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馓子,又称食馓、捻具、寒具、麻物子,是一种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馓子色泽黄亮,层叠陈列,轻巧美观,干吃香脆可口,泡过牛奶或豆浆后入口即化。

中 文 名 馓子 分 类 民间小吃,特色小吃 口 味 酥脆香甜 主要食材 水,面粉,食用油,食用盐等 别 名 麻胡子

目录

目录

1 做法 2 营养价值 3 历史 4 种类 ▪ 滕州馓子 ▪ 衡水馓子 ▪ 济宁馓子 ▪ 徐州馓子 ▪ 淮安茶馓 ▪ 济南馓子 ▪ 阆中馓子 ▪ 西宁馓子

做法

制作馓子要用上好的面粉,加少许食盐用水揉成面坯,然后饧面、切条,再搓成条状,环绕排满盆中,上面洒抹一些食用油。待面条在盆中回透,弹拉力恰到好处时,将面条绕在手上,用手来回抻开,撑、绷成粗细均匀一致的馓子条,然后放入油锅,用筷子轻轻翻动,掌握火候煎熬上色,炸成大把或小把金黄焦脆的馓子。

营养价值

馓子是用油水面搓条炸制而成,主要营养成分是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属高热量、高油脂类食物,不宜多食。

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火时食用的“寒具”即为馓子。那时候,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日)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既是为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 [1] 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饵,有餦餭兮”的句子。著名宋代词人、美食家林洪考证:“粔籹乃蜜面而少润者”“餦餭乃寒具食,无可疑也”。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寒具的制作方法。 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名为《寒具》的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记载:“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新中国成立后,寒食节逐步与清明节融合在一天,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也早已遗失,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喜爱,时至今日,仍然是老少皆宜的时令食品。

配方

炸馓子,试了三种配方,才总结出最简单的做法,还是熟悉的味道。

馓子多少人的童年呀!老家是苏北的一个小镇,隔壁邻居家就是卖馓子和油条的,天天闻着油香味,老妈隔三差五就会买一点馓子,回来做丝瓜菜汤吃,或者直接碗底放点白糖,馓子掰碎一点,放在碗里,开水一泡,特别好吃,刚泡上的,还有点脆脆的,时间稍微久点,就会涨大一点,里面吸饱糖水,甜丝丝的,吃起来特别筋道。

油炸馓子的做法

准备食材:

食用油,食盐,清水,面粉,芝麻均适量。

制作步骤:

1、盆里放入适量的面粉,放一点食盐,适量的芝麻,加1个鸡蛋液,搅匀,少量多次加入温水,先搅成絮状,再揉成光滑的面团,醒30分钟。

2、用擀面杖擀成椭圆形,用刀子切成一条一条,在案板上搓成长条,盘在盆底,放入适量的食用油,面条浸在油里面,醒8个小时。

3、取出,两手捏着面条的两端,拉长,折叠,再拉长,直到拉得比较细的时候,缠在手上,用筷子穿在两端。

4、锅里烧热油,6成左右的热度,将穿在筷子上的面条,再往两端抻一抻,把另一端穿在一根筷子上,放入油锅,筷子先不松开,稍微炸定型一点,再把筷子拿出,翻面,油炸至表面金黄色就可以捞出,控油,馓子就做好啦。[1]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