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集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熊集镇隶属于湖北省枣阳市,位于枣阳市西南部,东与吴店镇相邻,西和襄州区黄龙镇、枣阳市琚湾镇交界,南与枣阳市平林镇、车河农场和宜城市接壤,北与枣阳市南城街道隔河相望。
熊集镇版图总面积262.92平方千米(2017年),截至2015年末,下辖2个社区、25个行政村,总人口42017人(2017年)。2015年,该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3.3516亿元。
熊集镇是湖北省主要的优质粮油和农副土特产品生产基地,是全国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试点乡镇、湖北省文明乡镇、襄阳市环境优美镇,境内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熊河风景区。[1]
中文名称: 熊集镇
外文名称: Xiongji Town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湖北省枣阳市
下辖地区: 2个社区、25个行政村
政府驻地: 熊集社区
电话区号: 0710
邮政区码: 441212
地理位置: 枣阳市西南部
面 积: 262.92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 42017人(2017年)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熊河风景区
车牌代码: 鄂F
目录
历史沿革
古时,因有熊姓人在境内设集形成集镇,“熊集”由此得名。
民国初期,沿用清末行政区划,熊集隶属南二区。
1947年冬,枣阳解放后,熊集属襄枣宜县。
1949年5月,撤销襄枣宜县,成立枣南县(治所在熊家集)。同年8月,枣南县并入枣阳县。
1952年,枣阳县划为17个区,熊集为第九区。
1956年5月,枣阳县精减机构,将17个区并为9个区,熊集隶属吴店区。
1958年8月,枣阳县成立13个人民公社,熊集由吴店划出,成立和平人民公社。同年11月,改“和平人民公社”为“熊集人民公社”。
1961年6月,改人民公社为区,改管理区为人民公社。
1975年7月,撤区并社,熊集区更名为熊集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政社分开,熊集人民公社更名为熊集区。
1987年9月,撤区并乡建镇,熊集区更名为熊集镇。
2001年4月,熊集、耿集两镇合并为新的熊集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5年末,熊集镇下辖熊集社区、耿集社区2个社区和前营村、熊集村、熊河村、卢岗村、后营村、杜岗村、湾堰村、段营村、檀湾村、茶庵村、毛榨村、李湾村、赵庙村、梨园村、楼子村、耿集村、九龙村、当咀村、红土村、钟湾村、熊河风景区村、梁山村、猴王山村等2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熊集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熊集镇位于湖北省枣阳市西南部,东与吴店镇相邻,西和襄州区黄龙镇、枣阳市琚湾镇交界,南与枣阳市平林镇、车河农场和宜城市接壤,北与枣阳市南城街道隔河相望;全镇总面积262.92平方千米(2017年),镇中心大致位于北纬31°58′,东经112°40′。
地理位置
熊集镇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刘家冲海拔189.1米,最低点中寨海拔91.9米。南部山峦重叠,其间漫岗起伏;中北部属丘陵地带,滚河傍境而过,熊河之水穿流其中。由南向北,随着山河走向,自然形成山峦、丘陵、河畈三种地貌;熊集境内南部为大洪山余脉,东起茶庵村(与吴店交界),西止孙冲村(与耿集接壤),全长约11.5千米,宽4千米,占全镇总面积的42%。较大的山有团山,海拔230米;母山海拔200米;徒山,海拔200米,位于彭冲、茶庵境内。岗地分为东大岗、西大岗,东大岗从洪寺至檀湾村,全长2千米,宽1.5千米;西大岗从卢岗村向西延伸到耿集镇白果村,熊集境内长3千米,宽2.5千米。
气候
熊集镇属北亚热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夏热冬冷,春秋温和,四季分明,具有南北过渡型和垂直地带性气候特征。
春季,约2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期90天。太阳辐射量平均30.1千焦/平方厘米,占年辐射量的27.1%。熊集处在冷暖空气交替往返地带,冷暖气流强烈交换,有时局部地区造成大风、雨雪和冰雹阴雨天气。
夏季,约5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期94天。气温升高,降雨量集中。太阳辐射量平均为39.8%千焦/平方厘米,占年辐射量的35.8%。盛夏在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日均气温在28°以上,平均气温在32°以上,高于35°的天数约有10余天,持续高于35°的天数约为5天。入伏后时有暴雨天气,造成局部的洪涝灾害,同时,因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也会出现“伏旱”天气。
秋季,约8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期92天。太阳辐射量平均为23.7千焦/平方厘米,占年辐射量的21.3%。天气慢慢变为凉爽,有时带有“秋旱”,“秋涝”天气出现。
冬季,约11月中旬至次年2月上旬,为期89天。太阳辐射量平均为17.5%千焦/平方厘米,占年辐射量的15.7%。严寒日数不多,日均气温低于零度的天数一般约在15天左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地表水
熊集镇地处熊河水库下游,境内有水库8座,堰塘650口。境内地表水主要来自熊河、滚河两支河流。熊河枯水季节流量0.2立方米/秒,夏季最大流量可达1450立方米/秒。滚河平均总径流量6-7亿立方米。冬季最小流量1-2立方米/秒,夏季最大流量5000-6000立方米/秒。
地下水
熊集镇地面以下20-40米之间约有5米左右的沙层,含有大量地下水,水储量约1.8亿立方米。另外,该镇境内东南部地面以下30-60米间含有白土夹沙砾土,内有空隙,储水每平方千米约20万立方米,年储量约3.18亿立方米。
生物资源
熊集镇境内最常见的植物树种为柳树和枣树,常见野生动物有燕子、麦割鸟、布谷鸟(豌豆八鸽)、燕行鸟、大雁、青蛙、蛇等。
人口民族
熊集镇总户数42017人(2017年)。境内主要民族为汉族。
经济概况
综述
2015年,熊集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3.3516亿元,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7.77787亿元,比2014年增长17%。一般预算收入(财政收入)2806万元,比2014年增长27.5%。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109亿元,比2014年增长24%。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0多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9419元。
第一产业
2015年,熊集镇完成农业总产值9.55亿元,比上年(2014年,下同)增长3.7%;林业总产值1027万元,比上年增长7.2%;畜牧业4.05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825公顷,总产量71984万吨。其中,水稻3212公顷,总产量32394吨;小麦4347公顷,总产量26908吨;杂粮2266公顷,总产量12682吨。在经济作物中,棉花252公顷,总产量427吨;油菜79公顷,总产量420吨;
芝麻48公顷,总产量83吨;绿、黄豆47公顷,总产量129吨;蔬菜369公顷,总产量27673吨;水果4015公顷,总产量62236吨。
2015年,熊集镇有农用汽车491台,拖拉机6194台,抽水机356部,收割机145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67860马力,农业用电量1439千瓦时。全年生猪出栏29387头,年末存栏25177头;牛出栏4185头,年末存栏8225头;羊出栏13242只,年末存栏27068只;家禽类年末存笼1345万只,出笼775万只;肉类总产量17158吨,禽蛋总产量7126吨,实现畜牧业产值4.0532亿元。
第二产业
2015年,熊集镇完成工业总产值13.8016亿元,比上年(2014年,下同)增长11.6%;增加值5.2446亿元;全镇有工业企业87家,有职工3341人,实现固定资产投入1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16家、百万元以上企业33家、十万元以上企业55家。全镇有个体工业企业112户、4451人,实现销售收入1680万元、税金157万元。主要工业产品有汽车钢板、汽车轮胎、珍珠饰品、木珠、头饰发夹、轧面机、拖车、光学镜片、红砖、复混肥、磷肥、木板、石灰粉、优质米面、茶叶、磷矿石、石灰石、过磷酸钙、木材精品包装箱等。全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9.36多亿元,实现利税8200多万元。
第三产业
2015年,熊集镇有农贸市场2个,占地15000平方米,摊位300个,年成交额2.11亿元。注册工商经营户112户,全年经营总额9700万元,实现税金760万元。全镇有信用社1家,信用社下辖1个信用分社;邮政银行支局2家。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2.109亿元,比上年(2014年,下同)增长24%;贷款余额2505万元,比上年增长35%。各类保险承办金额2272万元,其中财险620万元、寿险1370万元,理赔205万元。
根据2015年7月熊集镇政府官网显示,该镇熊河风景区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可达50余万人次,已创旅游经济综合总收入共计1.45亿元。
社会事业
城乡建设
2015年,熊集镇共投资600万元,新建“村村通”公路33.5公里;投资20万元,整修道路总里程20公里。全镇堰塘数达到1443口,面积8916623平方米;整修堰塘162口,渠道清淤35千米。
根据2015年6月熊集镇政府官网显示,近年来,该镇投资50多万元,修建了镇文化中心电影院和3个福利院;争取建设资金200万元,自筹资金100万元,修定完善了《熊集镇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完成景区路、东环路改造,安装了路灯,改造了绿化带,引进资金500万元,扩建了集贸市场。中心集镇形成“两纵四横”城镇格局。
教育事业
2015年,熊集镇有3所村级小学、3所高级小学、1所中心小学、2所初级中学、1所镇直幼儿园、1所成人党校。中、小学校在校学生2176人,初中入学率100%,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教师336人。
医疗卫生
2015年,熊集镇拥有卫生院2家、卫生所2个、村卫生室12个,有专业医护人员101人,病床总数82张,有个体医疗点4个,全年共接待病人82257人(次),收住院病人4927人(次)。“四苗”单苗接种率98.45%。全镇计划生育率91.67%,已婚妇女综合节育率81.07%。
交通
熊集镇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公路,境内无省级以上公路穿越,只有县道X046线、X004线等县级公路以及乡村公路。
民间文艺
花鼓戏
熊集镇花鼓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唱腔分为主腔、杂腔、彩腔三种。演唱时以二胡为主,丝弦乐器伴奏。剧目多取材于民间传统故事改编而成,轻快流畅,如《梁祝姻缘》、《天平山》等。
曲剧
曲剧俗称“高台曲”。系河南地方剧种,解放前传入熊集。唱调有100多个,主要有“洋调、书韵、诗片、上流”等,曲调婉转流畅,善于抒发感情,剧本多取于民间传说故事,通俗易懂。
皮影戏
皮影戏于建国前在熊集盛传。“影人”为牛皮制成,以油灯作光源,每班4至6人,一人撑“影人”并担任主唱,其余人敲打乐器间或帮唱。演唱时不搭戏台,只在地上围以箔,以白细布作影幕。演唱时间多在夏、秋两季,冬、春多为婚丧人家办红白喜事,称为鼓乐班。剧目多为《杨家将》、《七侠五义》、《孙悟空》等其它侠义故事或神话故事。建国后,民间仍流传有皮影戏,但无建国前普遍。20世纪80年代后期基本消失。
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通称《说书》,解放前从河南流入熊集。说、唱结合,唱时边拉坠胡,边打简板。节目一般为《杨家将》,《包公案》等。
号子
熊集镇号子有打硪号子、打油号子、调犁号子等,其中以打硪号子流行广。在修筑堤坝、堰塘打硪时,一人领唱众人和,使动作协调一致。硪号内容多随机应变,见啥唱啥,有时也唱戏文和山歌。歌词多是一句7字,如《铁硪打下震天响》。
田歌
田歌有秧歌、车水歌等,为农民在田间劳动时提神逗趣,消除疲劳而唱的歌曲。歌曲形式是一人领唱众人和,也有一人独唱或两人轮唱。歌词内容多是情恋、风物、猜地名、咏古人等,歌词一般是7字句,如《脚踏水车口唱歌》。
小调
熊集民间爱唱小调,流行较广,歌词结构匀称,曲调婉转,富于抒情和咏叹。一首歌叙述一个故事,如《十绣》、《四季相思》、《孟姜女哭长城》等。
灯调
灯调是逢年过节玩彩船、踩高跷等民间歌舞时演唱的歌曲。歌调有数垛子、四句子、五句子等,曲调明快,旋律较轻。
玩灯龙
熊集民间的灯龙用竹子破篾,扎龙头、龙身、龙尾框架,用彩纸糊成龙的模样,木棍作手把,内中点蜡烛或用电池灯炮作亮光。再用2尺宽的长布连接龙头,身至尾部(黄布为黄龙、红布为红龙、白布为白龙)。农历正月十五,10余名青年小伙子穿同样的舞龙服一起玩耍。龙头前有玩“珠子”或“火球”(意思是龙吸火球),龙身随头上下飞舞,玩龙尾的人身披串玲随龙身左右摇摆,并以锣鼓伴随。玩法有四种,站、走、跑、跪,无论玩至谁家门口,都以鞭炮相迎。
划旱船
旱船用竹子扎成框架,用画有图案的纸糊成美观的彩船。10余人穿着特制的服装玩耍,1人在船中央顶船,1人在船头手持竹棍(意划船),两边各有4人,船尾有1人手拿老破扇的老太婆。唱法多为7字句,1人唱大家和。唱腔为花鼓戏调,锣鼓伴凑,形成指挥。唱词是见啥唱啥,灵活多样。玩法有跑、走两种,走8字形步,边唱边舞。
踩高跷
高跷用长木制成,上扁下圆的长腿,中间离地2尺左右安置脚踏木板。一般10余人一组玩耍,穿着戏剧中“生、旦、净、丑”等各种服装,脚踩在高跷板上,用布条将高跷固定在人脚和腿上,使其牢固不脱落。唱法一般7字句,一人唱大家和。唱腔为花鼓戏调,锣鼓伴凑,走法有“跑、走”两种,走8字形,边唱边舞。
扮故事
扮故事表演时,用大方桌扎成彩桌,穿两根长木杠供人抬用。2至4个少年儿童化装扮成故事人物或站、或坐在彩桌上,如《白蛇传》中的白素珍、小青、许仙和法海。四个青年小伙抬桌走,让人观赏,锣鼓伴凑,没有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