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9年8月20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8月20日) |
王曠 | |
---|---|
出生 | 274年 |
逝世 | 320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丹陽太守 |
王曠(274-320)字世弘,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父親。歷官丹陽太守、淮南內史、淮南太守。善隸書、行書。
目錄
人物經歷
王曠,約於305年8月任丹陽太守,到306年初被陳敏驅逐。西晉的八王自相殘殺,造成天下大亂,朝政最後落入東海王司馬越之手,時在305年左右,司馬越全面掌權。追隨東海王的第三代琅邪王司馬睿奉命鎮守下邳,由於王曠與司馬睿是姨兄弟,王曠306年初,來到了下邳。此時,局面已不可收拾,再加上北方少數民族乘機南侵,朝廷岌岌可危。王曠給司馬睿畫策出路:朝廷不穩,北方不保,是時想要有所作為,必謀鎮建鄴,吾兄導與東海王之司馬王衍友善,可從中為王兄通語,再王兄可請徐州刺史裴盾、安東府長史裴邵轉請於東海王妃,睿從其計,並使王曠遊說王氏精英。東晉人裴啟所撰《語林》說:「大將軍(敦)、丞相(導)諸人在此時閉戶共為謀身之計,王曠世弘(曠字世弘)來在戶外,諸人不容之。曠乃剔壁窺之,曰:『天下大亂,諸君欲何所圖謀?』將欲告官。遽而納之,遂建江左之策。」此事當在306年。
為了使西晉王朝能有退步,以備不測,東海王司馬越採納了過江之議,任命琅邪王司馬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鎮建鄴。307年,在王氏諸賢策劃下,臨沂王氏及其他大族千餘人隨同琅邪王司馬睿攜家南渡,來到建業。王曠家屬當隨家族南遷,而王曠本人卻被司馬睿(307年,司馬睿來到建鄴以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為親信王曠謀淮南太守,有興邦之謀)安排到淮南做了太守(王曠鎮淮南為司馬睿穩固揚州政權,非常重要,也許此舉令東海王忌彈,致有309孤軍救上黨之事。)
“ | 309年,劉元海遣子劉聰及王彌寇上黨,圍壺關。并州刺史劉琨使兵救之,為聰所敗。 | ” |
— 《晉書·惠帝紀》 |
掌握朝政的司馬越派王曠去救壺關(司馬越之遣王曠救上黨是謀弱司馬睿之計)。310年王曠率三萬軍(其中應有淮南郡5千兵,其餘2500兵,不知何所來)。與劉聰戰於上黨,全軍覆沒,王曠下落不明。
參見《通鑑》:漢主淵以王彌為侍中、都督青、徐、兗、豫、荊、揚六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青州牧,與楚王聰共攻壺關,以石勒為前鋒都督。劉琨遣護軍黃肅、韓述救之,聰敗述於西澗,勒敗肅於封田,皆殺之。太傅越遣淮南內史王曠、將軍施融、曹超將兵拒聰等。曠濟河,欲長驅而前,融曰:「彼乘險間出,我雖有數萬之眾,猶是一軍獨受敵也。且當阻水為固以量形勢,然後圖之。」曠怒曰:「君欲沮眾邪!」融退,曰:「彼善用兵,曠暗於事勢,吾屬今必死矣!」曠等逾太行與聰遇,戰於長平之間,曠兵大敗,融、超皆死。 聰遂破屯留、長子,凡斬獲萬九千級。上黨太守龐淳以壺關降漢。劉琨以都尉張倚領上黨太守,據襄垣。
(《通鑑》所記,是否確實,猶未能定,因為沒有更多可靠資料證明王曠戰敗後是死是降。以王曠之深謀遠慮,309年以前地位名望還在王導之上,決不能昏聵至不知時局之險惡,如真是要救上黨,也不能遠隔數重州郡調淮南兵,且王曠之淮南守,統兵不過5000人。另遣25000兵,計30000弱兵,驅馳數千里與劉聰、石勒戰猶如羊入虎口,既使普通平民亦知必敗,何用兩個手下將軍多說,內中隱情難猜。)
史實雖容不得推測,但依然可據史實進行探討:所論是否合情合理,依王曠與司馬睿關係之密切,為睿謀帝位之功勳,元帝即位(王曠失蹤8年之後),當給予王曠特別優厚待遇,既使王曠已死,亦當有厚賞追贈,事實確不如是,令人費解:東晉初建,睿甚倚重王導、王敦等,若王氏諸賢與曠諧和,睿當為安撫王氏厚贈為其而死之王曠。今反是,則可能王曠戰敗而降,念及關係親厚,王氏諸賢用命,不忍心提起王曠之降,給王家人臉面,故爾,史無所記;另一可能是,王氏諸賢不欲提及已戰死之王曠,不讓分移鎮建鄴之功。這個說法也難以服眾。總之,說王曠降者不確,死者無據,暫以下落不明下筆,似為稍妥,待異日有新證據出,再為定論,未為晚矣。
從羲之誓墓等記錄中,看到,王曠多年後,靈柩南遷,並與夫人合葬
“ | 羲之敢告二尊之靈。羲之不天,夙遭閔凶,不蒙過庭之訓。母兄鞠育,得漸庶幾 | ” |
— 《晉書·王羲之傳》 |
從中可看出,王曠310年或死或降或隱,後來死了,但史書沒有記錄。王曠之一生,雖然未能享建東晉之功,然有一個兒子書聖王羲之,足享譽千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