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玉米选用当地株型紧凑、株高适中、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割的高产品种;大豆选用耐阴抗倒伏品种,如中黄30、石豆936、齐黄34、郑1307、中黄39、贡秋豆8号、南豆25、桂夏3号、云黄13等。

一、技术名称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二、技术概述

(一)研发背景

针对我国大豆间作套种过程中存在的田间配置不合理、大豆倒伏严重、施肥技术不匹配和病虫草防控[1]技术缺乏等四大瓶颈问题,导致产量低而不稳、难以高产出,机具通过性差、难以机械化,轮作倒茬困难、难以可持续,采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套种方式,实现了“作物协同高产、机具通过、分带轮作”三融合,破解了间套作高低位作物不能协调高产与绿色稳产的世界难题,形成了“适于机械化作业、作物高产高效和分带轮作”同步融合的技术体系,为保证国家玉米安全、大幅度提高大豆自给率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技术要点及参数

(一)核心技术

1. 选配品种

玉米选用当地株型紧凑、株高适中、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割的高产品种;大豆选用耐阴抗倒伏品种,如中黄30、石豆936、齐黄34、郑1307、中黄39、贡秋豆8号、南豆25、桂夏3号、云黄13等。

2. 扩间增光

两行小株距密植玉米带与2-6行大豆带相间复合种植,生产单元宽度2.0-3.0米。玉米带2行,采用宽窄行种植,玉米带宽即窄行0.4m,玉米带间距即宽行1.6-2.6m,宽行内种2-6行大豆(行距0.3-0.4m),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0.6-0.7m。

3. 缩株保密

玉米株距缩至8-14cm,保证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密度与当地净作玉米相当(4000-5500株/亩);大豆株距缩至7-12cm,保证大豆的密度为当地净作大豆密度的70%-100%。

(二)配套技术

1.营养调控技术

拌种壮苗:播种前选择大豆专用种衣剂进行包衣。化肥减量:玉米每亩施用高氮缓控释肥(含氮>26%)50~60 公斤,大豆每亩施用低氮缓控释肥(含氮<15%)15~20 公斤。调节剂控高:玉米8-10片叶用矮壮素、玉黄金等化控药剂控制株高,大豆V2-V3、V5、R1期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0-50 克/亩喷施茎叶控旺。微肥促花保荚:在大豆分枝期、初花期与鼓粒初期,结合病虫统防及调节剂处理喷施叶面肥,套作大豆在初花期可添加8%胺鲜脂20克,对水30-40公斤。

2. 全程机械化技术

带状套作选用2BYFSF-3(4)型施肥播种机,带状间作选择2BYFSF-5(6)或2BYCF-6型密植分控播种施肥机实施播种施肥,确保苗齐苗匀。玉米用4YZ P-2685或4YZ-2A等自走式两行玉米收获机实施收穗,大豆用GY4D-2或4LZ-3.0Z等联合收获机收获脱粒和秸秆还田,或利用当地原有的玉米或大豆收获机一前一后同时收获。

(三)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研究始于2002年,历经20余年的研究与示范推广,技术日臻成熟。连续12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2019年遴选为国家大豆振兴计划重点推广技术,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大对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该技术在我国西南地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在黄淮海、西北及东北地区进行了试验示范,年均应用面积近1000万亩。专家测产表明,2021年四川省仁寿县千亩示范区玉米实产569.63公斤/亩、大豆亩产122.3公斤,山东省肥城市玉米、大豆亩产分别为542.08公斤和114.36公斤;2020年四川省仁寿县千亩示范片玉米、大豆亩产分别为506.4公斤和亩产139.3公斤,山东省禹城市千亩示范片玉米、大豆实收亩产568.0公斤和121.7公斤;2019年河北省藁城区、山东省禹城市、内蒙古包头市、河南省永城市的间作大豆千(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分别达到102.3公斤、120.9公斤、123.2公斤和111.5公斤。

与原主产作物(玉米)单作相比,每亩增产大豆100-150公斤,减施纯氮4-6公斤、减施农药25-40%,增收节支400-600元。带状复合种植系统光能利用率达到3%以上、作物固碳能力增加18.6%,年均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45.9%。

三、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宜于长江流域多熟制地区,黄淮海夏玉米及西北、东北春玉米产区。

四、注意事项

播种前需调试播种机的开沟深度、用种量、用肥量,确保一播全苗;玉米施肥量要根据单作单株需肥量来确定,确保肥料[2]施足,如果封闭除草效果不佳,应及时采取茎叶除草,注意使用物理隔帘定向喷雾。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