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王太仆, 原名王冰(约710年~805年),别号启玄子、启元子,唐朝中期医家。
人物生平
[1][2]
王冰生平资料零散,多认为他曾业儒而仕,笃好易老,究心医学,治学严谨,学识广博而融通。
唐代崇奉道家,高祖为提高皇族李氏地位,尊老子为远祖,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当政,亲为《道藏》作注,加封庄子、庚桑子为“真人”,下诏士庶各家必藏《老子》、《庄子》等道家著作。王冰生活于中唐乱世,自幼受道家陶冶,故道号启玄子,自称“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黄帝内经素问•序》)。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曾有“王公以下皆习老子”的诏令,“冰仕唐为太仆令”在高宗之后,他肯定受到这个诏令的影响。道家提倡“无为”、“无欲”、“恬澹为上”,“内在养生,外在避世”。王冰亦崇“清淡”,其著《素问释文》,正值“安史之乱”。“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旧唐志》),民不聊生,而他竟在不惑之年,乱世之中,潜心避世十二载,可见其道家思想之深。道家重视养生,希望长生不老,与天地万物同归。王冰自幼笃好养生,留心医学,“敷畅玄言”,期望“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年”。
医学著述
[3][4]
王冰因注《素问》闻名,“正谬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宋代林亿等评价“王氏之功于《素问》多矣”。该本又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成书于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是《素问》现存最早的全注本,自宋代列入官修、官学而广为流传。
王冰提出“而世本纰缪,篇目重迭,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也就是说,《黄帝内经素问》的内容和编辑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已经构成了弊病,因而“精勤博访,以师授之‘秘本’,参以全元起注本”。王冰花费12 年时间,对于《素问》进行了重新的编纂,所谓“历十二年,方臻理要”。并补“天元纪大论”等7 篇旧藏之卷,合成81篇、24 卷,即《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亦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或《黄帝内经素问》,又《释文》1卷。除此之外,因《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故尚有《玄珠》一书,在宋代已佚失。王冰爱好医学,善于养生,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自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他对于养生方面也颇有研究,对于人体各部器官也具有一定的认识。763 年,王冰以80 多岁的高龄辞世。
医学成就
整理次注《素问》[5]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历代宝之,未有失坠。”它的传本到后汉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时,首先被撰用。晋代王叔和、皇甫谧也以《内经》的内容为主,分别编成专门医书——《脉经》和《针灸甲乙经》,南朝全元起为《内经》作训解,隋朝杨上善作分类编纂,至此训解注释《内经》的仅此两家。全氏、杨氏的《内经》传本到唐宝应年间,是“世本纸缪,篇目重迭,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面对如此混乱不堪的《素问》传本,在有关资料相当缺乏的条件下,王冰精心研究,广泛收集资料,访求请教精通《内经》的学者,经过十二年的努力,才真正掌握了要领,探求出其中的正确与错误,进行整理次注。还在郭子斋的书房里,得到先师张公的《内经》秘藏版本,经过详细参阅,加以撰述,将旧藏的第七卷加入,编纂成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合刻成一部,并在文字语言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对于“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
《素问》传本经过王冰这样的补辑修订之后,流传至今,是唯一完整的范本。他关于《素问》的许多释文,也是对《素问》学术思想的杰出发挥。
以道释经[6]
《素问》本身就有不少道家学说的渗透。如其“精、气和神的学说,主要是道家的主张”,其有关养生的内容,亦明显地反映了道家的思想(《中国医学史略》)。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其注释特点,则往往以道家思想诊释《素问》之说,复在原有道家学说的基础上,据道发挥,使之更富有道家色采。依据有二:其一,释文直接引用道家著述凡五种,原文二十五条,注释《素问》。计《老子》十七条,《庄子》一条,《庚桑楚》五条,《广成子》一条,河上公一条,占所引诸家著述之冠;其二,在王冰自注里,亦多运用道家的思想观点。
整理阐述运气学说[7][8]
运气学说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组成部分。《素间》中有“天元纪”、“五常政”、“五运行”、“六元纪”、“六微旨”、“气交变”、“至真要”等七篇,是专题论述运气学说的。然而,这七篇大论在南朝全元起训解《内经素问》时就散失了,至唐代经王冰整理才补进该七篇大论。
王冰不仅传运气之学,而且对其作了深刻的发挥和阐述。他对于运气学说的认识是建立在四时自然、历法物候、天文地理、人体生化基础之上,借研究运气规律,以防治疾病。
王冰认为自然界“在地成形”,即五运,“在天为气,”即六气。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五运回薄、六气往复的运动过程中。在正常的自然条件下,“夭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交合,故万物生化,无有休息,而各得其所也”。这时“物生脉应,皆必合期”,人体少病或不病。但是,四时物候常“气有胜负,亏盈无常”,“不应有而有,应有而不有,是造化之气失常,失常则气变,变常则气血纷挠而为病也。”王冰根据“五运六气”与人体三阴三阳经脉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关系,详细论证了司天在泉,客主加临、淫郁胜复,太过不及等运气理论。王冰把自然界的运气规律与人体的生老疾病统一起来,从客观上来探讨运气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这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于五运六气格局的时行民病、疫病预测方法,主要是通过运气格局推演,结合气候、物候、藏象、病候的特征描述,得出自然应时之气、非时之气盛衰及其对人体藏府之气影响的相应推断,形成有关时行民病、疫病流行趋势、证候特点、防治原则的推论,进而求证于实际气候、物候、脉象、症状表现及辨证论治的符合情况以修正完善,采取生活调适、药物调理等措施趋利避害,以顺应天地阴阳之常、规避其变,纠藏府气之偏、补其不足,从而降低疾病发生与疫病流行。此法有助于预知病原病机、确立辨治原则,从而降低病邪损害、提高防治措施针对性。
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的成就[9][10]
其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论说,对阴阳互根问题作了精辟论述。他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这一理论阐述了“阴阳”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说明精血、津液等物质需要阳气的化解、固守、运化,只存在其中一个方面是不行的,只有双方相互依存,才能够使得人体协调,获得滋养。在说明阴阳之关系的同时,王冰将“治病必求于本”的注释为“阴阳与万类生杀变化犹然在于人身,同相参合,故治病之道必先求之”明确了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见解,使《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在临床辨证论治中更具指导意义。
王冰根据《素问•灵兰秘典论》对心、肝、脾、肺、肾的形态构造与机能作了较科学的论述,对五脏的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的论述,在《素问》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向理性阶段迈进了一大步。
王冰对《素问》病机学说作了具有临床意义的总结和发挥。王冰明确指出人体强弱是疾病发生的内因,正气之存在与否是得病的关键。疾病发生的外因是“邪”,王冰对“邪”下了明确的定义,对于病源的探讨和病因的描述达到一定的深度,他不完全承认“鬼神”致病的唯心论,对“六气”转变成“六淫”的过程作了概括。他认为“天之六气”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生生化化的必要条件,如果“天地胜负,则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互为邪也”。只有在这个条件下成“六气”才变作“六淫”,成为致病因素了。《素问》的病理学说是从阴阳偏盛、表里中外、寒热虚实几个方面把复杂的病变概括起来的。王冰在此基础上,是从人体的动静失宜、出入升降失常、寒热水火、人火龙火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这些论述都是唐以前著名医学家未曾涉及的问题。
第三,对《素问》辨证论治原划的发挥。王冰对《素问》中提出的辨证论治原则的发挥十分突出,尤其是三因制宜、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的反治法及“益火壮水”治疗虚证等都有精辟的论断。
参考来源
- ↑ 杨威,刘寨华,于峥. 王冰次注《素问》学术思想探讨[J]..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3,28(03):7-8.
- ↑ 曾勇,李文海. 王冰学术思想探讨[J].. 辽宁中医杂志,. 1984(10):42-44.
- ↑ 罗小林,谢清平. 唐代医学家王冰之医学贡献略论[J].. 兰台世界,. 2014(15):117-118.
- ↑ 杨威,刘寨华,于峥. 王冰次注《素问》学术思想探讨[J]..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3,28(03):7-8.
- ↑ 王云飞. 王冰学术思想初探[J].. 陕西中医,. 1983(04):1-4.
- ↑ 曾勇,李文海. 王冰学术思想探讨[J].. 辽宁中医杂志,. 1984(10):42-44.
- ↑ 罗小林,谢清平. 唐代医学家王冰之医学贡献略论[J].. 兰台世界,. 2014(15):117-118.
- ↑ 王云飞. 王冰学术思想初探[J].. 陕西中医,. 1983(04):1-4.
- ↑ 罗小林,谢清平. 唐代医学家王冰之医学贡献略论[J].. 兰台世界,. 2014(15):117-118.
- ↑ 王云飞. 王冰学术思想初探[J].. 陕西中医,. 1983(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