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父亲的地锅洋芋(潘硕珍)

父亲的地锅洋芋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父亲的地锅洋芋》中国当代作家潘硕珍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父亲的地锅洋芋

祖母生前常跟我讲她经历过的故事。1936年农历八月,红四方面军某部走进我们山沟,正值秋老虎天气。疲惫不堪的红军战士,坐在树荫下歇凉。等缓过乏气,就起身叉开五根指头,插进洋芋骨堆里掏出白白胖胖的新洋芋,到袖口上擦擦泥土,放进口里生吃起来,喀吧喀吧的,如同在吃白梨。乡亲们以为这支操外地口音的士兵没吃过洋芋,就笑着说,洋芋要在铁锅煮熟了吃,或者烧熟了吃,生吃洋芋,肚子疼呢。果真有好心人挖了一背篼洋芋,洗净泥土,动起烟火来了……

扎角草原土洋结合的地锅

坐在炕上抽旱烟看医书的父亲插嘴说:“我给生产队挖烧山灰的草芭,没有干粮拿,就煮地锅洋芋,方便得很。”我问啥叫煮地锅洋芋?父亲给我讲起了他挖地锅煮(叫烧或蒸都能说得通)洋芋的全过程。父亲说他扛着镢头上山挖草芭前,先坐在地塄坎上卷旱烟,一边吸烟,一边扫描哪里有洋芋地。缓过乏气,父亲动身扛起镢头,干一阵子农活,快到吃晌午时,挖一窝大小不一的洋芋,拾进帽子里,拿到凉水泉里洗净泥土(没有泉水或小溪的地方,就不用洗了,反正吃洋芋要剥皮),再用帽子盛着,再扛上镢头,回到干活的地塄坎边,放下洋芋,抬起镢头挖出锅灶的形状,再下到山沟里捡两块薄石板儿,一块小些大的放进坑窝里当锅底。父亲取出浑身湿漉漉里的洋芋蛋,放进地锅里,再盖一块面积稍大的石板,覆上新鲜的湿土,防止漏气。父亲又跑进收割后的庄稼地,拔几把茬根,捡些干草棍,掏出火柴点燃后塞进炉膛,等到 “锅盖”上的泥土由青变红时,缝隙里就会蒸发出香味来。父亲用镢头刃子抛开“锅盖”,取出又沙又绵的热洋芋,坐在塄坎边沿,剥掉皮子大快朵颐起来,很快打出了有乡土气息的饱嗝。父亲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我直流涎水。

吃不到地锅洋芋的我,却爆出令父亲脸红的书呆子话:“你这是偷吃生产队的洋芋,不害怕大小队干部发现了,骂你损害集体利益?”父亲的脖子和脸膛宛如上升的水银柱。父亲并没有骂我,而是和颜悦色地解释说:“那年月社员的肚子谁不饿?何况我是给生产队干活,又没把地里的洋芋偷偷带回家。割豆子的时候,小队长经不住社员们的央求,带头给社员们烧豆子吃,你应该记得。” [1]

作者简介

潘硕珍,男,汉族,系甘肃作家协会会员、甘肃杂文学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