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猕猴的正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正义的猕猴,是菩萨的化身,为去除毒蛇,不让它残害其他的弱小生命,而牺牲自己,宁可造杀业堕落,为了保护众生的生命!”

猕猴的正义

从前,在一座茂密的深山中,有一只叫拘耆的老乌鸦,生了几只可爱的小乌鸦在一棵大树上,他非常喜爱他的小乌鸦。

乌鸦拘耆常在深山丛林中玩乐,日子久了,竟和一只猕猴做起朋友来,他们的友情非常亲厚。

游居在附近树林间的毒蛇,看着老乌鸦生的那几只可爱的小乌鸦,常向那棵大树上凝想着,因为老乌鸦和猕猴常看守着,没有机会吞食它的小乌鸦们。

有一天,老乌鸦出去寻觅食物,猕猴也上山采摘果实。毒蛇察觉良好的机会到来,立刻爬进乌鸦的窝里,把几只小乌鸦吞食而去。

老乌鸦辛苦地找到食物回来了,然而一进巢,只见几根小羽毛和一些血迹。于是,老乌鸦意识到他的小乌鸦是给毒蛇吃掉了,心痛异常,悲鸣不已。想要为儿报仇,自己又不是蛇的对手,因此,更加悲痛。

这时候,猕猴采果回来了,见状大惊,问它何故这样伤心?老乌鸦遂告以小乌鸦被毒蛇吞食的话。

猕猴听了非常气愤,怒骂道:

“恶狠的毒蛇,丧尽天良,专门以杀生为业,游闲懒惰,不务正业,看到比它弱的,它就要张牙舞爪的吞食弱者,可悲的弱肉强食呀!”

猕猴同情安慰了老乌鸦以后,又毅然地对老乌鸦说道:

“毒蛇太可恶了,我当为你报仇。”

说罢,跳跃而去。

猕猴走不多远,便在树上看见毒蛇在地上游闲地蠕动着。它心中想道:

“可恶的毒蛇,你竟残忍地吞食了我友的小儿,我今天非和你拼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

于是,它跳到毒蛇的面前,扰乱它的前进,毒蛇见状大怒,即奋身来缠缚猕猴,敏捷的猕猴,一个箭步,跳跃过去,并再一跃上前,用力把蛇头捉住,拖到一块粗质的石头上奋力磨擦,毒蛇终于头破血流,一命呜呼!

猕猴把死蛇掷到山坑中,然后欣然归去,老乌鸦见大仇已报,心中大感安慰。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情,说道:

“正义的猕猴,是菩萨的化身,为去除毒蛇,不让它残害其他的弱小生命,而牺牲自己,宁可造杀业堕落,为了保护众生的生命!”[1]

信仰佛教的好处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第一、佛教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一)悲观: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委靡不振。

(二)乐观:这一类人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抱著‘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漠不关心,他们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怀疑佛教是悲观的,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著诸多的苦恼,认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

其实佛教只是不‘讳疾忌医’而已,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满著许多的苦恼吗?你瞧这个世界哪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难道不是吗?连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佛教并不是一种不负责的宗教,它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人生的苦恼都是人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的。

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这些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精神的充实与否,只有修养品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小乘戒律是绝对不杀,但大乘精神,不是执法不化,宁可自己堕地狱,但愿众生得离苦,多么伟大的菩萨精神啊![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