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神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灶神星是一个科技名词。
世界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中国大陆的《 汉语大词典[1]》(共13册,5.6万词条,37万单词)、中国台湾的《 中文大辞典 》(共10册,5万词条,40万单词)以及日本的《 大汉和辞典 》(共13册,4.9万词条,40万单词)。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词解释
灶神星(4 Vesta)是第四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也是小行星带质量最高的天体之一,灶神星的直径约为483公里,质量估计达到所有小行星带天体的9%。同时,灶神星的表面比不少小行星光亮,成为唯一一颗可在地球上可以肉眼看到的小行星。 发现
灶神星是被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Heinrich Wilhelm Olbers)在1807年3月29日发现的。他接受杰出数学家高斯的建议,以罗马神话的家庭与壁炉的女神维斯塔来命名,中国翻译为灶神星。
1807年发现灶神星之后,长达37年的时间中未再发现其他的小行星。在这段期间,只有四颗小行星为人所知,因此她们有自己的标志(符号),灶神星的标志具有壁炉边的风格(参见顶端的表格)。
符号
当用符号来标示时,灶神星通常是使用,但是有时会使用或是。所有这些符号都简化自最原始的。
物理性质
大小的比较:最大的10颗小行星与月球的轮廓图,灶神星是由左数第四颗
灶神星是第三大的小行星,并且是在2.5天文单位的柯克伍德空隙内侧最大的小行星。他的体积与2智神星持平。
灶神星的形状似乎已经受到重力的影响是扁圆球体,但是大的凹陷和突出使他在国际天文联合会第26届的大会中被断然的排除在行星之外。因此,灶神星将继续归类为小行星,仍属于太阳系内的小天体。
灶神星是自转(5.342小时)较快的小行星,方向是顺行,北极点指向赤经20h32m,赤纬+48°,误差(不确定值)约10°,转轴倾角29°。
对表面温度的估计是当日正当中时是-20℃;在冬天,极点的温度低至-190℃,正常的白天与夜晚的温度各为-60℃和-130℃。以上的估计是在1996年5月6日,当灶神星非常接近近日点的时候完成的,细节则会随着季节有些许的变化。
地质
科学家有大量有力的样品可以研究灶神星,有超过200颗以上的HED陨石可以用于洞察灶神星的地质历史和结构。
灶神星被认为有以铁镍为主的金属核心,外面包覆著以橄榄石为主的地幔和岩石的地壳。是最早出现的富含钙铝(大约在45亿6千7百万年前,太阳系内最早凝固的物质),可能的时间排序如下:
大约以2-3百万年累积完成。
因为放射性衰变,所有的或是绝大部分的铝,经历4-5百万年,逐渐分离与沉降至核心。
地幔的对流作用,造成熔解与进一步的结晶作用,经历约6-7百万年,当80%的物质结晶之后,对流停止。
剩余的熔融物质经由喷发,或是经由熔岩喷发成为玄武岩,或是短暂的形成岩浆的海洋,形成地壳。
地壳的较深层因为结晶形成火成岩,更老的玄武岩因为来自新增表层的压力成为变质岩。
内部缓慢的冷却。
依据1996年5月哈柏太空望远镜的图像,从东南方向看的(4)灶神星等高线图,显示出南极的坑穴。
灶神星是唯一原封不动的更新过表面,并且是唯一经历行星分化的小行星。但是,现有的铁陨石和无球粒陨石未能在母体上被确认。在陨石的分类中,是在星子与炼狱的历史过程中,经由撞击产生的碎片。 灶神星的外壳被认为有下列的层次(依照深度排序):
石化的风化层,来自于古铜钙无粒陨石和角砾岩的喷发。
玄武岩的熔岩流,来自于非推积性的喷发。
包括辉石、易变辉石、和斜长石等火成岩,来自于推积性的喷发。
有大颗粒的直辉石类火成岩,来自于古铜无球陨石。
依据V-型小行星的大小(经由大撞击期间被抛出的灶神星外壳碎片),与南极坑穴的深度估计,外壳厚度大约是10公里。
参考文献
- ↑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的你知道有多少个嘛?,搜狐,2022-08-14
- ↑ 汉语的发展史,你了解多少:你真的会说汉语吗?,搜狐,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