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從波德萊爾到貝克特之後
內容簡介
萌發於19世紀中期的現代主義運動是對傳統審美的全面反叛,小說、繪畫、詩歌、戲劇、音樂、舞蹈、建築、設計、電影,幾乎所有藝術形式皆在這場運動中被徹底顛覆。兩百多年來,現代主義餘韻未消,當年的文化先鋒們仍深刻影響着我們今日的文化生活。
現代主義運動緣何而起?為何具有如此強大的魅力和能量?在這本關於現代主義的百科全書式著作中,彼得·蓋伊將「現代主義」這個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為一個個現代主義風格代表人物或一件件名垂藝術史的經典作品,他以波德萊爾為這一波瀾壯闊的研究揭開序幕,追溯了現代主義最初如何以革命者的姿態出現於巴黎。隨後,馬爾克斯的小說、畢加索的繪畫、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蓋瑞的建築等輪番出場,蓋伊在書中將它們或相互比較,或相互融匯,以博學且風趣的筆觸為讀者呈現了一場異彩紛呈的盛會,而現代主義發展、壯大直至衰退的過程在其中得以清晰的顯現。
作者簡介
彼得·蓋伊(1923—2015),美國文化史家,美國國家圖書獎獲得者。德裔猶太人,耶魯大學斯特林榮休教授,曾任紐約公共圖書館學者與作家中心主任。
蓋伊被認為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知識分子和史學家之一,一生著有超過25本著作,《伏爾泰的政治》《啟蒙時代》《魏瑪文化》《布爾喬亞經驗》等等作品奠定了他在同時代歷史學者中的重要地位。蓋伊的研究主題涉及中產階級、啟蒙運動等諸多社會文化史領域,其中,現代主義是他長久以來一直充滿濃厚興趣的議題。
原文摘錄
他對這個世界是忠誠、慷慨和坦誠的。但是在他的有生之年,那廣闊的世界並沒有以同樣的態度來回應他。 只有極少數現代主義者能如此迅速且毫無爭議地從底層變為大師,斯特拉文斯基正是這樣一個特例,他的成功,讓我們更能理解那些不屬特例的其他作曲家何以顧影自憐,如勛伯格所說:「只有在死後才能得到人們的認可。」
書評
標題是書中所引波德萊爾的一個句子。當我初次看到這個句子時,它如一把匕首從書頁中躍出,剜了我的心。我想這可能就是現代主義帶給俗人的一種震撼。
如本書書後所說的——我們都生活在現代主義之中,但什麼是現代主義?依我從前的愚見,現代主義可能就是那些玄乎的畫,亦或是那些詰屈聱牙的現代小說。大概每一個人第一次見到現代主義的一些藝術品時,都會懷疑它們是不是作者在故弄玄虛。我大約知道不少人愛讀經典、世界名著。如果說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近年來已經有爛大街之勢,那麼讀一點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之類的書應該會略深一些。我從前也沾染了這種惡習,也不管「知人論世」之說。只要一本書在哪本「世界名著」系列附錄里有一席之位,就願意拿來一讀,最後附庸風雅得來一句「好書!好書!」。
讀了彼得·蓋伊這本關於現代主義的書,終於對以前所讀的「名著」有了些許模糊的理解。首先,現代主義當然不只是我心目中那幾張印象派的畫或是幾本經典的書。現代主義是一個文藝潮流,涉及藝術的方方面面。作者為了說明這一點,在第二大部分用了「國別體」分別講述了繪畫與雕塑、小說與詩歌、音樂與舞蹈、建築與設計以及戲劇與電影等現代主義藝術。對比從前的誤解,想想聽過的德彪西,上過的建築課,現在覺得現代主義的疆域如此之廣倒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搜颳了本書上出現的眼熟的「世界名著」「世界名畫」與耳熟的「世界名曲」之後,再一細想這些藝術發生的年代,頗有一種拼成了地圖之感。
從書中所知,現代主義不但在藝術品類上疆域廣大。其本身,就在拓寬各種藝術的疆域。作者在書中寫道「我曾指出現代主義有兩個特點:一是對傳統風格進行巧妙的反抗,……第二點,即對內心世界的探索」不說那些難以解讀的抽象派的畫作,印象派的畫就拓寬了繪畫的疆域。學院派的畫作多是在室內精雕細琢的,而印象派則走到了室外,畫出了《聖維克多山》,畫出了《聖拉扎爾火車站》。學院派的畫作都帶着各種「責任感」、「使命感」。而如作者所言:「它(《印象·日出》)是一幅新式繪畫的典型範例,沒有任何故事情節,不帶任何說教色彩;它無意教育觀眾變得更虔誠、更注意品行、更愛國,或者起到激起性慾等作用。」可以說現代主義者們天生長着反骨,「所有的現代主義者都毋庸置疑地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不同尋常、標新立異和實驗性強的東西顯然比那些耳熟能詳、司空見慣和按部就班的東西更加魅力無窮。」畢加索也曾經把現代主義藝術定義為破壞物的集合。現代主義者不但在技術上拓寬,激進如杜尚者,更是以一個馬桶來挑戰藝術的疆域——什麼不是藝術?
雖然現代主義者們這樣那樣得反動,但是他們不是那種幼稚的狂妄者。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現代主義者非常重視傳統的功底,書中提到「他(畢加索)認為,素描是一切的基礎,並指出在他那個年代這項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他在傳統素描技藝方面的文章有力證明了,現代主義畫家中最強硬的反傳統者也可以通過老式的技巧成功達到藝術效果。」以及「他(勛伯格)從未後悔,也從未拒絕過自己最初的變革,但是他越來越認為自己的風格應歸功於歷史。」以甚至有現代主義者(一個純粹的現代主義者,荷蘭建築師和規劃師奧德)說出了反水的話——「我在技術的奇蹟前跪倒,可我認為沒有人會將蒸汽船與帕特農神廟相比。」
當然,有一點需要非常注意,現代主義不是一個集團,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思想上現代主義者大多是獨行俠。王爾德就說過「唯一值得創立的學派,就是沒有信徒的學派。」所以我們可以在現代主義這個巨大的圈子裡看到一些奇葩的現象,譬如達達主義有一句看似矛盾的話——真正的達達主義者是反對達達主義的。而其他互相戧伐的現代主義者更是不可勝數,書中有個有趣的比喻「 先頭部隊一馬當先,冒着猛烈的炮火向敵人進軍,而實驗派畫家及其他人卻把槍口對準了他們自己的後衛」。當然,也正是因為有如此發散到衝突的現代主義潮流,我們才能看到五花斑斕的藝術,我們才能在現代主義里找到「野獸派」、「抽象派」等各種分支。作者說「現代主義中的核心原則是自由主義」。正是因為這種幾乎無限的自由,所以即使如書中第三大部分集中討論的相信極左或極右的人,崇拜希特勒的漢姆生,也都是現代主義的重要力量。政治和現代主義無關。
書中有個讓人最啼笑皆非的事實。就是現代主義者們一生致力於反對「天條律例」,結果到了現在卻被人奉為圭臬,放入經典之列,供人膜拜。所謂「今天的革命者就是明天的經典大師」。當然,苦逼的勛伯格等人除外,現代主義的音樂不像其他藝術領域一樣容易為後人所接受。在我的印象里,中國的語文教育就頗有學院派之風,用枯竭的條框教育學生,以至於在分析文章的時候,老師比作者更理解作品。如書中的一個例子——加西亞·馬爾克斯反對文學史學家們的論斷,他也拒絕「魔幻現實主義」這個稱號,並說自己只不過是個現實主義作家。我想老師們在給作家們貼滿標籤之後,看到這個會不會很尷尬。再比如我從前在學校里老是能聽到的一個狗屁論斷,人品決定作品。從前我並沒有太多材料去反駁這個東西。但是現代主義者們簡直是反駁材料的海洋,無論現代主義者「雞姦」還是「反動」,他們都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藝術。衛道者們醜惡的嘴臉,以及對性的各種掩飾都要被現代主義者們撕爛。書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矛盾,就是現代主義者和他們顧客之間的矛盾,現代主義者厭惡中產階級,然而沒文化的中產階級卻成為欣賞他們藝術的重要金主。很多現代主義者能在美國很好創作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這個矛盾是古老矛盾的延續,從宮廷音樂家時代就有的矛盾。畢竟有幾個人能像莫扎特一樣去擺脫那些貴族?現代主義者們有一個重要的共同語言,那就是「活在當下」。「日常生活是重要的,不是明天,也不是昨天,而是今天。如果你能抓住當下,則「當下」就是你所能獲得的最好成果。」我以前對現代主義有一個小小的疑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時代,即使在歷史流程中,「現代」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代,但是如果「現代」的時期叫「現代主義」,我們這個時候叫「後現代」了,那麼百年之後、千年之後的文藝該如何命名?現在我稍稍懷疑現代主義之所以能取那麼「現代」的名字,可能是「活在當下」這個這個重要觀點的雙關語。不過由於未找到第一個提出「現代主義」這個詞的人,我這一廂的疑惑還不能解決。如今,現代主義成為「過去」,學院式的學習也陷入「過去」的泥淖。不知墳墓里的現代主義者們會不會發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之嘆。
我是個現代藝術的門外漢,沒看過幾本寫現代主義的書。就目前眼界來看,本書應該是一本優秀著述。在讀書過程中我對作者略有幾點小發現。
其一是作者對弗洛伊德的推崇。讀者可以發見弗洛伊德散落在本書各處,他的精神分析法,他的「戀母」「弒父」論。我本以為作者會花一個章節深入分析一下弗洛伊德與現代主義,不過可能是因為本書類似「國別體」的體例,讀到最後,我也沒看到作者以弗洛伊德為軸心的大篇幅分析。我個人對弗洛伊德的看法很模糊,因為讀過的書里有極其貶低他的(如《摩登時代》),也有極其讚許他的(如本書),對於這個爭議人物我不敢妄加評論。
其二是作者對於唯物的那一套不是很信服,譬如作者從一開始就表明他不太喜歡從經濟來分析現代主義的發生,以及到第三部分分析漢姆生時作者有一段話:
當歷史學家面對一位現代主義者同時又是納粹分子這個奇特的事實時,就會想回溯他的人生,在其早年的歷史中尋找初步的徵兆,會預示着其日後令人生厭的結果。可這樣做,就忽視了漢姆生本來可能遵從卻最終並未走上的道路,更是極大地漠視了漢姆生精神上明顯的矛盾。這麼做也會無法認識到精神上的複雜性,即便是漢姆生本人這個研究人類思想的古怪學生,也會覺得這種方法的錯誤太幼稚。簡而言之,支持法西斯主義並不是他一生的必然結果。
作者對於機械的唯物因果分析嗤之以鼻,當是有其更細膩的因果觀。我讀得比較粗,而且沒有讀過作者其他作品,也就不好分析了。不過我個人是比較贊同所謂「唯物」的分析的。譬如我從一個紀錄片裡了解到印象派之所以能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繪畫工具的改善。
本書斷續讀了七天,寫了一些摘記。今天一統計已有萬字,這些摘記倒使我寫小文便利不少。另外關於翻譯,從譯本的角度來說應該是良心之作。有時候我會好奇譯者怎麼找了那麼多成語來表達,雖然沒有原書對照,不過從行文和前後的連貫度。我願意相信這些成語都譯得很精到。我推薦一個願意讀一點現代主義小說,聽一點現代主義音樂,看一點現代主義繪畫的人讀一下這本書。從大框架里發見那些古怪文風,古怪畫風等的由來與聯繫之後,你對現代主義以及手頭的現代主義作品會有更深的體悟。而不是只停留於「經典」二字。我當了那麼多年虛偽的讀者,終於也能真心實意地了解一點現代主義小說的脈絡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