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永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永兴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王永兴(1914-2008),辽宁省昌图县人。一生秉持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既表现在行动上,也贯穿于研究中。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 [1]

1980年评为教授,1986年离休,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创建做出了重大贡献,曾任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2008年9月15日18时,王永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北京逝世,享年95岁。 [2]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教授,学者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辽宁省昌图县

出生日期----1914年

逝世日期----2008年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文系

人物简介

王永兴(1914-2008),辽宁省昌图县人。

人物履历

1934年至1940年就读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文系、历史系,获学士学位;

1940年至194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学部。

1943年至1945年,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助教;

1945年至1946年,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助教;

1946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历史系讲师;

1952年至1955年,任清华工农中学常务副校长;

1955年至1958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

1958年至1978年,在山西省教育学院任教,曾参加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的工作;

1978年调至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任教,

1980年评为教授,

1986年离休,

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创建做出了重大贡献,曾任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

2008年9月15日18时,王永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王永兴教授一生秉持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既表现在行动上,也贯穿于研究中。

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他积极参加了"一二·九"爱国民主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王永兴教授是我国较早进行敦煌学研究的学者之一,而他的研究的动力就是要赶超国际水平。

王永兴教授曾悲愤地说:"我爱我华夏民族数千年优良的传统学术文化,现在敦煌文书研究的落后使我感到惭愧耻辱。

我是个读书的中国人,不雪耻自强,何以为人!"本着这样的信念,他在繁忙的编辑中学历史教科书工作之余,筚路蓝缕,勤奋研读,撰写了《敦煌唐代差科簿考释》一文。

此文在《历史研究》1957年第4期上一经刊出,即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不但为中国赢得了荣誉,而且在此后几十年成为敦煌学研究的必读之作,影响了几代学人,也推进了中国经济史的研究。

十年浩劫期间,王永兴教授在九死一生的恶劣条件下,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屈不挠,坚持研究,他的《介绍敦煌文书西魏大统十三年计帐户籍残卷》一文,就是这样的劫后余稿。

即使身处逆境、遭受长达20多年的迫害,王永兴教授的拳拳爱国之心也从未改变。

王永兴教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执着勤奋进行学术研究,精心培养人才。

王永兴教授回到教学研究岗位后,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之中。

在十余年中,他每学年坚持讲授两方面的课程,一是唐史,包括唐代经济史、唐代政治史、唐代制度史,以及唐史专题专书等课程;一是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

王永兴教授认真准备每一门课,讲授详尽深透,高屋建瓴。

而且在课堂以外,对每一个选修其课程的学生,都进行个别辅导,耳提面命,诲人不倦。

通过这种严格的训练,言传身教,王先生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人才,他们大多成为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骨干,薪尽火传,桃李遍天下。

王永兴教授高瞻远瞩,锲而不舍,甘做人梯。他在执着勤奋研究学术和精心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关心着历史学系的学科建设。

1981年,他为创建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后更名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多方奔走协调,做出了卓越贡献。

时至今日,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史学研究机构,被国家教育部评为首批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为中国史学界培养出了一批优秀人才。

王永兴教授受教于一代宗师义宁陈寅恪先生,并曾担任陈寅恪先生的助手多年。

他时刻以陈寅恪先生为楷模,治学做人,一丝不苟;尊师敬师,一生不变。

他遵循陈寅恪先生"长编考异"之法,钩沉索隐,潜心研究,孜孜不倦。

在晚年目衰手颤、书写不便的情况下,他仍苦学电脑,著述不缀,成绩斐然。

他先后出版了《隋唐五代经济史料汇编校注》(第一编上下)、《唐勾检制研究》、《陈门问学丛稿》、《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敦煌经济文书导论》、《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唐代后期军事史略论稿》等专著,均为"发覆"之作,开拓创新,建树非凡,嘉慧后学。

他以弘扬义宁之学为己任,辛勤整理陈寅恪先生读书札记,主编《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深入研究陈寅恪先生治学方法,撰著《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发皇心曲,烛照幽微,其耿耿拳拳之心,感人至深。

他还在出版困难的情况下,主编了五大册《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成为中国敦煌学研究的里程碑。

王永兴教授一生胸襟坦荡,爱憎分明,耿介刚直,善良纯真。他意志坚强,百折不挠,提携后学,循循善诱。王永兴教授的猝然辞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师长,使我国史学界蒙受了重大损失,令人感到无比惋惜和万分悲痛。

王永兴教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为史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风范,他留给亲友、同事、学生的关爱与期望,将永远激励后人在人生和学术的道路上前行。

著作

1《隋末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8月

2《隋唐五代经济史料汇编校注》(第一编上下),中华书局,1987年4月

3《唐勾检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

4《陈门问学丛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

5《敦煌经济文书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6月

6《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7《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

8《王永兴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9《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昆仑出版社,2003年4月

10《唐代后期军事史略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11《王永兴说隋唐》,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

论文

1《中晚唐的估法与钱币》,《社会科学》5卷11期,1949年。

2《论朔方军》,《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1950年

3《专制主义在唐代行会制度上的表现》,《光明日报》1956年2月16日

4《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试教工作里的一些经验》,《历史教学》1956年6月

5《介绍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历史教学》 1956年7月 4

6《从西晋到唐劳动人民徭役负担的减轻》,《光明日报》1956年8月30日

7《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基本线索和重点》,《历史教学》1957年3月

8《关于唐朝法律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1957年4月

9《敦煌唐代差科簿考释》,《历史研究》1957年12期。

10《<唐律>所载"同居有罪相为隐"一语如何理解》,《历史教学》1962年3月

11《论魏徵》,《学术通讯》1962年3期,37-42页

12《关于唐律疏议中三条律疏的修改》,《文史》8辑,1980年

13《唐田令研究--从田令和敦煌文书看唐代土地制度中的几个问题》,《纪念陈垣诞辰百周年史学论文集》,1981年

14《试论唐前期布的货币职能》,《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1年

15《介绍敦煌文书西魏大统十三年记帐户籍残卷》,《历史论丛》2,1981年

16《唐天宝差科簿研究--兼论唐代色役制度和其他问题》,《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1982年

17《唐代土贡资料系年――唐代土贡研究之一》,《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4期。

18《试论勾官――唐代官制研究之一》,《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2辑,1983年

19《试论唐代丝纺织业的地区分布》,《魏晋隋唐史论集》2卷,1983年

20《七十年来我国敦煌研究文献目录》,《丝路访古》,1982年

21《吐鲁番出土范德达告身校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2辑,1983年

22《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史研究》,《文史知识》1985年6期

23《论唐代前期行政管理的较高效率与法制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3期

24《关于唐代均田制中给田问题的检讨--读大谷欠田退田给田文书》, 《中国史研究》1986年1期

25《唐代的小自耕农和租佃制及其他》,《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4期

26《敦煌写本唐开元水部式校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 1986年

27《略谈陈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清华大学学报》1986年1期

28《再论唐代勾检制-唐代官制研究之二》,《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2期

29《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关唐勾检制资料试析》,《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4辑 1987年

30《论唐代的均田制》,《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2期

31《论韦皋在唐和吐蕃、南诏关系中的作用》,《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2期

32《关于唐代后期方镇官制新史料考释》,《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33《武则天长安二年西州括田括户中官府勘田支书考释》,《出土文献研究续集》 1989年

34《关于唐代门荫制的一些史料校释》,《郑天挺纪念论文集》 1990年

35《伯三三四八背文书研究》,《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 1990年

36《关于唐代流外官两点意见--唐流外官制研究之二》,《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2期

37《读吐鲁番文书札记二则》,《中国文化》4卷? 1991年

38《吐鲁番出土唐代天宝四载十--十二月交河郡财务案残卷考释》,《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5期

40《读吐鲁番出土唐代军事文书札记》,《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 1992年

41《通典载唐开元二十五年官品令流外官制校释》,《文史》35辑 1992年

42《杨隋氏族问题述要》,《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 1992年

43《吐鲁番出土唐西州某县事目文书研究》,《国学研究》1卷 1993年

44《论敦煌吐鲁番出土唐代官府文书中"者"字的性质和作用》,《九州学刊》5卷4期 1993年

45《读吐鲁番文书札记》,《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1期

46《唐灭高昌及西州庭州考论》,《北大史学》2 1994年

47《试论唐代前期的河西节度使》,《国学研究》2卷1994年

48《敦煌吐鲁番出土唐官府文书缝背表记事押署钤印问题初探》,《文史》40辑 1994年

49《学习柳如是别传的一点体会――柳如是的民族气节》,《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50《陈寅恪史学的渊源和史学思想述略稿--斯文自有千秋业》,《学人》10辑1996年

51《读〈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学人》2辑 1996年

52《论唐代前期幽州节度》,《学人》11辑 1997年

53《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的史学》,《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4期

54《论唐代前期的陇右节度》,《国学研究》4卷 1997年

55《宋本大唐六典说明》,《一九一一――一九八四影印善本书序跋集录》,中华书局,1995年

56《简述陈寅恪先生之学》,《学人》13辑,1998年

57《陈寅恪"读书不肯为人忙"述义》,《学人》14辑,1998年

58《试论唐太宗对敕勒族的政治军事政策》,《北大史学》6卷,1999年

59《敦煌文书与唐史研究》,《文物》2000年8期

60《陈寅恪先生对华夏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述略稿》,《学术研究》2000年12期

61《关于敦煌文书研究的两点意见》,《东方》2000年7期

62《关于读资治通鉴的一些意见》,《文史知识》2002年1期

63《述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之作的重大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3期

64《学习〈唐代政治史述略论稿〉的一些体会》,《书品》2003年4期

65《唐人小说红线的历史背景》,《文史知识》2004年2期,100-103页

66《唐人小说虬髯客与唐史研究》,《文史知识》2006年6期,74-76页

67《论李靖》,《仰止集――王玉哲先生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5-66页

68《读《唐六典》的一些体会》,《文史知识》2009年1期

主编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1至5辑,中华书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990年

《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整理

《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4月。

《陈寅恪读书札记·韩翰林之部》,《陈寅恪读书札记二集》,三联书店,2001年

点校

《通典·食货典》卷一至十二,《通典·职官典》卷十至二十二,中华书局,1988年

在国内外学术机构和刊物中的任职情况:

主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1至5辑,《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等。

参考来源

  1. 王永兴 ,名人简历网
  2. 王永兴 ,孔夫子旧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