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烂尾病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两种观点:起源于刻画符号和“图画文字”起源说[2]。我们现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名词解释
烂尾病是淡水鱼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时尾部烂掉,骨骼外露,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
徐伯亥等(1986)报道,草鱼尾柄病(又称烂尾病)的病原菌为温和气单胞菌。
将赤皮病的病原菌荧光假单胞菌、打印病的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原菌柱状屈桡杆菌分别人工涂抹、浸泡、注射尾部受伤的草鱼,均可使草鱼患烂尾病。反之,将温和气单胞菌人工感染体侧受伤的鲢、鳙,则患打印病;人工感染体侧受伤的草鱼,则患赤皮病。因此,草鱼烂尾病的病原菌可能不仅一种,而是有多种。只要尾部受伤后,上述几种菌都可感染引起患烂尾病;而同一种细菌,通过人工感染不同鱼、不同部位,又产生不同症状。
卢全章等(1985)报道,引起鳗鲡烂尾病的病原菌为运动性气单胞菌(原叫点状气单胞菌)。
葛雷等(1995)报道,引起斑点叉尾鮰烂尾病的病原菌是嗜水气单胞菌。
流行情况
烂尾病是一种常见病,无论是在养鱼池、水族箱、网箱、网围、网栏、水库中养殖的草鱼、斑点叉尾鮰、罗非鱼、鳗鲡、暗纹东方鲀、鲤、鲫等多种淡水鱼都经常可以发生。只要鱼尾部被擦伤,或被寄生虫等损伤后,鱼体抵抗力下降,水质又较污浊,养殖密度高,水中病原菌又较多时,就容易暴发流行,引起鱼种大批死亡;成鱼也患此病,但一般死亡率较低。
症状
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严重时停止摄食,鱼体失去平衡,病鳗易吊挂于食台上;尾鳍及尾柄处充血、发炎,鳍条末端蛀蚀,鳍间组织被破坏,鳍条散开,呈蛀鳍;严重时尾鳍烂掉,尾柄肌肉溃烂,甚至整个尾部烂掉,骨骼外露。在水温较低时,常继发水霉感染。
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如病原是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等嗜温气单胞菌,可采用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中快速诊断方法进行诊断。
(3)如病原是荧光假单胞菌,可采用细菌性败血症中诊断方法6进行诊断。
预防
如病原菌为柱状屈桡杆菌,则预防用药同细菌性烂鳃病;以下是常见的预防方法:
◆保持生活水环境干净;
◆放养密度要适当;
◆要加强管理,水的温度保持在20℃左右,所投饵料要既少且精;
◆ 经常换些干净水,及时捞除残饵,定期排除池底污物;
◆定期撒生石灰,使池水呈弱碱性。
治疗方法
同溃烂病。如病原菌为柱状屈桡杆菌,则治疗用药同细菌性烂鳃病。
参考文献
- ↑ 中国汉字是怎样起源的?源始于殷商?文字有600年的历史?,搜狐,2022-09-15
- ↑ 揭秘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来源图画还是记号?,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