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王晓明 | |
---|---|
国籍 | 中國 |
知名作品 |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 《所罗门的瓶子》 |
王晓明(1955年6月-),浙江义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家。
生平
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1979年转读该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许杰和钱谷融,198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1992年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庄重文文学奖”[2]。2000年9月至2001年8月,在哈佛大学东亚系和燕京学社从事教学和研究。历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3]。担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协会员,上海分会理事、《文艺理论研究》副主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4]。
作品《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经典节选)
P3:“一个人要直面人生,也须是那人生是可以直面的,倘若这直面竟等同于承认失败,承认人生没有意义,承认自己是个悲剧人物,必然要沉入绝望的深渊,等待无可延宕的毁灭——你还能够直面吗?不幸的是,鲁迅恰恰遇上了这样的人生。我甚至想,能够懂得这人生的难以直面,大概也就能真正懂得鲁迅了吧。
P6“我们每一个人刚踏上求知之路的时候,总会遇到社会为我们规定的一整套标准课本,社会正是靠着这样的课本,来制造着一批的标准公民,延续它对新一代社会成员的精神统治。因此,一个人要想在社会成规面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首要的条件,就是看他能不能在那一套标准课本之外,寻找到别样的课本,正是这些非标准的课本,将向他提供发展自己精神个性的内在动力。幸运的是,从这个撅着嘴,一笔一划地影写《荡寇志》的孩子身上,我正看到了这种可能性。”
P13“写这信之后一年,在广州,青年学生问他为什么憎恶旧社会,他更这样回答:‘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像看王子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从那时起,我就恨这个社会。”最激烈的憎恨,往往产生于盲目的欢喜,最厌世的人,正可能原是爱世的人,读者鲁迅的这两段文字,我不能不敢开命运的残酷,它先是给鲁迅一个宽裕的童年,然后在他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扯掉那一层狰狞人生的伪装布,把社会和人性的丑陋和卑劣直推到他的鼻子底下。”
P16“二十多年后,他回忆这离乡的情形:‘好。那么,走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语气间似乎充盈着一种主动与绍兴城决绝的意味。可我细读他的这些诗文,却更强烈地感受到他当时的心境的另一面,这个“涕不可抑”的年轻人痛感到寂寞和孤独,似乎既没有奔赴新世界的兴奋激动着他,也没有开辟新生路的自豪支撑住他。就像一头被赶出家园的不合群的小兽,惟其不知道前面是什么,路途茫茫,才忍不住要时时回眸故土,呻吟出失群的凄凉。”
P20“一九六零年初夏,鲁迅返回东京,这时候他已经二十六岁了。用去了八年的青春,从中国到日本,又从仙台回东京,四处寻求生路,却总是走不通,逗乐一个打圈子,还是回到老地方。没有钱,也没有文凭,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他此后一生命运的雏形,在这时候已经显露得相当清晰了。”
——当时在日本的生活,鲁迅显示了与其他有良知的中国文人不一样的硬气。
P22“事实上,鲁迅在读到《天演论》之前,脑子里原有的历史观念,就正是复古和循环的那一套,他别无选择,他看到的只有这一种观念,就只能接受他。”
P22“不用说,他愈是厌恶四周的现实,这种历史悲观主义就愈对他造成精神的重压。一个人不满现状,总是因为他另有一个理想,既然现实已经是一个坏得世界,那他理想中的好的世界,就只能存在于将来,也就是说,不满现状者的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将来。可是,传统的历史观念却告诉你,你憧憬的将来并非真正的将来,它实际上是过去,你改变现状的唯一出路,就是复活过去。但是,你和统治着现实的既存的势力相比,谁和过去更加接近呢?当然是它,不是你,因此,传统的历史信仰实际上是把反抗现实者引诱到了气馁的边缘,你是在和一个比你更有资格代表理想的对手作战,你稍微缺乏一点毅力,就会一下子跌进绝望的深渊。”
P26“他开始长篇大论地抒发去仙台之前就已经形成的那些思想。譬如《人之历史》,是宣传进化论,《摩罗诗力说》,是崇扬文学中的‘斯巴达之魂’,《文化偏至论》是鼓吹改造人心,再造精神,与四年前写下的《月界旅行弁言》的题旨,几乎一模一样。”
P27“如此蔑视大众,把他们对启蒙的态度设想得这么坏,我实在要怀疑,他又怎么能维持住向大众启蒙的热情。”
“大概也就是这种对大众的深刻的不信任,使他自我激励的誓词‘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接轩辕’,显露出那样双重的意味,既是发誓献身,却又倍感孤寂。他甚至把承受孤独判定为启蒙者的一项必备条件。”“我总以为,启蒙者是不能对多数失去信心的,因为他的希望,他个人的价值,就正系在那个多数身上;他也不能把孤独视为当然,更不能把它看成自己的永久伴侣,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孤独正意味着他的无能与失败。”
P32:“当鲁迅坐在榻上一支连一支的吸烟,伏案疾书的时候,他大概没有想到,他写下的这些长篇大论当中,竟有着许多矛盾的地方。历史究竟是进步的,还是不进步甚至倒退的?个人的价值究竟是在自己身上,还是在社会和别人身上?对一个社会的拯救来说,究竟是推动物质进步最重要,还是重建精神信仰更重要?他在东京的那几位朋友,倘若有谁向他追索这些问题的答案,他多半要回到不出的吧,就在那启蒙主义的乐观信仰催促他拿出斩钉截铁的回答的同时,另一种深藏的怀疑却会伸出手来,在半道上截住它们。在那个意气风发的启蒙者的姿态背后,实际上是一颗被各种矛盾纠缠住的犹豫不定的灵魂。”[5]
著作
著作单行本有[6]:
- 《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
- 《所罗门的瓶子》
- 《潜流与旋涡——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家的创作心理障碍》
-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 《王晓明自选集》
- 《半张脸的神话》
- 《在思想与文学之间》
- 《近视与远望》
- 《横站》
参考来源
- ↑ 《当代中国中青年学者辞典》编审组编. 当代中国中青年学者辞典. 北京:团结出版社. 1991.10: 816. ISBN 7-80061-529-4.
- ↑ 王生洪主编. 上海高等教育系统教授录 续. 同济大学社. 1994.08: 113. ISBN 7-5608-1396-8.
- ↑ 方明伦主编. 上海大学教授录.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2: 98. ISBN 7-81058-502-9.
- ↑ 任孚先,武鹰主编. 中外文学评论家辞典.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1.05: 194. ISBN 7-5383-1345-1.
- ↑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读书笔记, 新浪网, 2011-11-22
- ↑ 王磊光. 呼喊在风中 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01: 248. ISBN 978730912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