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王浩(院士)

王浩
圖片來自中國水科院網

王浩,男,1953年8月生,北京人,198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博士學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學及水資源學家,教授級高工,博士生導師。現任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名譽所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兼任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長、中國水資源戰略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全球水夥伴(中國)副主席等。獲聯合國「全球人居環境獎」,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出版專著36部,申請專利9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450餘篇,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7項;省部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21項,省部級其他獎勵10餘項。 2016年10月被水利部聘任為水利部參事諮詢委員會委員。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王浩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53年8月13日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職 業: 教學科研工作者

國 籍:中國

人物履歷

教育經歷

1978.04-1982.07: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農田水利,學士

1982.08-1985.03: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工程水文與水資源,碩士

1987.08-1989.07: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系統工程,博士

1992.07-1992.08: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風險研究中心水資源專題,訪問學者

工作經歷

1969.09-1973.03: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三團農業工人、班長

1973.04-1976.01:黑龍江省安達縣城郊公社繁榮大隊知識青年

1976.02-1978.03:北京大學無線電系工人

1978.04-1982.07: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本科生

1982.08-1985.03: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研究生

1985.04-1987.07: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工程師

1987.08-1989.07: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職博士生

1989.08-1991.11: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 副室主任、工程師、高工

1991.12-1994.05: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 室主任、高工

1994.06-1997.02: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 室主任、教授級高工

1997.03-2001.03: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 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

2001.04-2013.08: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 所長、教授級高工

2013.08-至今: 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團體任職

兼任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水利部參事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水資源戰略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全球水夥伴(中國) 副主席,創新方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水利學會水資源專委會主任委員,國家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水利部科技委員會委員, 「創新方法研究會創新方法成就獎」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局科技委員會委員等。

高校兼職

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河海大學等世界「雙一流」高校擔任雙聘院士或講座教授。

學術成就

王浩院士創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環理論,基於該理論,王浩院士及其團隊 :

(1)創建了全口徑層次化水資源動態評價方法。構建了具有物理機制的水循環全過程模擬模型,描述現代環境下流域水資源二元演變特徵,為人類活動影響下流域水資源評價提供基礎方法論。

(2)創建了全套的水資源合理配置理論與方法。提出了「三次平衡」的供需分析和基於廣義水資源的配置理念,形成了基於宏觀經濟的水資源配置、面向生態的水資源配置、水量水質聯合配置以及量質效一體化水資源配置等技術方法,建立了多維均衡調控下的水資源配置決策機制,形成了不同層次的水資源配置方法體系。

(3)創建了生態需水過程的定量理論與方法。基於流域自然水循環過程,揭示流域生態水文機理,創建了流域生態水文全過程模擬模型,實現流域生態需水過程的精準化。

(4)創建了水利工程群綜合調度理論與方法體系。提出了全鏈條控制各類誤差源的成套氣象水文預報技術、水庫群優化調度的最優性原理及算法集、水庫群面向生態的多目標綜合調度模式、渠道水量水質耦合及正反向求解技術、泵站群安全及高效運行關鍵技術、多閘群自動控制模式等成套技術體系。

(5)創建了面向供需雙向調節的水價理論與核算技術。建立了適應中國國情的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全成本水價理論,提出了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兩部制定價理論方法以及水源比價、用戶差價等供水價格體系理論與多元定價技術。

(6)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片天對一片地」核心思想,解析了海綿城市「水量削峰、水質減污、資源利用」三大內涵,基於城市水文模型構建了「內澇積水、產污積污、雨水控用」三大診斷方法,科學歸納凝鍊提出了「洪澇蓄排、污染削減、雨水蓄用」三類措施,最終形成了澇水平衡、污水平衡、用水平衡的海綿城市建設系統科學範式。

(7)創建了流域及河流水環境治理成套技術。圍繞流域治理,創立生態流域理念,提出基於流域水循環的污染物總量控制、環境目標倒逼機制、以流域為單元的系統治理等水污染防治理論和原則,「源頭減排-過程阻斷-末端治理」的水環境治理思路和全過程防控模式及一系列創新方法和創新技術。

(8)創建了「氣候-水文-生態」耦合模擬、變化環境下水資源及需水預測預報技術、基於遙感和氣陸耦合模式的土壤墒情預警預報技術、水資源實時調度等多項理論與技術體系,為氣候變化下水與生態安全適應性對策的制定提供了重大支撐。此外,結合我國主要水資源問題及其分區特徵,整體提出我國水資源管理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對策。[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