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玉田寺

來自 網絡網 的圖片

玉田寺 原是聳立在長江之濱湖北省石首山麓的巍巍古剎,是一座曾經由石首民眾為紀念東晉著名醫學家、製藥家、教育家、道教理論家、文學家葛洪而修建的殿堂,是一座充滿關愛佛、道、儒相融共存的傳奇古寺,也是一座即將重新崛起具有弘法、文化交流、保健養生三大功能特色的佛教寺院。[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玉田寺

地理位置 長江之濱湖北省石首山麓

氣候類型 熱帶雨林

占地面積 30000平方米

開放時間 早上8:00-晚上22:00

景點級別 國家AAA旅遊景點

門票價格 10元

著名景點 石首山麓

玉田寺的來歷

葛洪的大慈大悲,大恩大德深深紮根在民眾的心裡。在葛仙駕鶴西去三百年後,葛洪依然讓百姓久久不能忘懷,石首百姓多麼盼望葛仙再回人世解除人間病苦。於是老百姓自發組織,你出一塊磚,他捐一條木,蓋起了盼望葛洪再世紀念葛洪大德的玉田院。寺院落成後香火旺盛延綿,在瀰漫的茵茵白蓮玉田園野襯托下,玉田院成了百姓們祈福除災的最好去處。據傳自玉田院仙光降臨佛光注照之後,加上防病知識的普及,石首再未發生重大的傳染病流行蔓延。到了明代長江發大水沖毀了玉田院,老百姓仍在遺址上設壇祭祀葛仙。清朝順治年間,佛教事業全面振興,百姓和官府又合力重建了玉田院,命名為玉田寺。清時的玉田寺建築十分精巧,紅柱綠瓦,瀉玉流丹,內壁雕龍畫鳳,外飾色彩絢麗,古雅靈秀。新中國成立後,玉田寺被列為重點保護文物,可惜在"文革"期間因建設用地被拆毀。

玉田寺與葛洪

玉田寺與葛洪

玉田寺遺址位於長江中游南岸石首城區楚望山東坡,始建於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當時石首民眾自籌資金捐建了一座氣勢不凡的殿堂,大廳里供奉着葛洪仙貌,寺院原名號為玉田院。

葛洪(281--341),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今江蘇)人。據《晉書》記載:"葛洪貧而好學,不論功賞,不求榮利,勤學苦讀,綜煉藥術,著述不輟,優遊南土多年,窮究九冊秘書。死是兀悲若睡,面如生色。入棺時,屍輕如空,傳謂屍化為仙,故稱葛仙,終年八十一歲。"

為什麼石首人民那麼崇敬懷念葛仙呢?原來葛洪曾是東晉司馬睿的爵關內侯,聞南亞交趾出丹砂,求為勾漏令。於是他攜子侄一路南行,據傳在優遊江南廣尋藥種時,曾在石首江畔結廬而居,研究藥物及丹術,種植了一種旱白蓮,其色如玉可以入藥治病。葛洪以佛家慈悲為懷的精神,以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傳統為準則,以道家神仙養生為理論根據,以自己卓越的科學研究能力,用他首創的藥物為廣大民眾免費治病。他採用各種草藥及丹術材料有效地治療了天花、恙蟲、結核、狂犬等流行疾病和關節骨痛病患,成為萬千疾病患者的大救星大聖人大菩薩。葛洪留心民間驗方,深入廣大農村了解民間疾苦,結合自身醫學醫藥知識,寫成一部類似於現代的"急疹手冊"袖珍本《肘後備急方》。這部寶典的治病藥方,都是容易找到的藥草,即經濟又方便,更重要的是靈驗有效,所以深受百姓歡迎且惠及子孫萬代。葛洪治病用藥的科學方法,比歐美發達國家的現代醫學記載早出了一千幾百年。

葛洪著述豐富 ,他的大作《抱朴子》含醫學、煉丹化學、哲學、文學於一爐,文貴豐瞻又教化德行。他的小說集《西京雜記》也是難得的古典文學珍品。玉嬙不肯賄絡畫工導致遠嫁匈奴,卓文君作《白頭吟》等故事都是出自這部頗具史料價值的小說集裡。

在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與石首緣分深厚的書禪悟忍法師,在黨的宗教政策和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在南方葛洪曾經駐足的廣東紀念熱潮激勵下,在他數以萬計的歸依弟子呼喚下,玉田寺由他組織的復建工程將如明月在石首大地上再度升起.玉田寺的組織機構已正式批准成立,寺院總體規劃正在完善之中.玉田寺建設將按照"引點帶面"的思路,突破以往傳統道場設計,尊重國內外高僧大德和規劃專家的意念,突出葛洪文化思想元素,形成南洋古樸端莊,造型精美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廟堂風格,將玉田寺建設成為以佛教文化為核心、以玉田寺葛洪神仙養生保健園、葛洪國際文化會堂(石首即可成為世界第一的葛洪文化紀念堂)為兩翼的三大功能且又和諧統一的利樂有情的享譽海內外的知名寺院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重要景點。

玉田寺重建

玉田寺為石首"繡林十景"之一,始建於公元759年,是石首佛教文化的起源地。據史記載:從紀元初期伊始,佛教傳入石首,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東嶽山下建玉田寺。其時,建築宏偉,布局嚴謹,寶剎莊嚴,成為兩湖平原結合區域的重要道場。《荊州府志》記錄明代詩人楊溥曾在《玉田寺》中以"山門秀氣依然在,好引清風種白蓮"而贊之。玉田勝景,美不勝收。惜世事無常,後終毀於歷代兵燹和自然災害。欣逢盛世,佛法興盛。2009年伊始,悟忍法師誠心發起重建伽藍,恢復重建玉田寺,廣弘普渡眾生的佛教文化、重現當年繡林景觀的歷史風貌。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諸山長老和四眾弟子的大力支持下,玉田寺大眾櫛風沐雨年的艱辛,玉田勝境已初具規模,三聖殿,齋堂,寮房,天王殿等殿堂相繼落成,放生池及綠化等配套建設逐步到位,一座積澱着深厚文化底蘊的寺院如同明珠般,崛立於荊楚大地之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