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时光(马连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爱的时光》是中国当代作家马连炜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爱的时光
这是一段最令我感动和难忘的时光,虽说至今过去了很多年,但是,在我的心里,它就如一坛老酒,愈久弥香。
那一年,我在离家五六公里外的一个小镇上读书。作为一所乡村中学,彼时的校舍都是极其简陋。哪有什么暖气空调,清晨起床能抢到水好好的洗把脸,漱漱口都是奢望。住宿,不过是几十个人睡的大通铺,夏天闷冬天冷,窗口透风老鼠乱窜。老家有一位远房亲戚就住在离校不远的街上,父亲心疼自己的孩子,于是就找到她,商量着叫我搬到她家来住了。
来到她家才知道,老太太家四间大瓦房,东西两个大炕,来的头几天,老太太就把东间的屋子腾了出来,铺上一张干净的草席,窗台擦得铮铮发亮,看样子是精心拾掇过的。老太太其人,看上去很硬朗,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和蔼可亲,像极了自己的亲人。一见面,父亲就让我唤她舅姥,老太太不等我开口,就热情地招呼我进了里屋,还提前洗了一些水果。父亲把铺盖放进东间的炕上,工工整整地铺好,反反复复的叮嘱了我好多话,唯恐我记不住的,临行前又在老太太跟前唠叨了一番,极尽地表达着谢意。父亲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只是让我放学进门有口热水喝,晚上有个热炕睡。
那时我十四五岁,懵懵懂懂的年纪,在一个少年的概念里,突如其来地面对一位年老的陌生而又亲切的舅姥,心里总感到紧张和别扭。每次放学回来都是拘谨的不行,蹑手蹑脚的,生怕惊扰到她,常常学着很懂事的样子和她说话,帮她干些家务。农村的冬天很冷,老太太每次都在晚自习放学前给我早早地烧热了炕,把铺盖铺好烘得暖暖的,桌子上放上一壶烧得滚烫的开水,在有限的条件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我亲人般的呵护。
当年,谁家的条件都不宽裕,能吃饱饭就算殷实之家了。老太太孤家寡人,年事也高。家里主要靠养点鸡喂头猪来作为她的主要的生活来源。那个时候,不要说买肉,能填饱肚子都很困难。那时候的我特别喜欢看书,每次我都是跑到镇上的一个卖书的小商贩那里去借。为了节省借阅成本和时间,多半会充分利用晚上休息秉烛夜读。当时家里虽已有了电灯,可心里总会担心老太太发现不高兴,就偷偷的点上蜡烛,挑灯夜读。时间一长,就被老太太察觉了,她每一次都是悄悄地给我拉开电灯,然后再转身离去。压低了声音告诉我:“孩子,别摸着黑儿读,这样会伤了眼睛的!”尽管那几年,因为读书用电的事,我也如实告诉了父亲,父亲每月也都礼貌性地付给她一些费用,结果都被她婉拒了。 [ 我平时都是在校食堂吃饭,晚上就入住老太太的家里。到了大礼拜才能回一趟自己的家。那个年代,交通不发达,出行都是靠笨重的自行车。遇见恶劣的天气,老太太就不让我走了。这个时候,最能体现出那个年代孩子的质朴与乖巧,每当看到簸箕里有还没搓好的玉米棒子,或者是没剥好的花生米,我就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干起来。吃饭的时候只肯摸玉米饼子和地瓜就咸菜,怎么也不肯动菜。每一回都是在她再三地责怪下才肯吃上两口。每天早晨上学,老太太总是在我的书包里塞上一枚烧红薯,灶膛烧熟的红薯酥软甘甜,饿的时候拿出来吃,那份甜直抵心底,回味无穷。要知道,老太太的家境本就不好,可她还要如此真诚地照顾着我,从不为任何索取,这何尝不是一份爱呢!
可以说,我一生受过很多的帮助,但是这一次最令我刻骨铭心。也许,老太太早已忘记,可她永远也不知道她的举手之劳,对于当时的那个孩子来说,却是恩重如山。
这样的生活断断续续一直坚持了两年,直到我去了城里读书才结束。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老太太早已不在人世,即便如此,我仍旧怀念那段时光,怀念以往的那份简单、纯朴以及暖暖的人情。这份爱,终将在我的人生阅历中刻下深深的痕迹,从而让我学会知遇感恩,对未来充满自信和力量。[1]
作者简介
马连炜,男,业余作家,先后发表于市、省、国家杂志报刊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