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浩(院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浩
圖片來自中国水科院网

王浩,男,1953年8月生,北京人,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等。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出版专著36部,申请专利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1项,省部级其他奖励10余项。 2016年10月被水利部聘任为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委员。

基本信息

中文名:王浩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53年8月13日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职 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国 籍:中国

人物履历

教育经历

1978.04-1982.07: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农田水利,学士

1982.08-1985.03: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工程水文与水资源,硕士

1987.08-1989.07: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系统工程,博士

1992.07-1992.08: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风险研究中心水资源专题,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1969.09-1973.03: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农业工人、班长

1973.04-1976.01:黑龙江省安达县城郊公社繁荣大队知识青年

1976.02-1978.03:北京大学无线电系工人

1978.04-1982.07: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本科生

1982.08-1985.03: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研究生

1985.04-1987.07: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工程师

1987.08-1989.07: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职博士生

1989.08-1991.11: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副室主任、工程师、高工

1991.12-1994.05: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室主任、高工

1994.06-1997.02: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室主任、教授级高工

1997.03-2001.03: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2001.04-2013.08: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所长、教授级高工

2013.08-至今: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团体任职

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全球水伙伴(中国) 副主席,创新方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创新方法研究会创新方法成就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科技委员会委员等。

高校兼职

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河海大学等世界“双一流”高校担任双聘院士或讲座教授。

学术成就

王浩院士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基于该理论,王浩院士及其团队 :

(1)创建了全口径层次化水资源动态评价方法。构建了具有物理机制的水循环全过程模拟模型,描述现代环境下流域水资源二元演变特征,为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水资源评价提供基础方法论。

(2)创建了全套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三次平衡”的供需分析和基于广义水资源的配置理念,形成了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面向生态的水资源配置、水量水质联合配置以及量质效一体化水资源配置等技术方法,建立了多维均衡调控下的水资源配置决策机制,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水资源配置方法体系。

(3)创建了生态需水过程的定量理论与方法。基于流域自然水循环过程,揭示流域生态水文机理,创建了流域生态水文全过程模拟模型,实现流域生态需水过程的精准化。

(4)创建了水利工程群综合调度理论与方法体系。提出了全链条控制各类误差源的成套气象水文预报技术、水库群优化调度的最优性原理及算法集、水库群面向生态的多目标综合调度模式、渠道水量水质耦合及正反向求解技术、泵站群安全及高效运行关键技术、多闸群自动控制模式等成套技术体系。

(5)创建了面向供需双向调节的水价理论与核算技术。建立了适应中国国情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全成本水价理论,提出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两部制定价理论方法以及水源比价、用户差价等供水价格体系理论与多元定价技术。

(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片天对一片地”核心思想,解析了海绵城市“水量削峰、水质减污、资源利用”三大内涵,基于城市水文模型构建了“内涝积水、产污积污、雨水控用”三大诊断方法,科学归纳凝炼提出了“洪涝蓄排、污染削减、雨水蓄用”三类措施,最终形成了涝水平衡、污水平衡、用水平衡的海绵城市建设系统科学范式。

(7)创建了流域及河流水环境治理成套技术。围绕流域治理,创立生态流域理念,提出基于流域水循环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目标倒逼机制、以流域为单元的系统治理等水污染防治理论和原则,“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水环境治理思路和全过程防控模式及一系列创新方法和创新技术。

(8)创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变化环境下水资源及需水预测预报技术、基于遥感和气陆耦合模式的土壤墒情预警预报技术、水资源实时调度等多项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气候变化下水与生态安全适应性对策的制定提供了重大支撑。此外,结合我国主要水资源问题及其分区特征,整体提出我国水资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