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玲珑山郑道昭题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郑道昭摩崖石刻
青州玲珑山郑道昭碑铭

郑道昭摩崖石刻,郑道昭( -516),字僖伯,累官至秘书监、荧阳邑中正,先后出任光州和青州刺史[1]

郑道昭留在世上的40多处碑铭,主要集中在山东青州、平度、莱州等地。在青州的3处都在玲珑山上,山顶有两处,山下有一处。 [2]

郑道昭摩崖石刻简介

郑道昭( -516),字僖伯,自号“荧阳中岳先生”,累官至秘书监、荧阳邑中正,先后出任光州和青州刺史。他“少而好学,综览群书,好为诗赋”,对书法颇有研究。

郑道昭所处的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朝代更迭,民族交融,人们思想活跃,文学艺术进入自春秋战国以来的第二个兴盛期。作为文字艺术的书法也逐渐地从汉隶向楷书转变,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魏碑”体。

魏碑石刻在我国书法艺术和文字研究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保存到现在的魏碑,全国不到200种,其中能自成流派的只有10家,郑道昭就是这10家之一。

郑道昭的碑铭,现存的有40多处,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艺术造诣上,都冠群家之首。郑道昭留在世上的40多处碑铭,主要集中在山东青州、平度、莱州等地。在青州的3处都在玲珑山上,山顶有两处,山下有一处。

山顶的两处,一处叫《白云堂题名》,全文是“荥阳郑道昭白云堂中解易老也”13个字,意思是在道观白云堂中解读黄老经典著作《周易》和老子的《道德经》,沉湎于道家的玄奥哲理之中,也时时产生归隐山林的念头。

《白云堂题名》刻在山前通天洞内的西壁上,字径4厘米,笔墨遒劲有力,古朴浑穆。 另一处在山顶祠宇东北门侧,称《北峰山题名》。

据志书记载,原有“荥阳郑道昭解衣冠处”9个字,“解衣冠”,则是游兴之极,酣畅淋漓,不觉脱衣摘冠,得意忘形,一派怡然自得、放浪形骸的魏晋风度。可惜,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祠宇毁坏,《北峰山题名》荡然无存,仅有碑上半部的拓片传世,极为珍贵。    山下的一处在北麓山内,称《白驹谷题名》,碑石最大,也最为知名。巨大的石壁上刻有“中岳先生荥阳郑道昭游槃之山谷也”、“此白驹谷”,共19个大字,字径一尺见方,整个题字结构宽博,意境苍老。

所题这19个大字,乃是郑道昭游乐之余,意犹未尽,让白云堂道长伺候笔砚,挥笔泼墨写下的,不曾想成了流芳千古的传世之作。    “游槃”,即游乐、徘徊、盘桓。当时,郑道昭盘桓于“此白驹谷”中,想想岁月易逝,年华不再,人生如白驹过隙,一生抱负难以实现,遂觉得不如将这笔墨留给后人,看看后之来者是否有同样的感想。

于是,郑道昭就让人将这几行字镌刻在石壁上,从此,玲珑山北麓山谷就有了典雅的名字:白驹谷。《白驹谷题名》不仅是郑道昭40余处碑刻之最,也堪称1500年前中国榜书之最。    由于汉文方块字的独特性质和书写特点,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但自隋 唐 以后,书法家们大多崇扬“二王”,即临帖王羲之、王献之的真、草书,形成所谓的“帖派”。

所以,很长一段时期,郑道昭的碑刻书法不被人们重视,以至很多人不知道郑道昭还精通书法。

清朝以后,许多书法家开始舍弃王羲之以来的“帖派”书法传统,注重从古代篆隶、魏碑、金石中汲取营养,追求厚重、雄浑、朴拙,形成了“碑派”风格,他们到处搜集古代碑刻,这才发现了郑道昭题名的许多碑刻,也从而发掘出了郑道昭书法的巨大艺术价值。

视频

节临郑道昭《观海童诗》2020-03-22

参考来源

  1. 郑道昭 ,360个人图书网
  2. 郑道昭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