命调兵严加巡捕。旋即以难以兼顾步军统领为由,上疏辞职获允,后又署正蓝旗护军统领。《北京条约》签订后,文祥疏请咸丰帝回京,"以定人心"。
  • 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文祥担任右翼前锋统领。三月,署任镶黄旗满洲都统,不久又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七月,咸丰帝病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军机大臣中独文祥一人被排除在赞襄政务大臣之外。同年九月,文祥协助奕欣、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处死肃顺等人。十月,文祥与其他大臣疏请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并简派近支亲王辅政,又议定具体章程和礼节。十二月奉命管理神机营事务。
  • 同治元年(1862年),文祥擢督察院左都御史、正白旗蒙古督统,并任内务府大臣,署任工部尚书、镶白旗满洲督统,六月兼署兵部尚书,七月,充任拔贡朝考阅卷大臣。闰八月,正式担任工部尚书,仍兼署兵部尚书。同年,负责处理咸丰帝丧事。
  • 同治二年(1863年),文祥又充任朝考阅卷大臣,十二月,奉命管理理藩院事务。当年,江苏省城苏州和杭州被清军攻克,清廷欲嘉奖中枢大臣,文祥再三推辞。
  •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清廷因南京攻克、太平天国覆灭,优奖中枢大臣,文祥仍坚决推辞,最后还是赏加太子太保衔。不久,署理正黄旗汉军督统。十月,充任阅兵大臣。
  • 同治四年(1865年),署户部尚书,调任镶白旗满军督统。八月,"马贼"攻入直隶,文祥受命防护东陵,不久回京。 十月,局势再度告急,文祥率神机营赴东北镇压王达、马傻子起义。
  • 同治五年(1866年),文祥成功将"马贼"镇压下去。期间,调任吏部尚书。五月,回到北京,仍管理火药局,充任崇文门监督。十二月,《文宗显皇帝实录》及《圣训》编修完成,文祥获得封赏。
  • 同治六年(1867年),署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同年他五十岁(虚岁)生日时,得到御书匾额及"福"字"寿"字等奖赏。
  • 同治七年(1868年),充任会试副考官。捻军起义被平定,文祥"加军功二级",并受命担任《剿平粤捻方略》一书的总裁。
  • 同治八年(1869年),文祥因病数度请假,得假二月,假未满又丁母忧,朝廷特赐谕祭。
  • 同治九年(1870年),百日丁忧满后,因病未出。天津教案发生后,文祥强撑病体,回朝主政, 但病仍未痊愈,遂卸下部分职务。
  • 同治十年(1871年),授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 同治十一年(1872年),授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事务,充任武英殿总裁。八月,《剿平粤捻方略》编修完成。十二月,充任文渊阁领阁事。
  • 同治十三年(1874年),文祥多次因病休假。日本侵台(见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牡丹社事件),他强撑病体,上疏请求"停不急之工作,谋至急之海防,俾部臣、疆臣皆得专力图维"。 当时同治帝重修圆明园,预计费银至少几千万两,文祥遂与恭亲王奕欣等十名重臣联名谏阻,同治帝一度欲将文祥等十大臣革职,后在两宫太后调停下放弃此念,改重修圆明园为修葺三海,又遭奕欣等谏阻,终于彻底停工。作为惩罚,奕欣一度被革去亲王世袭罔替、降为郡王。 经此打击,奕欣不能像之前一样勇于任事,但文祥挺身而出,凭借他的威望,朝局得以维持稳定,尚不致剧烈动荡。 日本侵台之事给文祥很大刺激 ,其暂时平息后,文祥与奕欣等奏请办理海防六事,即"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 又上疏,指出不能因局势暂时缓和就对日本放松警惕,而要令沈葆桢认真布置台湾防御、令南洋、北洋通商大臣从速兴办海军,得到允准。
  •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光绪帝继位后,文祥晋武英殿大学士。
  • 光绪元年(1875年),文祥因长年患病,请求开缺,朝廷挽留,命其专任军机大臣及总理衙门大臣。 当时,文祥因中国屡屡遭受外来侵略,上疏密陈大计,指出:立国的关键在于获得民心,西方的议会民主制虽然难以在清帝国推行,但其顺应民意的精神值得借鉴。 同年,清廷发生海防与塞防之争,他支持左宗棠等人收复新疆、巩固塞防的主张 ,并支持左宗棠替代景廉担任西征军统帅 ,还力主由左宗棠负责对俄伊犁交涉事务 。(见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 光绪十五年(1889年),慈禧太后归政,追念文祥"夙夜在公、襄成郅治",下令赐祭一坛。

主要成就

文祥勤勉正直,为官廉洁,生活朴素,并在推动"洋务运动"以及与西方的外交事务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参与创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奕欣、桂良成为第一任总理衙门大臣:奕欣事务繁多,桂良年迈,文祥则"任事最专"。 他还开办并扶持京师同文馆,这是同治朝最早的新式学校 。同文馆创设的初期,以英文教育为主,后来陆续扩充了俄法等国语言的教学,并开设了更多的科学技术课程。同文馆创设之后,文祥时常到同文馆中体验感受,并对同文馆中的学生生活予以关照。

文祥在死前不久的光绪元年(1875年),曾上疏"密陈大计",指出:"说者谓各国性近犬羊,未知政治,然其国中偶有动作,必由其国主付上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卿士也;付下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庶人也。议之可行则行,否则止,事事必合乎民情而后决然行之。"他认为,这样的制度,清朝"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这是中国最高领导层第一次议论吸取民主宪政制度的精神,改进本国的施政。

在英法联军的刺激下,经文祥建议,清廷设置神机营,并曾让文祥管理神机营事务。同治四年(1865年),文祥受命清剿关外"马贼"。他从神机营中调了2500名官兵,日夜兼程,赶往关外剿匪;后得悉马贼有3万多人,分为多队,且全部骑马,又紧急从直隶、天津抽调洋枪队过来助战。出关之后,前后诸战,清军全部取胜,"马贼"基本上被剿灭,头目马傻子被擒,后被清廷处死。

文祥晚年,清王朝海防塞防一度同时告急。文祥一面提出海防策略 ,一面又力排众议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主张。他指出:"前此所以力争者,我朝疆域与明代不同。明代边外皆敌国,故可画关而守。今则内外蒙古皆臣仆,倘西寇数年不剿,养成强大,无论坏关而入陕甘,内地皆震,即窜入北路,蒙古诸部落即将叩关内徙,则京师之肩背坏。彼时海防益急,两面受敌,何以御之?" 左宗棠在其支持下顺利收复新疆,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清史稿》还记载,文祥支持由左宗棠负责与沙俄交涉归还伊犁之事,但不久文祥便病故,后清廷派崇厚负责此事,险些丧权辱国;又改派曾纪泽出使,总算在避免对俄战争的同时挽回了一些利权。至于海防,尽管文祥一再主张,最终还是未能全力兴办,招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

文祥好书、画,篆、隶得古法,山水取法董其昌,善用润笔写渔僬野趣,琴茶田园,画调高古清润,自成一家,是清代居官中较有艺术成就之达官。

人物评价

李棠阶:文博翁能顾全大局、敷奏恳到,诚能格天,忠能信友,社稷之臣。吾师乎!吾师乎!

奕欣:①精细老成,筹画诸事动中机宜。②正直一生惟谨慎,匡襄廿载矢忠诚。

曾国藩:两宫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冲默,亦无从测之;时局尽在军机恭邸、文、宝数人,权过人主。恭邸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文伯川正派而规模狭隘,亦不知求人自辅;宝佩衡则不满人口。

左宗棠:①松楸安奠,柱躬复元,仍即入襄枢要,至慰朝野之望。前以生刍奉献,极知妄渎,未蒙鉴纳,复荷齿及,大君子秉节之峻,用情之周,何其异也!佩绎之馀,既惭且感!······关内外需才甚急,能得数十刚明耐苦之人,错落布置其间,庶可纡朝廷西顾之忧。想元老谋国公忠,必已鉴及也。(同治十年《答文博川相国》) ②博川相国正色立朝,一时人望所系。

李鸿章:①旗人中之鸾凤。 (又作"旗人中麟凤也" )②老成谋国,苦心孤诣,动出万全。(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四日《覆文中堂》)

郭嵩焘:实是国之元臣。

翁同龢:此人忠恳,而于中外事维持不少。

光绪皇帝:清正持躬,精详谋国。忠纯亮直,诚恳公明。……及办理中外交涉事务,无不尽心筹划,实为股肱心膂之臣。

袁昶:①捄时表列富兼苏,马格权奇孰应图。不惮批鳞作危论,知公风节立朝孤。 ②人言绠短汲深甃,搰搰骑危不自休。今信老成谋国意,百年乔木竟荒邱。

匡辅之:吾闻文忠公在总理衙门接见外国使臣,遇非理之要求,必面折之;莫不殚其严正。……张南皮哭之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公真不可及矣。

张之洞:文文忠创同文馆,遣驻使,编西学各书矣,然孤立而无助,迂谬之论、苟简之谋充塞于朝野,不惟不信不学,且诟病焉。

吴庆坻:文文忠在政府最久,知大体,有廉操。

轶事典故

《清稗类钞·正直类》称,两淮盐运使金安清曾携重金入京,贿赂奕劻,请他帮忙运作以谋求在京中任职。一日,咸丰帝询问朝臣:金安清究竟能否任职中枢?大臣们果然纷纷尽力褒扬金安清。咸丰又问文祥,文祥却答道:"小有才,心术不端耳。"此事遂罢。不久,金安清更受到弹劾,被革职查抄。

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记载,咸丰九年(1859年)他在京时,曾求见匡源、穆荫而未得。文祥倒是将张集馨请入,但张集馨行礼后文祥竟不答礼;问过出身后,才称张集馨为前辈(张于道光十六年就赴地方任职,而文祥道光二十五年才中进士)。张集馨认为文祥妄自尊大,愤愤不平地写道:"余之偃蹇,不能奋飞,遂为竖子所侮,殊为可愧。"

《清稗类钞·外交类》称,同治皇帝会见外国使臣前,文祥和外国驻华公使曾发生礼仪之争,以致摔了茶杯。他对公使佩刀和多带随从的要求予以拒绝,但会见当天公使们还是带了不少随从,于是文祥又命人在每道宫门都拦下一些随从,等公使们走到紫光阁,身边就只剩翻译了。

《异辞录》则提及《桃花圣解庵日记》中的记载:文祥与公使争论会见时行礼的问题,公使们拒绝跪拜,仅同意行三鞠躬,文祥要求增为五鞠躬,未能如意;不料当公使们见到同治帝后,一时恐惧,竟跪在了地上。《异辞录》的作者刘体智对这段记载严加批驳,认为公使跪拜属无稽之谈,文祥与公使们争论鞠躬几次也是子虚乌有:文祥是主持大计的朝廷重臣,怎么会像市井商人一样斤斤计较于鞠躬次数呢? 不过据《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十五)》,文祥确实是议定觐见礼节的中方代表,最后鞠躬次数定为五次。


亲属成员

文祥父亲为瓜尔佳·珠,曾长年于辽阳任笔政。

夫人潘氏,沈阳正黄旗汉军贡生德谦之女。

子为瓜尔佳·熙治,曾任员外郎。

个人作品

文祥著有《巴林纪程》 、《蜀轺纪程》 等书。存世的光绪壬午年版《文文忠公事略》除收录此两书和《国史本传》外,还有文祥自订《年谱》两卷等。

后世纪念

文祥墓位于盛京(今沈阳)大东门边外北侧 ,后平毁。2006年,该墓"诰封碑"在修路过程中出土,虽有破损,但体量大,雕工精,碑文属御撰,据称由李鸿章书翰,是研究晚清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祥在盛京城中曾有宅邸,后宅邸不存,但其所在的胡同则被命名为"文中堂胡同";1957年,文中堂胡同、土影壁墙胡同以及华家胡同的各部分组合在一起成了沈阳的"文中里"。

史书记载

《国史本传》(清代国史馆编,附于洪良品等校《文文忠公事略》)

《清史列传》 (与《国史本传》内容大体一致)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传一百七十三》(赵尔巽等)


外部链接

  1. 瓜尔佳·文祥简介 文祥子女 果乐头条,201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