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焦虑型人格障碍

焦虑型人格障碍
来自搜狐的图片
焦虑型人格障碍

中文名称 :焦虑型人格障碍

症状特征 :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为特征

特殊行为模式 :长期的,持续性的

焦虑型人格障碍以经常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为特征,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要符合下述三项:

  • 1.有特殊的行为模式:表现在情感、警觉性、冲动控制、感知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明显与众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 2.具有的特殊行为模式是长期的,持续性的,不限于精神疾病发作期。
  • 3.其特殊行为模式具有普遍性,致使其社会适应不良。

(2)持久和广泛的内心紧张及忧虑体验 以持久和广泛的内心紧张,及忧虑体验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3项:

  • ①一贯的自我敏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
  • ②对遭排斥和批评过分敏感;
  • ③不断追求被人接受和受到欢迎;
  • ④除非得到保证被他人所接受和不会受到批评,否则拒绝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
  • ⑤惯于夸大生活中潜在的危险因素,达到回避某种活动的程度,但无恐惧性回避;
  • ⑥因"稳定"和"安全"的需要,生活方式受到限制。

目录

针对焦虑症的分析:

急性焦虑

急骤、严重、相对短程的重度焦虑,伴有深刻的认知、生理及行为改变,包括惊恐焦虑、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分离焦虑障碍等。

慢性焦虑

持续性的轻度焦虑,与前者存在质和量的差异,又称广泛性焦虑症。

特定焦虑症

一般是对特定的事物,如飞行等产生的焦虑或是害怕等。

主要病因

急性焦虑

应对不良情绪所致的焦虑,例如人格特征的脆弱性、面临威胁时容易退缩或是进退两难、危及生命的内科或外科疾病、缺少家庭或其他社会支持,以及孤独感或者被抛弃感,患者开始变得害怕、颤抖、入睡困难,以及反复寻求关心和安慰、抱怨疼痛难忍或其他躯体症状,最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焦虑症发生。有创治疗所致的焦虑,近年来人们开始发现严重的内科疾病及有创治疗也能导致明显的焦虑反应,甚至已接近或达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标准。妨碍疾病评估及治疗的焦虑,焦虑可能会影响对患者疾病的评估及治疗,往往需要精神科会诊,例如因为害怕疼痛或者不适而拒绝检查及治疗,对躯体症状或辅助检查而出现过度的恐惧反应或弱化,甚至不承认情况的严重性,这些都对评估疾病造成极大的限制。与焦虑症类似的内科疾病,焦虑症状可能是潜在内科疾病的主要表现,在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中,最终发现有5%~42%的患者感到痛苦,是因为之前未被查出的内科疾病,而他们的主诉往往是抑郁或者焦虑。

慢性焦虑

慢性焦虑症患者常因缺乏理智而感到不适、紧张、恐惧和不安,有些人可能处于长期恶劣的环境中,比如长期熬夜、长期精神紧张,也与性格因素,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家庭环境问题以及人际关系等有关,并没有明确原因而是持久性焦虑,是一种慢性焦虑状态。

流行病学

焦虑已成为当今人们精神上的一大天敌,虽然人们基本上都有过焦虑的体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积极对心情进行调适。大约60%的精神疾病患者是由社区医生初诊,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抑郁和焦虑,大约有11%的患者第一次就诊的主诉是焦虑。但是在社区初诊的患者中有6%~10%的患病率,而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更高达到10%~14%。

好发人群

  • 16~40岁女性患者偏多。
  • 自小性格孤僻者。
  • 家庭或者生活中发生过重大变故者,例如亲人离世。
  • 应激障碍者,例如经历某种事件打击后。

治疗

由于焦虑症的病因和症状非常广泛,要尽早的去医院明确疾病的程度,进行对症治疗。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和全面达标、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对焦虑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平时的自我状态调整。

其他治疗

如果焦虑症状持续不能缓解,治疗门诊焦虑症患者的认知行为策略,也可能适用于住院患者,称为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症的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认知重构、暴露和症状控制等技术,应对每种焦虑障碍的特异性核心恐惧和行为模式。期间患者可以直接检验自己产生焦虑想法的真实性,通过直接面对会让患者感到恐惧的事件,或感觉不同的暴露程度受到严格的限制。暴露干预疗法通过矫正患者的经历,为消除患者已经习得的恐惧提供可能。症状控制技术一般包括放松和呼吸再训练等程序,以帮助消除焦虑的身体反应。此外,训练解决问题和社交能力,对于消除维系着焦虑症的行为缺陷而言是必要的。

中医治疗

从中医角度分类,焦虑症主要包括肝郁脾虚型、心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肝郁化火型。每一种类型都包括其具体的躯体症状,针对不同类型可用不同的配伍用药,具体用药方式要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结果决定。也可以配合物理治疗以及指压治疗,通过指压穴位,有助于镇静机体和平静思维,使患者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质量。

预防

焦虑症目前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心态要平和。如果心理有问题,可以及时找到家长、朋友或医生进行诉说,防止现象加重。[1]

相关视频

年轻人,你的人际关系,将由你的人格障碍决定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