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王少伯:1926年9月18日生于江苏盐城阜宁县沟墩镇丁王庄。当时江苏盐城是新四军的根据地,少年时期的王少伯15岁便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连长,后调到39军115师343团。这个团的前任领导有徐海东、王平、刘震、吴焕先、陈先瑞、吴信泉、张云天、张池明等中将以上干部。王少伯在343团当营长,团长是王扶之,师领导是我们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颜文斌。曾在朝鲜战场上大战砥平里,歼灭美军450人。在朝鲜参加1~5次战役,参战45次,歼敌4380人。因343团在四平保卫战,攻克锦州,攻克天津,攻克镇南关中都是主力,因而被评为十大英雄团之一。[1]1968年调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副师长,1969年10月任六师师长,1976年任沈阳军区守备五师师长,1979年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1989年离休。现居哈尔滨。 仍担任着黑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会长。这是一位传奇将军。其人生颇有传奇色彩。这位新四军老战士和抗日老兵,15岁参加革命,戎马生涯身经百战,却未负过伤,连皮肉都没擦破过。他指挥过许多次大大小小的战斗,却从未打过一次败仗。他曾统率6万军垦战士和6万知青,终将建三江这片茫茫无际的沼泽地开垦出来,创造了军垦史上的奇迹。1954年、1955年他连续两次被选中参加国庆阅兵,且都在第一方队第一排,走在受阅部队的最前列。[2]
基本信息
姓名 | 王少伯 | 职业 | 农垦六师副师长、师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白城守备区副司令员、黑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会长 |
国籍 | 中国人 | 出生地 | 江苏盐城 |
民族 | 汉族 | 毕业院校 | 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 |
出生日期 | 1926年9月18日 | 主要成就 | 参加过四平保卫战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参加过解放战役、解放后开垦建设了北大荒、 |
戎马一生
身经百战
王少伯的人生颇有传奇色彩。这位新四军老战士和抗日老兵,13岁参加革命,戎马生涯身经百战,却未负过伤,连皮肉都没擦破过。小小年纪王少伯就勇敢地跑到抗日根据地投奔新四军,到一师二旅特务营当战士。在党的教育下迅速成长,于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班长、排长升至连队文化教员。1945年在淮安与日军的最后一场战斗中,他受命带领全团的民扶担架大队,出色的完成了在火线抢救伤员的艰巨任务。
解放战争的硝烟里,王少伯所在的新四军三师,在黄克诚师长的带领下,从苏北开赴东北。他历任兵团三师八旅二十三团的民扶大队长、收容队长。后又成为东北民主联军二纵队四师十一团七连指导员。打大岭、打农安、打长春,他身先士卒,指挥得当。打农安,缴获一匹黑色大洋马,马鞍子是珍珠镶的;打长春,打“满洲国”中央银行,缴获钱币无数;他命令战士每人必背三支新枪;参加四平保卫战;解放哈尔滨,他带领部队从西江桥攻入哈尔滨。在抗美援朝首战云山战斗中,他亲自指挥炸毁了美军王牌师第一辆重型坦克;他指挥全营800人抵抗敌人8000人,在以一打十的殊死战斗中,打退敌人16次冲锋,坚守阵地寸土未失。
和平年代,他任一一五师主力团(平型关大战主战团)团长。参加过辽东军事大演习。升任沈阳军区守备五师师长后在呼盟演习,以出色的战绩受到上级表扬,他在沈阳军区党代会上介绍经验,他的事迹上了《解放军报》头版头条。
1979年,对越反击战时又对苏备战,他带领全师,训练有素,军民团结,受到肖全夫等三位沈阳军区常委的表扬。沈阳军区李德生司令员亲自提拔他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到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深造。
国庆受阅
建国后,1954年、1955年王少伯连续两次加入受阅部队,参加国庆大典,且都走在第一方队第一排,还有一次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这是他引为自豪的人生履历。
1954年,时任某坦克团团长的王少伯,被上级选派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南京军事学院当时是我军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高级军事人才的摇篮。王少伯为自己能到最高军事学府深造而感到自豪。他是该院基本系的学员,兼学员组长。1954年6月1日下午,学院召开大会,院领导宣布了上级命令,该院要选派200人到北京参加国庆阅兵,并就此项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当年受阅部队人员条件包括政治背景的审查、队列动作的考核以及容貌、身体素质等诸多方面,样样都要过关。
受阅部队从全军60个单位抽调编成,南京军事学院方队被安排为阅兵式的第一方队。王少伯不仅在第一方队,因他身材、长相等符合要求、训练情况优秀,又被选在第一排,走在受阅部队的最前面。据后来王少伯回忆:第一方队先是齐步走,走到天安门前方;随着指挥口令,立即变成正步走,面部整齐向右转,看向天安门城楼。当他们开始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广播中介绍道:“现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军事学府——南京军事学院的高级军官方队,他们精神抖擞,迈着整齐的步伐,他们的精力多么集中,臂摆多么的一致,这是我们的威武之师、雄壮之师、战无不胜的高级军官方队,他们正向天安门走来,接受毛主席、党中央的检阅。”王少伯说:“当我们听到这些鼓舞人心的话语,倍感振奋。
我们第一方队经过金水桥只有短短两分钟时间,却训练了四个月,但吃再多的苦、流再多的汗,都值!”
1955年10月1日,王少伯再次参加受阅部队,参加国庆大典,这一次他仍然走在在第一方队第一排面。王少伯还有一次国庆观礼,也鲜为人知。1969年国庆节,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接到上级命令,从该兵团抽调200人赴京参加国庆活动。时任该兵团第六师师长的王少伯,受组织上委派担任总领队,作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几十万人的代表,王少伯被安排在天安门观礼台观礼。
创造农垦新奇迹
上世纪六十年代,王少伯出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师长。开赴这片荒无人烟的沼泽地。拓荒牛有个牛劲,下山虎有个虎劲。王少伯带领官兵、职工和下乡知青,向荒原宣战。
没有水,喝草场里的水;粮不够,打野鸭子烧着吃。北大荒蚊子不光嗡嗡叫,也动真格的,叮上你就让你长大包;大瞎蠓更吓人,叮人肉又痛又肿。咬得战士们像伤兵一样,住在简易苫布栅子里,战士们戏称“风雨楼”。一喘气一口小咬,其艰苦其受罪可想而知。
1968年底,一下子忽拉拉来了几万名知青,加上原有的部队官兵,吃住行都成了严重问题。几天吃不上盐、油。菜无油不香、无盐无味,哪还奢望能吃上肉呢?
成品粮供应不上,吃原粮,煮小麦吃,难下咽也得往下咽。冬天没有水——化冰,夏天沼泽地下陷。在这样的恶劣环境里,王少伯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受苦,同开荒。一块一块地开,一块一块地啃,创造了一年开垦107万亩的农垦史上的新纪录。
在此期间,王少伯白手起家,率领数万官兵、职工、下乡青年战天斗地,创造“建三江”粮食基地,建成了一个下属15个分场,粮油总面积达1000万亩的现代化商品粮基地,为国家做出了特殊贡献。
1976年5月沈阳军区司令李德生指名调王少伯到守备五师任师长,不到三年,该师面貌焕然一新,军区的首长对他的评价是“王少伯到哪里,哪里就有新变化”。1979年6月王少伯升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同年10月被选调到北京军事学院学习一年,1980年毕业后归队。1981年调任吉林白城守备区第一副司令员任,直至1989年离休。
王少伯将军在军中获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两枚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勋章,他的事迹入编《国民革命军新四军将士画册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39集团军军以上首长名录》《黑龙江当代名人》[3]
视频连接
参考文献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