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 |
内容简介
萌发于19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是对传统审美的全面反叛,小说、绘画、诗歌、戏剧、音乐、舞蹈、建筑、设计、电影,几乎所有艺术形式皆在这场运动中被彻底颠覆。两百多年来,现代主义余韵未消,当年的文化先锋们仍深刻影响着我们今日的文化生活。
现代主义运动缘何而起?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和能量?在这本关于现代主义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中,彼得·盖伊将“现代主义”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现代主义风格代表人物或一件件名垂艺术史的经典作品,他以波德莱尔为这一波澜壮阔的研究揭开序幕,追溯了现代主义最初如何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于巴黎。随后,马尔克斯的小说、毕加索的绘画、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盖瑞的建筑等轮番出场,盖伊在书中将它们或相互比较,或相互融汇,以博学且风趣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异彩纷呈的盛会,而现代主义发展、壮大直至衰退的过程在其中得以清晰的显现。
作者简介
彼得·盖伊(1923—2015),美国文化史家,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德裔犹太人,耶鲁大学斯特林荣休教授,曾任纽约公共图书馆学者与作家中心主任。
盖伊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和史学家之一,一生著有超过25本著作,《伏尔泰的政治》《启蒙时代》《魏玛文化》《布尔乔亚经验》等等作品奠定了他在同时代历史学者中的重要地位。盖伊的研究主题涉及中产阶级、启蒙运动等诸多社会文化史领域,其中,现代主义是他长久以来一直充满浓厚兴趣的议题。
原文摘录
他对这个世界是忠诚、慷慨和坦诚的。但是在他的有生之年,那广阔的世界并没有以同样的态度来回应他。 只有极少数现代主义者能如此迅速且毫无争议地从底层变为大师,斯特拉文斯基正是这样一个特例,他的成功,让我们更能理解那些不属特例的其他作曲家何以顾影自怜,如勋伯格所说:“只有在死后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
书评
标题是书中所引波德莱尔的一个句子。当我初次看到这个句子时,它如一把匕首从书页中跃出,剜了我的心。我想这可能就是现代主义带给俗人的一种震撼。
如本书书后所说的——我们都生活在现代主义之中,但什么是现代主义?依我从前的愚见,现代主义可能就是那些玄乎的画,亦或是那些诘屈聱牙的现代小说。大概每一个人第一次见到现代主义的一些艺术品时,都会怀疑它们是不是作者在故弄玄虚。我大约知道不少人爱读经典、世界名著。如果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近年来已经有烂大街之势,那么读一点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之类的书应该会略深一些。我从前也沾染了这种恶习,也不管“知人论世”之说。只要一本书在哪本“世界名著”系列附录里有一席之位,就愿意拿来一读,最后附庸风雅得来一句“好书!好书!”。
读了彼得·盖伊这本关于现代主义的书,终于对以前所读的“名著”有了些许模糊的理解。首先,现代主义当然不只是我心目中那几张印象派的画或是几本经典的书。现代主义是一个文艺潮流,涉及艺术的方方面面。作者为了说明这一点,在第二大部分用了“国别体”分别讲述了绘画与雕塑、小说与诗歌、音乐与舞蹈、建筑与设计以及戏剧与电影等现代主义艺术。对比从前的误解,想想听过的德彪西,上过的建筑课,现在觉得现代主义的疆域如此之广倒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搜刮了本书上出现的眼熟的“世界名著”“世界名画”与耳熟的“世界名曲”之后,再一细想这些艺术发生的年代,颇有一种拼成了地图之感。
从书中所知,现代主义不但在艺术品类上疆域广大。其本身,就在拓宽各种艺术的疆域。作者在书中写道“我曾指出现代主义有两个特点:一是对传统风格进行巧妙的反抗,……第二点,即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不说那些难以解读的抽象派的画作,印象派的画就拓宽了绘画的疆域。学院派的画作多是在室内精雕细琢的,而印象派则走到了室外,画出了《圣维克多山》,画出了《圣拉扎尔火车站》。学院派的画作都带着各种“责任感”、“使命感”。而如作者所言:“它(《印象·日出》)是一幅新式绘画的典型范例,没有任何故事情节,不带任何说教色彩;它无意教育观众变得更虔诚、更注意品行、更爱国,或者起到激起性欲等作用。”可以说现代主义者们天生长着反骨,“所有的现代主义者都毋庸置疑地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不同寻常、标新立异和实验性强的东西显然比那些耳熟能详、司空见惯和按部就班的东西更加魅力无穷。”毕加索也曾经把现代主义艺术定义为破坏物的集合。现代主义者不但在技术上拓宽,激进如杜尚者,更是以一个马桶来挑战艺术的疆域——什么不是艺术?
虽然现代主义者们这样那样得反动,但是他们不是那种幼稚的狂妄者。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现代主义者非常重视传统的功底,书中提到“他(毕加索)认为,素描是一切的基础,并指出在他那个年代这项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他在传统素描技艺方面的文章有力证明了,现代主义画家中最强硬的反传统者也可以通过老式的技巧成功达到艺术效果。”以及“他(勋伯格)从未后悔,也从未拒绝过自己最初的变革,但是他越来越认为自己的风格应归功于历史。”以甚至有现代主义者(一个纯粹的现代主义者,荷兰建筑师和规划师奥德)说出了反水的话——“我在技术的奇迹前跪倒,可我认为没有人会将蒸汽船与帕特农神庙相比。”
当然,有一点需要非常注意,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集团,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现代主义者大多是独行侠。王尔德就说过“唯一值得创立的学派,就是没有信徒的学派。”所以我们可以在现代主义这个巨大的圈子里看到一些奇葩的现象,譬如达达主义有一句看似矛盾的话——真正的达达主义者是反对达达主义的。而其他互相戗伐的现代主义者更是不可胜数,书中有个有趣的比喻“ 先头部队一马当先,冒着猛烈的炮火向敌人进军,而实验派画家及其他人却把枪口对准了他们自己的后卫”。当然,也正是因为有如此发散到冲突的现代主义潮流,我们才能看到五花斑斓的艺术,我们才能在现代主义里找到“野兽派”、“抽象派”等各种分支。作者说“现代主义中的核心原则是自由主义”。正是因为这种几乎无限的自由,所以即使如书中第三大部分集中讨论的相信极左或极右的人,崇拜希特勒的汉姆生,也都是现代主义的重要力量。政治和现代主义无关。
书中有个让人最啼笑皆非的事实。就是现代主义者们一生致力于反对“天条律例”,结果到了现在却被人奉为圭臬,放入经典之列,供人膜拜。所谓“今天的革命者就是明天的经典大师”。当然,苦逼的勋伯格等人除外,现代主义的音乐不像其他艺术领域一样容易为后人所接受。在我的印象里,中国的语文教育就颇有学院派之风,用枯竭的条框教育学生,以至于在分析文章的时候,老师比作者更理解作品。如书中的一个例子——加西亚·马尔克斯反对文学史学家们的论断,他也拒绝“魔幻现实主义”这个称号,并说自己只不过是个现实主义作家。我想老师们在给作家们贴满标签之后,看到这个会不会很尴尬。再比如我从前在学校里老是能听到的一个狗屁论断,人品决定作品。从前我并没有太多材料去反驳这个东西。但是现代主义者们简直是反驳材料的海洋,无论现代主义者“鸡奸”还是“反动”,他们都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卫道者们丑恶的嘴脸,以及对性的各种掩饰都要被现代主义者们撕烂。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矛盾,就是现代主义者和他们顾客之间的矛盾,现代主义者厌恶中产阶级,然而没文化的中产阶级却成为欣赏他们艺术的重要金主。很多现代主义者能在美国很好创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个矛盾是古老矛盾的延续,从宫廷音乐家时代就有的矛盾。毕竟有几个人能像莫扎特一样去摆脱那些贵族?现代主义者们有一个重要的共同语言,那就是“活在当下”。“日常生活是重要的,不是明天,也不是昨天,而是今天。如果你能抓住当下,则“当下”就是你所能获得的最好成果。”我以前对现代主义有一个小小的疑惑,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时代,即使在历史流程中,“现代”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但是如果“现代”的时期叫“现代主义”,我们这个时候叫“后现代”了,那么百年之后、千年之后的文艺该如何命名?现在我稍稍怀疑现代主义之所以能取那么“现代”的名字,可能是“活在当下”这个这个重要观点的双关语。不过由于未找到第一个提出“现代主义”这个词的人,我这一厢的疑惑还不能解决。如今,现代主义成为“过去”,学院式的学习也陷入“过去”的泥淖。不知坟墓里的现代主义者们会不会发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之叹。
我是个现代艺术的门外汉,没看过几本写现代主义的书。就目前眼界来看,本书应该是一本优秀著述。在读书过程中我对作者略有几点小发现。
其一是作者对弗洛伊德的推崇。读者可以发见弗洛伊德散落在本书各处,他的精神分析法,他的“恋母”“弑父”论。我本以为作者会花一个章节深入分析一下弗洛伊德与现代主义,不过可能是因为本书类似“国别体”的体例,读到最后,我也没看到作者以弗洛伊德为轴心的大篇幅分析。我个人对弗洛伊德的看法很模糊,因为读过的书里有极其贬低他的(如《摩登时代》),也有极其赞许他的(如本书),对于这个争议人物我不敢妄加评论。
其二是作者对于唯物的那一套不是很信服,譬如作者从一开始就表明他不太喜欢从经济来分析现代主义的发生,以及到第三部分分析汉姆生时作者有一段话:
当历史学家面对一位现代主义者同时又是纳粹分子这个奇特的事实时,就会想回溯他的人生,在其早年的历史中寻找初步的征兆,会预示着其日后令人生厌的结果。可这样做,就忽视了汉姆生本来可能遵从却最终并未走上的道路,更是极大地漠视了汉姆生精神上明显的矛盾。这么做也会无法认识到精神上的复杂性,即便是汉姆生本人这个研究人类思想的古怪学生,也会觉得这种方法的错误太幼稚。简而言之,支持法西斯主义并不是他一生的必然结果。
作者对于机械的唯物因果分析嗤之以鼻,当是有其更细腻的因果观。我读得比较粗,而且没有读过作者其他作品,也就不好分析了。不过我个人是比较赞同所谓“唯物”的分析的。譬如我从一个纪录片里了解到印象派之所以能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绘画工具的改善。
本书断续读了七天,写了一些摘记。今天一统计已有万字,这些摘记倒使我写小文便利不少。另外关于翻译,从译本的角度来说应该是良心之作。有时候我会好奇译者怎么找了那么多成语来表达,虽然没有原书对照,不过从行文和前后的连贯度。我愿意相信这些成语都译得很精到。我推荐一个愿意读一点现代主义小说,听一点现代主义音乐,看一点现代主义绘画的人读一下这本书。从大框架里发见那些古怪文风,古怪画风等的由来与联系之后,你对现代主义以及手头的现代主义作品会有更深的体悟。而不是只停留于“经典”二字。我当了那么多年虚伪的读者,终于也能真心实意地了解一点现代主义小说的脉络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