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太僕, 原名王冰(約710年~805年),別號啟玄子、啟元子,唐朝中期醫家。
人物生平
[1][2]
王冰生平資料零散,多認為他曾業儒而仕,篤好易老,究心醫學,治學嚴謹,學識廣博而融通。
唐代崇奉道家,高祖為提高皇族李氏地位,尊老子為遠祖,高宗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當政,親為《道藏》作注,加封莊子、庚桑子為「真人」,下詔士庶各家必藏《老子》、《莊子》等道家著作。王冰生活於中唐亂世,自幼受道家陶冶,故道號啟玄子,自稱「冰弱齡慕道,夙好養生」(《黃帝內經素問•序》)。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曾有「王公以下皆習老子」的詔令,「冰仕唐為太僕令」在高宗之後,他肯定受到這個詔令的影響。道家提倡「無為」、「無欲」、「恬澹為上」,「內在養生,外在避世」。王冰亦崇「清淡」,其著《素問釋文》,正值「安史之亂」。「比屋盪盡,人悉以紙為衣」(《舊唐志》),民不聊生,而他竟在不惑之年,亂世之中,潛心避世十二載,可見其道家思想之深。道家重視養生,希望長生不老,與天地萬物同歸。王冰自幼篤好養生,留心醫學,「敷暢玄言」,期望「君臣無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齡之年」。
醫學著述
[3][4]
王冰因注《素問》聞名,「正謬誤者六千餘字,增注義者二千餘條」,宋代林億等評價「王氏之功於《素問》多矣」。該本又稱《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成書於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是《素問》現存最早的全注本,自宋代列入官修、官學而廣為流傳。
王冰提出「而世本紕繆,篇目重迭,前後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歲月既淹,襲以成弊。」也就是說,《黃帝內經素問》的內容和編輯中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已經構成了弊病,因而「精勤博訪,以師授之『秘本』,參以全元起注本」。王冰花費12 年時間,對於《素問》進行了重新的編纂,所謂「歷十二年,方臻理要」。並補「天元紀大論」等7 篇舊藏之卷,合成81篇、24 卷,即《補註黃帝內經素問》,亦稱《次注黃帝內經素問》或《黃帝內經素問》,又《釋文》1卷。除此之外,因《補註黃帝內經素問》「辭理秘密,難粗論述者,別撰《玄珠》,以陳其道」,故尚有《玄珠》一書,在宋代已佚失。王冰愛好醫學,善於養生,在《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中自稱「弱齡慕道,夙好養生,幸遇真經,式為龜鏡」,他對於養生方面也頗有研究,對於人體各部器官也具有一定的認識。763 年,王冰以80 多歲的高齡辭世。
醫學成就
整理次注《素問》[5]
《黃帝內經》是祖國醫學的經典著作,「歷代寶之,未有失墜。」它的傳本到後漢張仲景編寫《傷寒雜病論》時,首先被撰用。晉代王叔和、皇甫謐也以《內經》的內容為主,分別編成專門醫書——《脈經》和《針灸甲乙經》,南朝全元起為《內經》作訓解,隋朝楊上善作分類編纂,至此訓解注釋《內經》的僅此兩家。全氏、楊氏的《內經》傳本到唐寶應年間,是「世本紙繆,篇目重迭,前後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歲月既淹,襲以成弊。」
面對如此混亂不堪的《素問》傳本,在有關資料相當缺乏的條件下,王冰精心研究,廣泛收集資料,訪求請教精通《內經》的學者,經過十二年的努力,才真正掌握了要領,探求出其中的正確與錯誤,進行整理次注。還在郭子齋的書房裡,得到先師張公的《內經》秘藏版本,經過詳細參閱,加以撰述,將舊藏的第七卷加入,編纂成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合刻成一部,並在文字語言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對於「其中簡脫文斷,義不相接者,搜求經論所有,遷移以補其處。篇目墜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義。」
《素問》傳本經過王冰這樣的補輯修訂之後,流傳至今,是唯一完整的範本。他關於《素問》的許多釋文,也是對《素問》學術思想的傑出發揮。
以道釋經[6]
《素問》本身就有不少道家學說的滲透。如其「精、氣和神的學說,主要是道家的主張」,其有關養生的內容,亦明顯地反映了道家的思想(《中國醫學史略》)。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其注釋特點,則往往以道家思想診釋《素問》之說,復在原有道家學說的基礎上,據道發揮,使之更富有道家色采。依據有二:其一,釋文直接引用道家著述凡五種,原文二十五條,注釋《素問》。計《老子》十七條,《莊子》一條,《庚桑楚》五條,《廣成子》一條,河上公一條,占所引諸家著述之冠;其二,在王冰自註裡,亦多運用道家的思想觀點。
整理闡述運氣學說[7][8]
運氣學說是中醫學術思想的組成部分。《素間》中有「天元紀」、「五常政」、「五運行」、「六元紀」、「六微旨」、「氣交變」、「至真要」等七篇,是專題論述運氣學說的。然而,這七篇大論在南朝全元起訓解《內經素問》時就散失了,至唐代經王冰整理才補進該七篇大論。
王冰不僅傳運氣之學,而且對其作了深刻的發揮和闡述。他對於運氣學說的認識是建立在四時自然、曆法物候、天文地理、人體生化基礎之上,借研究運氣規律,以防治疾病。
王冰認為自然界「在地成形」,即五運,「在天為氣,」即六氣。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無不處在五運回薄、六氣往復的運動過程中。在正常的自然條件下,「夭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交合,故萬物生化,無有休息,而各得其所也」。這時「物生脈應,皆必合期」,人體少病或不病。但是,四時物候常「氣有勝負,虧盈無常」,「不應有而有,應有而不有,是造化之氣失常,失常則氣變,變常則氣血紛撓而為病也。」王冰根據「五運六氣」與人體三陰三陽經脈緊密聯結在一起的關係,詳細論證了司天在泉,客主加臨、淫郁勝復,太過不及等運氣理論。王冰把自然界的運氣規律與人體的生老疾病統一起來,從客觀上來探討運氣變化與人體健康的關係,這在臨床實踐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基於五運六氣格局的時行民病、疫病預測方法,主要是通過運氣格局推演,結合氣候、物候、藏象、病候的特徵描述,得出自然應時之氣、非時之氣盛衰及其對人體藏府之氣影響的相應推斷,形成有關時行民病、疫病流行趨勢、證候特點、防治原則的推論,進而求證於實際氣候、物候、脈象、症狀表現及辨證論治的符合情況以修正完善,採取生活調適、藥物調理等措施趨利避害,以順應天地陰陽之常、規避其變,糾藏府氣之偏、補其不足,從而降低疾病發生與疫病流行。此法有助於預知病原病機、確立辨治原則,從而降低病邪損害、提高防治措施針對性。
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方面的成就[9][10]
其根據《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的論說,對陰陽互根問題作了精闢論述。他說:「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這一理論闡述了「陰陽」的辯證統一的關係,說明精血、津液等物質需要陽氣的化解、固守、運化,只存在其中一個方面是不行的,只有雙方相互依存,才能夠使得人體協調,獲得滋養。在說明陰陽之關係的同時,王冰將「治病必求於本」的注釋為「陰陽與萬類生殺變化猶然在於人身,同相參合,故治病之道必先求之」明確了治病求本,本於陰陽的見解,使《內經》「治病必求於本」的原則在臨床辨證論治中更具指導意義。
王冰根據《素問•靈蘭秘典論》對心、肝、脾、肺、腎的形態構造與機能作了較科學的論述,對五臟的形態、構造和生理功能的論述,在《素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 向理性階段邁進了一大步。
王冰對《素問》病機學說作了具有臨床意義的總結和發揮。王冰明確指出人體強弱是疾病發生的內因,正氣之存在與否是得病的關鍵。疾病發生的外因是「邪」,王冰對「邪」下了明確的定義,對於病源的探討和病因的描述達到一定的深度,他不完全承認「鬼神」致病的唯心論,對「六氣」轉變成「六淫」的過程作了概括。他認為「天之六氣」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生生化化的必要條件,如果「天地勝負,則寒暑燥濕風火六氣互為邪也」。只有在這個條件下成「六氣」才變作「六淫」,成為致病因素了。《素問》的病理學說是從陰陽偏盛、表里中外、寒熱虛實幾個方面把複雜的病變概括起來的。王冰在此基礎上,是從人體的動靜失宜、出入升降失常、寒熱水火、人火龍火等幾個方面加以論述,這些論述都是唐以前著名醫學家未曾涉及的問題。
第三,對《素問》辨證論治原劃的發揮。王冰對《素問》中提出的辨證論治原則的發揮十分突出,尤其是三因制宜、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的反治法及「益火壯水」治療虛證等都有精闢的論斷。
參考來源
- ↑ 楊威,劉寨華,於崢. 王冰次注《素問》學術思想探討[J].. 河北中醫藥學報,. 2013,28(03):7-8.
- ↑ 曾勇,李文海. 王冰學術思想探討[J].. 遼寧中醫雜誌,. 1984(10):42-44.
- ↑ 羅小林,謝清平. 唐代醫學家王冰之醫學貢獻略論[J].. 蘭台世界,. 2014(15):117-118.
- ↑ 楊威,劉寨華,於崢. 王冰次注《素問》學術思想探討[J].. 河北中醫藥學報,. 2013,28(03):7-8.
- ↑ 王雲飛. 王冰學術思想初探[J].. 陝西中醫,. 1983(04):1-4.
- ↑ 曾勇,李文海. 王冰學術思想探討[J].. 遼寧中醫雜誌,. 1984(10):42-44.
- ↑ 羅小林,謝清平. 唐代醫學家王冰之醫學貢獻略論[J].. 蘭台世界,. 2014(15):117-118.
- ↑ 王雲飛. 王冰學術思想初探[J].. 陝西中醫,. 1983(04):1-4.
- ↑ 羅小林,謝清平. 唐代醫學家王冰之醫學貢獻略論[J].. 蘭台世界,. 2014(15):117-118.
- ↑ 王雲飛. 王冰學術思想初探[J].. 陝西中醫,. 1983(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