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家庄村(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杨庄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燕家庄村 |
[ 图片来自网络] |
中文名 :燕家庄村 所属地区: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杨庄镇 |
燕家庄村隶属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杨庄镇,位于莱芜区中心以西23公里,东距杨庄2.5公里处。 [1]
概况
燕家庄村北与寨里镇水北村隔河相望,南邻西李村,西接陈东村,东邻小埠头村。全村耕地面积1500亩,560户,1804人。
历史沿革
据《莱芜市志》记载,燕家庄村于民国初期隶属水北区水南保;民国二十四年《续莱芜县志》记载:“水南镇·燕家庄”;1948年始属杨庄区;后属杨庄人民公社;1987年属杨庄镇辖至今。
人民生活
农闲时,村民们做点小买卖,利用手艺来赚钱补贴家用的便多了起来。这些手艺人,有的下乡给别人理发;有的摆摊给人修修车子;也有家传手艺做得好的,像燕相荣家,从清朝开始,其祖辈就打锡壶,到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燕相荣制作的锡壶,做工细致,样式新颖,他的手艺远近闻名。其锡雕曾在广交会上展览。王家人联手组建糖坊,做起了糖瓜生意。每年的腊月到正月,卖糖瓜的,贩卖糖瓜的,络绎不绝。于是,就有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老俗语:“陈家楼、燕家庄,谁家没有破糖筐”。建国后,燕家庄人也像其他的劳动人民一样,翻身当了主人。1955年,村里成立了初级社。1957年,村里成立了高级社:大跃进时期,参加人民公社,土地权归村集体所有,当时所用的家具主要有耕牛、水车、辘轳等,作价归集体。1975年,村里买了第一台24马力的拖拉机;1978年,又买了一台50马力的拖拉机;1980年,生产大队买了4台12马力的拖拉机。这些农机的投入使用,不仅大大节省了劳动力,而且明显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很受村民的喜爱。1974年底,杨庄公社人民出工出力,修建河坝,大战汇河,从西杨村一直修到冷家庄,共修了9000多米,其中燕家庄就修了1100多米。修建河坝,不仅防洪防汛,而且增加了村民的实用耕地。1976年,村里开始通电,从而结束了村民长期点灯的生活。村里当年就给燕家庄小学买了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1980年左右,村民就已经争相购买电视机了,它给村民单调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经济发展
早在改革开放之前,燕家庄就有辛勤精明之人走街串巷收废品。改革开放之后,时任村支书的尚存良便产生了一个念头:“本村收的废品大都是废旧塑料,咱何不借此办个塑料制品厂?”两委会一班人通过找领导、跑银行、求亲告友,硬是凑合了七、八万元资金,腾出了8间办公室,就这样塑料制品厂在艰难中上马投产了。几年工夫,这个小小的厂子便发展成为两处年产值1000多万元的村办企业,所生产的塑料布、建筑用线管、电表盒等塑料制品已打人全国20多个县市区。
燕家庄村靠一个塑料制品厂起家,一业带全村。现在,全村有常年的废品收购点12处,300多人从事收购和销售。200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1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237元。燕家庄富了,村党支部首先想到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999年以来,投资达20万元,新修了10条7000米的标准生产路,机井配套32眼,新修防渗渠2000米,铺设地下暗管500米。村里又相继出资6万多元,拓宽开通村内大街1300米,石砌边沟1500米。购销大户燕平、燕相安等人做起了收购生姜、大蒜的生意,年购销1000吨以上,然后销往外地,一年收入可观,被城区命名为“农副产品购销大户”。在他两户的带动下,出现r购销500吨以上的大户9户,对周边村庄的姜蒜销售起了带动作用,既个人致了富,又解决了村民姜蒜卖难的问题。客运、货运也有发展,全村5辆车跑客运,4辆车跑货运。村民陈军、燕祥两人,各自买上了大客车,一个跑莱芜一个跑泰安,他们的发财路也越跑越顺畅。村里的养殖业也很火,养鸡的,养猪的,养羊的,科学养殖使他们不仅养出了规模,更养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村民的经济效益增加了,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以前多数人住的是茅草屋旧坯房,到90年代,村民就有360多户按照规划建起了红砖瓦房;2001年,村东又规划了楼区,二层小康楼拔地而起。至2002年,村里有300多户安装了电话,成了名副其实的“电话村”。村里家家户户有电视,大部分是彩电,不少村民家里还有电冰箱、洗衣机、VCD,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燕家庄村富了,人们的思想面貌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项工作连续5年是全镇的先进单位,村党支部被莱城区授予2000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2000年授予农村基层组织红旗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