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父母是一本书(闫杨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父母是一本书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父母是一本书》中国当代作家闫杨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父母是一本书

《清梦独行》,林清玄的一本散文集,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感受。其中一些章节,写到他的父母亲,言行举止有思考有型样,堪称为人父母者的楷模,实在令人敬佩。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值得拿来分享。

篇幅原因,本文以作者母亲的一些做法和言语为例,谈一谈我的收获,聪明的读者会体谅解我的,谢谢!

作者时常忆起骤下骤停、瞬间却阳光普照,或一边下着大雨一边出着太阳的“太阳雨”,只是不能参透其中的奥秘,母亲(为行文方便,下文涉及作者母亲处,视情况,基本都简称“母亲”,父亲亦然)却三言两语为他解开了迷题:“任何事物都有界限,山再高,总有一个顶点;河流再长,总能找到它的起源;人再长寿,也不可能永远活着;雨也是这样,不可能遍天下都下着雨,也不可能永远下着……”。

母亲的见识里饱含哲学的力量。

《道德经》中,老子有过类似的表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不要太过相信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影响,无论多厉害多远大,都会有个结束的时候,有个结束的地方。也不能老是妄自菲薄,怕这怕那没个顶事的时候。敢于追求幸福,幸福也许就在离你不远的天边。

也许有人质疑一个农妇会否说出这样的话来,但我相信,长年的山间、河边、日头下讨生活的人,总结出来的某些道理往往不比所谓哲学家卑陋。我的父亲就曾告诫我,永远不要小看农村人,他们中间藏龙卧虎。他无意间说过一句“喔世上有啥,那都是人家该有的”,萨特的高度哇——“存在就是合理的”。

那个聪明、勇敢,有担当心,全家人疼爱着的小子(林清玄的弟弟)不幸殁去了,母亲双手掩面,无声地抽泣。依照习俗,死了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出殡那天,要用拐杖击打棺木,以责备孩子的不孝,但是母亲坚持不用拐杖,只是扶着她孩子的棺木,默默地流泪。 做个对比:我的一个长辈去世了,来宾中有一个人,“奠酒”时气势非凡。只见他缓缓行动,前进三步,后退三步,左右平移各三步,对角线上又三步,作揖,立定,跪下,叩头,大声号哭,哭至司仪扶他起来为止。起来后,向左右孝子还礼,一整套程序算是完成。旁边坐定后,那人环顾四周,眼神里竟然露着一丝得意——这才是“奠酒”行家,你们学着点!动作仿佛体操,高哭如同听戏,于我眼中看来,完全一场表演了,内心深处对于逝者的敬挽几乎无从谈起——痛彻心扉的悲伤往往连眼泪都是多余的,默然枯坐中常常鸣响宏大的哀歌。

同情林清玄家的不幸,敬重林清玄母亲的拒绝——母子之情,哪里用得着拐杖击打做个样子给人看?子去母割心,哪里又舍得敲打棺木,切责孩子所谓的“不孝”?自己无能,没有留住孩子,伤心都还来不及,孩子何罪,无常了还要承受世俗反人性的度量!

母亲不像一般乡下妇人喋喋不休,通常情况下,她是比较沉默的,身教重于言教,几个孩子,都成长得很好,比如林清玄,喜欢文学的没有人不知道。

鲁迅先生说,你要灭一个人,一是骂杀,二是捧杀。捧杀暂不提及,也不扩而广之,这里只谈一下家庭教育中的骂杀。

很多家庭里,(打)骂孩子是经常发生的事。我家阳台正对的一家,晚饭后,孩子完成作业时间,常能听到一个女人连吼带打地收拾着她家孩子,“瓷下喔怂劲,连这都不会,一脚把你踏死”“就这,就这,就这,看伢老师明去把你打不死”“滚,滚,滚,不要你了”……如狮如魔,雷霆之怒。有一次,九点吼到了十一点半,聒得人睡不成觉;另有一次,真的把娃撵了出来,一个三四岁模样的小女孩,寒风里哭着喊着讨饶了半个来小时不得进门。女孩的妈妈得是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天大的理想,才把自己气成了这样?女孩上辈子究竟做了什么错事,投胎到了这样的母亲身边?那么大个小不点,正是疼都疼过来的年纪,怎么舍得那样吼打?

怕的是我们不会做父母。

很多孩子其实很聪明的,从他们的眼睛里就看得出来,好的教育和呵护下,大多是可以成才成功的。遗憾的是,有些人是不适合当父母的,根本不知道怎么关爱孩子,怎么和孩子沟通,一时的无能,常常导致失态甚至暴怒,打骂了事。常态化的凶暴下,孩子怎么保持对于学习的热情?一不小心可能就厌学了——做父母的该当警醒的!

“救救孩子”,“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亲”,百多年前,鲁迅先生的警语,今天想来,仍然让人不胜感慨痛心——缘分不易,且行且珍惜。

从前的乡下没有自来水,家家备有蓄水缸,盛了雨水,用以洗衣洗澡,不仅惜福,也减轻了河边挑水的负担。但刚刚盛好的水常常比较浑浊,不能直接使用,得等个两三天才会慢慢清澈,有条件的人家会放点明矾加速这个过程。

林家住在孩子们上下学必经的路上,常有喜欢恶作剧的孩子,突然冲进院子,每个水缸搅动一下,然后呼啸着跑走。为防止水被弄浑,一家人终日坐在院中,等待那些调皮的孩子。这样下去可不是个事,工作的要工作,上学的要上学的,稍有疏忽,就有孩子冲进院子捣乱。母亲看家里人被搅得心神不宁,就安慰说,不要太理睬那些孩子,你不在乎他,次数多了,他觉得没意思了,就不来了,“水,终有澄清的一天。”果然,那些调皮捣蛋的小孩很快就失去了兴趣,不再跑来浑水了。

读到这里,我几乎被震撼了,这哪里只说水,这说的是除水以外许多的处世哲学!至少有三点:很多人,很多事,你不在乎他(它)了,他(它)也就离开你了,慢慢地,就不再成为你的负累;我们的心需要安静,水静见清浊,心静自收获,花木生长从来不声不响,叽叽喳喳的是小鸟小虫而非鹰鹏虎豹;情势未明之际,静下心来,咬紧牙关,所有的难关总会过去的……

[1]

作者简介

闫杨虎,宁夏彭阳人,浙江德清三中(高中)语文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