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乐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乐今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主任医师
知名于 小儿眼科、斜视、眼遗传病、视疲劳
知名作品先天性视网膜脉络膜缺损一家系基因连锁定位分析
小切口显微斜视矫正术教学系列光盘
弱视治疗新技术教学光盘

王乐今[1]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院校,天津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组主任、中华医学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委员、国际斜视学会委员。 专业,斜视、小儿眼科等,儿童麻痹斜视和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执业地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临床职称,主任医师。 在2002年7月至2003年8月期间,在美国克里夫兰Le rn e r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国内外发表文章多篇,并以第一作者首次成功地发现了CAD/M I的基因,其科研成果发表于世界最高权威杂志《科学》(Science)上,为该病的研究填补了世界空白,并在美国申请了专利,获得了医学界的广泛好评。

研究方向

各种类型的斜视、小儿眼病、遗传性眼病、青少年近视的预防和治疗、视疲劳的诊断与治疗。

主要领域

儿童及小儿眼病,白内障手术,葡萄膜炎,青光眼,眼底病,斜视,眼外伤等胆道疾病、消化道肿瘤、甲状腺、乳腺疾病的诊治。对疑难杂症有较强的处理能力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心理咨询。

荣誉成就

曾参加并主持多项课题,研究视皮质可塑性及眼科遗传病的分子遗传学。获得天津市卫生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天津市科技成果三等奖。2002年赴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Lerner研究所分子遗传学中心进行致病基因的克隆和定位研究,在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PRPF31基因突变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KRT12基因突变导致Meesmann 角膜营养不良。获得基因专利一项,发现的MEF2A基因突变导致CAD被评为2004年世界十大发现之一。

临床成就

(1)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治疗眼球震颤,使过去无法治疗的眼球震颤患者术后视力得以改善;

(2)将小切口显微手术应用于斜视的矫正手术中,最大程度的减小了手术损伤,不仅大大缩短了术后恢复周期,还减少了切口瘢痕的形成,从而获得理想外观;

(3)创建性的应用改良后的下斜肌转位法治疗较大度数的垂直斜视,利用尽可能少的眼外肌实现对双下转肌麻痹这一复杂类型斜视的治疗;

(4)对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进行视功能重建的综合治疗;

(5)根据弱视患者发病机制的不同,制定系统、综合及个性化的视功能康复训练方案;

(6)在特殊类型斜视,如A-V综合征、DVD、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旋转性斜视、眼球震颤合并斜视,及复杂性斜视,如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及眼眶爆裂性骨折后的限制性斜视和斜视矫正术后的继发性性斜视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大量的患者得到了成功有效的治疗;

(7)由于大量的斜视手术经验的积累,更加提高了全麻手术一次性手术的成功率,不需要术后调整缝线,因此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8)此外,还开展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眼底筛查及先天性小儿眼病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上睑下垂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的诊治工作。

业务专长

多年从事眼科的临床工作,在斜视与小儿眼科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

(1)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治疗眼球震颤,使过去无法治疗的眼球震颤患者术后视力得以改善;

(2)将小切口显微手术应用于斜视的矫正手术中,最大程度的减小了手术损伤,不仅大大缩短了术后恢复周期,还减少了切口瘢痕的形成,从而获得理想外观;

(3)开展了后巩膜加固术、角膜塑形镜(OK镜)、硬性角膜接触镜(RGP)的验配,有效的预防了青少年近视的发展及提高了高度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视功能矫正。

(4)在特殊类型斜视,如A-V综合征、DVD、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旋转性斜视、眼球震颤合并斜视,及复杂性斜视,如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及眼眶爆裂性骨折后的限制性斜视和斜视矫正术后的继发性斜视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大量的患者得到了成功有效的治疗;

(5)创造性的应用改良后的下斜肌转位法治疗较大度数的垂直斜视,利用尽可能少的眼外肌手术实现对双下转肌麻痹这一复杂类型斜视的治疗;

(6)由于大量的斜视手术经验的积累,更加提高了全麻手术一次性手术的成功率,不需要术后调整缝线,因此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7)根据弱视患者发病机制的不同,制定系统、综合及个性化的视功能康复训练方案;

(8)对先天性白内障进行视功能重建的综合治疗;此外,还开展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眼底筛查及先天性小儿眼病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上睑下垂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的诊治工作。

(9)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学术交流会在邕开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专家王乐今进行专题授课。

教育经历

1983年9月-1988年7月,河北承德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

1995年9月-1998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眼科,获医学硕士学位

2002年9月-2003年7月,Cleveland Clinic Lern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Molecular Genetics Center,USA. 博士后研究

2006年9月-2008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8年8月-1994年11月,河北省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住院医师

1994年12月-1995年7月,河北省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主治医师

1998年8月-2000年11月,天津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主治医师

2000年12月-2002年7月,天津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2003年11月-2008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2008年10月-2013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副教授

2013年10月-至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

科研成果

主持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大学林护基金及1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重点项目。在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PRPF31基因突变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KRT12基因突变导致Meesmann 角膜营养不良。获得基因专利一项,发现的MEF2A基因突变导致CAD被评为2004年世界十大发现之一。2012年首次克隆出一个导致先天性眼组织缺损的新基因--ABCB6,揭示了先天性眼组织缺损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在Science、 Nature Genetics、Circulation、 Am J of Med Genetics、Am J of Human Genetics、Mol vision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

学术兼职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国家药监局咨询评审专家

国家科技部国际评审专家

任国际斜视学会(ISA)

中国医师协会会员

多个SCI收录眼科专业杂志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

201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SCI论文奖一等奖

2013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奖

2010-201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2001年中国眼视光学杂志奖

2001年第三届全国青年眼科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铜奖

2000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9年天津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主要论文

(1) Dong J, Bu J, Du W, Li Y, Jia Y, Li J, Meng X, Yuan M, Peng X, Zhou A, Wang L.A new novel mutation in FBN1 causes autosomal dominant Marfan syndrome in a Chinese family.Mol Vis. 2012;18:81-6.

(2) Wang L, He F, Bu J, Zhen Y, Liu X, Du W, Dong J, Cooney JD, Dubey SK, Shi Y, Gong B, Li J, McBride PF, Jia Y, Lu F, Soltis KA, Lin Y, Namburi P, Liang C, Sundaresan P, Paw BH, Li W, Li DY, Phillips JD, Yang Z. ABCB6 mutations cause ocular coloboma.Am J Hum Genet. 2012 Jan 13;90(1):40-8.

(3) Du W, Bu J, Dong J, Jia Y, Li J, Liang C, Si S, Wang L. A novel frame-shift mutation in FRMD7 causes X-linked idiopathic congenital nystagmus in a Chinese family.Mol Vis. 2011;17:2765-8.

(4) Zhang X, Chen S, Yoo S, Chakrabarti S, Zhang T, Ke T, Oberti C, Yong SL, Fang F, Li L, de la Fuente R, Wang L, Chen Q, Wang QK. Mutation in nuclear pore component NUP155 leads to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early sudden cardiac death.Cell. 2008 Dec 12;135(6):1017-27.

(5) Zhang S, Liu M, Dong JM, Yin K, Wang P, Bu J, Li J, Hao YS, Hao P, Wang QK, Wang L. Identification of a genetic locus for autosomal dominant infantile cataract on chromosome 20p12.1-p11.23 in a Chinese family.Mol Vis. 2008;14:1893-7.

(6) Zhang S, Wang L, Hao Y, Wang P, Hao P, Yin K, Wang QK, Liu M. T14484C and T14502C in the mitochondrial ND6 gene are associated with 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in a Chinese family.Mitochondrion. 2008 Jun;8(3):205-10.

(7) Liu JY, Ren X, Yang X, Guo T, Yao Q, Li L, Dai X, Zhang M, Wang L, Liu M, Wang QK.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GPR143 mutation in a large Chinese family with congenital nystagmus as the most prominent and consistent manifestation.J Hum Genet. 2007;52(6):565-70.

(8) Du W, Bautista JF, Yang H, Diez-Sampedro A, You SA, Wang L, Kotagal P, Lüders HO, Shi J, Cui J, Richerson GB, Wang QK. Calcium-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opathy in human epilepsy and paroxysmal movement disorder.Nat Genet. 2005 Jul;37(7):733-8.

(9) Oberti C, Wang L, Li L, Dong J, Rao S, Du W, Wang Q. Genome-wide linkage scan identifies a novel genetic locus on chromosome 5p13 for neonatal atrial fibrillation associated with sudden death and variable cardiomyopathy.Circulation. 2004 Dec 21;110(25):3753-9.

(10) Lejin Wang, Mike Rebado, Kanxing Zhao, Ning Yu, Qiuyun Chen, Qiuxiang Sun, Qiuxiang Sun, Qing Wang. Novel Deletion in the Pre-mRNA Splicing Gene PRPF31 Causes Autosomal Dominant Retinitis Pigmentosa in a Large Chinese Family. American J of Med Genetics. 2003,121A:235-239,

(11) Lejin Wang, Chun Fan, Sarah E. Topol, Eric J. Topol, Qing Wang. Mutation of MEF2A in an Inherited Disorder with Feature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cience, 2003,320(28): 1578-1581

(12) Joanna C. Jen, Wai-Man Chan, Qing Wang, Lejin Wang et al. Mutation in a Human ROBO gene disrupt Hindbrain Axon Pathway Crossing and Morphogenesis. Science2004,304(4):1509-13

(13) Kanxing Zhao, LejinWang, Li Wang, Qingsheng Zhang, Qing Wang. Novel deletion f the RPGR gene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X-l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 Ophthalmic Genetics, 2001,121A: 235-239

(14) Kanxing Zhao, Lejin Wang, Li Wang, Yu Zhu, Qingsheng, Zhang, Yun Cui, Shihong Xiong, Weiying Chen, Qing Wang. A Novel Mution of RPGR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X-l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Supplement , 2000,67(4):413

(15) Qing Wang, Qiuyun Chen, Kanxing Zhao, Li wang, Lejin Wang, Elias I. Traboulsi. Update on the molecular genetics of retinitis pigmentosa. Ophthalmic Genetics, 2001,22(3)133-154,

(16) Kanxing Zhao, Shihong Xiong, Li Wang, Lejin Wang, Yun Cui, Qing Wang. Novel rhodopsin mutation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retinitis pigmentosa. Ophthalmic Genetics, 2001,22(3)155-162

(17) 董佳梅,布娟,李静,卓彦伶,王乐今。先天性视网膜脉络膜缺损一家系基因连锁定位分析。中华遗传学杂志。26:263-266,2009。

(18) 王乐今,布娟,肖格格,李静。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合并斜视手术治疗的研究。眼科。18 :55-58,2009

(19) 王乐今,布娟,李静。异常及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共同性内斜视手术量的研究。眼科。17 :212-214,2008

(20) 王乐今,郝燕生,候会玲。儿童单眼外伤性白内障手术后弱视康复的研究。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8(03): 176-178,2007.

(21) 王乐今,田欣,刘亮张清亮。中国人Meesmann角膜营养不良家族KRT12基因突变检测分析。中华眼科杂志。43(10):885-889,2007

(22) 布娟,杜伟,梁晨,庞红蕾,林淑芳,王乐今。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及对比敏感度在疗效评价中的作用。眼科新进展。2012;(33)37-39。

(23) 布娟,董佳梅,沈勤,杜伟,李静,庞红蕾,林淑芳,王乐今。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一家系致病基因的连锁分析。眼科新进展。2011;(31)5-7。

(24) 布娟,董佳梅,杜伟,李静,卓彦玲,王乐今。先天性眼组织缺损一家系基因排除定位研究。眼科研究。2010;(28):544-46。

(25) 布娟,李静,杜伟,卓彦伶,王乐今。PAX6基因在一先天性无虹膜家系中的突变筛查。眼科研究。2010;(28):783-85。

(26) 布娟,林淑芳庞宏蕾,李静,王乐今。RetCam Ⅱ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在婴幼儿眼底病筛查中的应用。临床眼科杂志。2010;(18):29-31。

著作译作

主编:

(1) 王乐今主编。弱视治疗新技术教学光盘。解放军音像出版社。

(2) 王乐今主编。小切口显微斜视矫正术教学系列光盘。解放军音像出版社。

参编:

(3) 张惠蓉主编。眼底病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

(4) 朱秀安主编。眼科疑难病。科学技术出版社。

(5) 赵堪兴主编。斜视弱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6) 赵家良主编。眼科疑难病例分析。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译

(7) 赵堪兴主译。Learning Strabismus Surgery。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

视频

王乐今-斜视术后如何预防复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