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灵璧县朝阳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灵璧县朝阳镇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下辖镇。2017年,朝阳镇行政区域面积13.76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4202人。[1]

中文名: 朝阳镇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

地理位置: 中国华东

面 积: 13.769千米(2017年)

邮政区码: 234221

人口数量: 74202人(2017年)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朝阳镇地处灵璧县北部,东、北分别与江苏省岚山、双沟两乡镇接壤,西、南分别与下楼、尤集、渔沟相连,北距徐州、南距灵城均为50公里,104国道横穿北部,距徐州观音机场8公里。

水文

境内有运料河、三渠沟、孟家沟、赵杆沟、柴河、徐埒运河等大小沟渠百余条,汪塘水面1400亩。

行政区划

全镇辖16个行政村,354个村民小组,6.9万人,区域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17万亩。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全镇有大小山头58座,京渠、独堆、丁陈、张渠等地盛产灵璧奇石。李寨村的红皖螺大理石储藏量40.22万立方米,是用于建筑、制作工艺品的好材料。

地方特产

该镇盛产小麦、棉花、玉米、山芋、西瓜、李子、雪枣、酥梨、红富士苹果等。

城市荣誉

1999—2000年,该镇分别被省、市批准为“中心建制镇”,2000年被评为全市经济运行十佳镇。

社会事业

新的朝阳镇党委班子成立后,制定了《朝阳镇“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意见》,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1.农业目标:到2001年农业总产值达2.0亿元,年增长8%;养殖业目标:到2001年养殖业收入达9000万元,年增长13%;乡镇企业目标:到2001年企业营销收入达1.5亿元,年增长15%;4.财政收入目标:到2001年达到l000万元,年增长14%;5.人均纯收入目标:到2001年人均收入达到2500元;6,村集体收入目标:到2001年达到800万元;7.计划生育目标:到2001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0%以上,争创计划生育合格乡镇;8.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到2001年安全文明村比例达90%,刑事发案率控制在万分之四以内,民事纠纷调解率达98%以上,成功率为97%以上;9.社会各项事业完全达到小康目标的要求。农业在三年自然灾害情况下,以科技为动力,推进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仍获丰收。1997年,全镇粮食产量达到1.034亿斤,创建国以来最高水平,比1996年增长21%,油料总产达340万斤,棉花产量26000担,与1995年相比分别增长12%、11.3%。大灾之年积极搞好以养补农。1998年大牲畜年末存栏2.2l万头,出栏5210头。生猪年末存栏2.5万头,出栏2.7万头。家禽存栏78.6万只,出栏68.9万只, 养殖业年总产值达到59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1%。 林业“五八”规划和林业二次创业,先后完成成片造林2800亩,四旁植树120万株,造林质量明显提高,管护措施得到落实。1998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绿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我们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科学治水,较大规模的工程有赵杆沟、鲁南沟、浍朝河、孟家沟疏浚工程、西南片洼地治理工程、两个万亩丰产方治理工程。制约该镇农业发展的心腹之患将逐步得到根治。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围绕,两个加快,三个突出,四轮驱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区域优势,按照抓大、放小、扶优、壮强的原则,积极发展镇、村企业。1998年,全镇企业发展到l349家,工业营销收入突破亿元大关。 财贸工作经过全镇干群和财政税务人员的一致努力,在灾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1998年完成财政收入731万元,比1996年的570万元增长了28%,保证了全镇900多名教师、职工、干部工资的正常发放,实现了收支平衡,为该镇建设事业提供了资金保证。 手中有钱,办事不难。为了增加朝阳镇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镇政府加大了城镇建设的力度,做到了宣传到位,领导到位,资金到位。共投资3000万元,改造老街,拓宽新街,过去那种店铺破旧、街窄、路小、市场散乱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代之而是宽45米的水泥柏油街面,两旁楼房林立,商场整齐美观,市场繁荣,物价稳定。集镇建设布局合理,做到绿化、硬化、亮化三配套,生态、环境、景观三协调,功能、造型、格局三统一,已初具小城镇规模。96、97、98连续三年被地区授予“十佳集镇”光荣称号。 创建小康村活动是农村基层党委、政府工作的主旋律,也是广大农民的心声和意愿。我们始终坚持以奔小康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镇委、镇政府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主要目标,采取抓典型带一般,抓一点带一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工作方法,推动双文明建设。全镇40个行政村中,有5个村被地区评为小康典范村,32个村被县评为小康村。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5.8平方米,全镇拥有轿车、客货车270辆,摩托车l600辆,电视机、洗衣机2100多台,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一花引来百花香”文明集镇创建和奔小康步伐加快,不仅改善了环境,更重要的是净化了人的心灵,美化了社会。昔日是非之地,如今成了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乡镇。过去抢生、偷生、跑生已被现在的少生、优生、计划生所取代,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计划生育工作连续5年被评为县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1997年被评为全地区第一名,1998年11月该镇计划生育办公室被国家计生委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称号。朝阳镇村村建立了具有较高标准的服务大院,村村通了程控电话,80%的学校盖了教学楼,校园规范化;村村道路硬化、绿化,户户盖起宽敞明亮的大瓦房,也有不少的农民住进楼房,土墙草顶的房屋已绝迹。连续三年我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初中升学继续在全县名列第一,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各种传染病源得到有效控制,儿童免疫率达100%,各村卫生院的设施得到改善,医院人员水平有所提高,朝阳卫生院被国家卫生部授予“一级甲等”卫生院称号。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加大,20万元文化办公楼已投入使用。为搞好“两班两演”活动,镇专门成立文艺宣传队,投入3万多元,用于购置服装、道具、编排精采节目,到各村巡回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得到加强,治安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按照“四点十村一条线” 适时开展专项治理斗争,震摄犯罪、打击犯罪。举办“两劳”人员培训班,消除治安不稳定因素。连续三年朝阳派出所被省、地评为规范化管理派出所。 改革开放以来朝阳镇巨大变化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镇、村党组织的核心和战斗堡垒发挥了作用。镇委按照“五个好”标准不放松,把政治强、经济富、凝聚力大,作为村级班子建设目标,把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管理技术强、群众基础牢的回乡知青、退伍军人、科技能手选拔到村支部书记岗位上来。通过近年来的调整,全镇村级班子实现了年轻化、知识化。村级民主制度建设初步完善。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顺民心,得民意。98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在全镇40个行政村实行两公开、两民主、两监督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群众直接参与村级财务管理,基本杜绝了村级财务混乱和滥支乱用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民政工作积极抓好殡葬改革工作,火化率达到100%,平坟还田980亩,已有三分之二的村建好骨灰堂或骨灰公墓。1998年镇武装部被地区军分区评为全区“十佳武装部”。

经济情况

第一产业

调整产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有了新提高。立足市场,压缩小麦、玉米、大豆面积,扩种了水果、西瓜、花生、棉花、油菜、胡桑、干杂果面积,经济作物面积达到了11万亩,粮经比达5.5∶4.5。农业总产值1.24亿元,比上年增长6.95%,其中,养殖业增长8.6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60元。水利设施是农业丰收的基础。两年间,疏浚大沟7条、中沟6条、小沟219条,加深疏浚了三渠沟、胜利沟,完成土方70万立方米,改善除涝面积20平方公里,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新打机井41眼,清洗老井27眼,新建孟家沟大桥1座,总投资近百万元。2000年底被宿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汴河杯水利一等奖”,受到了县政府的表彰和奖励。畜牧业发展较快,名特稀优产品不断增多。建立和完善黄牛改良点,大力推广黄牛冷配,引进三元杂交猪和波尔山羊品种,采取多种形式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全镇养殖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1%。林业生产完成了成片造林、四旁植树和万里绿色长廊工程,每年全镇栽树23万棵左右。在孟邵、丁陈等村新发展雪枣800亩、布朗李子1000亩。万里绿色长廊工程由于标准高、质量好,受到了市领导好评和县政府授予一等奖奖励。

第二、三产业

发展二、三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在企业发展上,对多用肥厂、农药厂、板材加工厂等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继续围绕山石资源,大力兴建大型石子加工厂,年实现利润1500万元。奇石资源通过引导、服务、管理,丁陈、李寨、独堆、京渠、张渠等村出现了家家户户经营奇石的场面,全镇仅此一项,年纯收入达260多万元。围绕林业资源,发展板材加工厂;围绕小城镇建设,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同时,全镇所有镇村企业立足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企战略。至2000年末,全镇共完成企业营销收入1.5亿元。

视频

灵璧朝阳镇植树

参考文献