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烙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烙馍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烙馍(lào mó)又名单饼、薄饼,是一种特色传统面食,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

类似煎饼又和煎饼不同,烙馍是用未发酵的面粉和成柔软的面团。

做法是用擀面杖擀成厚度约0.1厘米,直径约30厘米左右的圆形。在一块圆形中间稍微突起的铁板上烙熟的,

一般管这种铁板叫做“鏊子”,煎饼也是用的同样的工具,不过做煎饼的一般要大一点。

中文名烙馍

外文名Baked bun,lào mó

分 类苏北菜,皖北菜主要食材面粉

起源

烙馍 (luǒ mō)是徐州方言的发音,其他地区称之为单饼或薄饼。烙馍作为一种徐州特有的面食,相传起源于楚汉相争时期。

北宋时徐州抗金英雄赵立聚集群众抗金时,地方百姓特制烙馍并卷上酥香而松脆的馓子,送与抗金英雄吃。故烙馍品种流传,历代不衰。

在徐州地方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与抗金英雄尝。”清代顺治年间,

方文“客居彭门”时,在其《北道行》中这样写到徐州的烙馍:“白面调水烙为饼,黄黍杂豆炊作粥。北方最少是粳米,

南人只得随风俗。”从这可以看出,烙馍这种民间的面点食品不但历史悠久,并且久有名气。

分类

烙馍原本是厚饼,跟“壮馍”略有渊源,本是大的厚饼,却因为赶时间而制成薄的面皮,最终自成一格。

烙馍始自徐州彭城,由于淮海区域中心城市彭城在交通上的便利,烙馍在区域内广为流传。又因为朴实无华只能作为配菜点缀、或者日常食品,

但因为又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因而不是那么“稀罕”,没有形成流行的因素。后来烙馍又发展出了水烙馍和菜合子。菜盒子是用两张烙馍在有油的平锅上,

馍中间铺上韭菜等各种新鲜蔬菜、可加鸡蛋、盐、油等各种作料等,手工烙熟以后再吃,吃起来就不要别的佐餐了。比较经典的是韭菜合子。

正统烙馍

直径尺余的乌黑的铁鏊子(必须是铁质凸形),用木柴火烧(必须是木柴,火温较高,这样烧制的食物味道比较醇厚,火苗稳定,温度易控制),

大小均匀的一个个面团用一根核式的擀面杖“捋捋摸摸”成面皮(形如20-30cm的圆形“馄饨皮”),在鏊子上加热,用一根扁竹劈子

(竹批子,必须是竹子做的,内有水分,可耐高温,光滑不变形)反正面。温热柔软,筋道有嚼劲,用普通食品塑料袋密封,因干燥易于保存长久,

最长能达半个月(当然基本上都是当晚吃完,一般三口之家一顿饭就一两斤烙馍,也有外地游客带走作为特产的,便宜又特色,

还容易保存,但要注意密封,烙馍有少许水分,风干就不好吃了)。

特点:温时柔软,冷时干硬,软柔劲道,薄而有韧性,不容易破损,可以搭配各种干、湿食材卷着吃,泡汤吃,可透光,透光度低。

铁鏊子烙,柴火等加热是烙馍出现面香味的的要素。纯的烙馍才是烙馍。

名词解释:“鏊子”就是把薄石头打磨成龟背状,再磨制光滑的一种器具。后来又改为生铁铸造,也就演化为的“鏊子”。为中原地区特有炊具。

水烙馍湿皮子

水蒸烙馍在原生正统烙馍之后,做法差不多,只是用锅蒸熟的而已,可以配合北京烤鸭、京酱肉丝卷着吃。

特点:面皮直接水蒸,软嫩、水分大,质薄,透光度高。适合老幼吃,失去烙馍原有的面粉烙制的香味,易咀嚼,容易破,弹性低。

水烙馍,是蒸制的烙馍,没有反正面“烙”的动作,失去了烙馍的本色。但因为美观而登上北京烤鸭等宴席。

烘烙馍

烘烙馍是在无油的平底锅上烙、烘出来的。

特点:最为干燥,强韧而口感稍差,过于有嚼劲,易于保存。可做菜盒子、菜饼等。

烘烙馍是用平锅,受热不均容易出现糊点。

使用平锅烙制的还有菜盒子,但是若加豆油或者菜籽油,就是不同吃法了。

生产制作

烙馍是用未发酵的面粉(死面)和成柔软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厚度约1毫米,直径约30厘米左右的圆形。在一块圆形中间凸出的

铁板(特制鏊子)上烙熟的,一般管这种铁板叫做“鏊 ”,(这个字念ao去声),煎饼的锅是平的,煎饼的一般要大一点,而且大家都开始吃机械煎饼了。

原料:面粉(不需要发酵)

生产流程

1、和面饧(醒)30分钟左右。

2、饧好的面分成若干小剂,揉均匀、光滑、表面无气泡。

3、为防止面坯和擀面杖粘连,擀时加稍多的面粉。

4、有耐心的擀制,刚开始擀时一定要多加面粉。

5、继续擀,擀得越薄越好。擀成稍大时,可以采取卷一半面坯在擀面杖上擀,直至变薄。

6、鏊子烧热,什么都不需要放,大火反正面烙几秒钟,熟透即可。

注意事项:烙制时火一定要大,太小的火烙出来的馍一定会非常干,不软和,烙时速度要迅速,反正面几秒钟就可以,烙好的成品需要保温保存。

关键环节:和、擀、烙[1]

参考资料

  1. 烙馍,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